周 园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4)
2014年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腾讯的马化腾提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是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小米手机的雷军则建议,将互联网的发展运用上升为国家战略,使移动互联成为中国难得的赶超机遇。[1]悄然来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互动平台也愈发显示出其在教育教学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社交互动平台与研究生教学相结合可以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与视野,并有助于其与行业顶尖人才直接交流心得体会,也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2]。笔者在总结利用微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研究生专业能力的体验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生教育可以如何巧借移动互联网的东风,采取合理措施,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并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研究生专业能力不强,主要体现为:1.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过于狭窄;2.只注重知识积累,缺乏知识创新能力;3.实践能力不足,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等。
导致研究生专业能力不强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效供给不足”和“内在需求不够”两个大的方面。
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导师的作用可能是最为重要的。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研究生导师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上显得“供给不足”。这些原因大致包括:
1.导师的数量有限。不管任何一个学校,研究生导师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有不少学校,一个导师每年带2—5个研究生,三年累计6—15个研究生,甚至多达20多个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
2.导师的能力有限。一般研究生是一个导师,一些学校或者一些学科实施双导师制度,即一个学生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学校的“学术导师”,一个是校外的“实务导师”。但不管一个导师还是两个导师,都有其研究的专长和短项,这些短项可能成为制约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些限制是任何时代、任何高校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是个人知识的有限性与人类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导师与学生沟通的时间有限,渠道不够畅通。在目前扩大的研究生在校规模和有限的导师数量和经历情况下,有效地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难。[3]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科研和一些社会事务工作,可能非常繁忙。导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限,见面交流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交流不够顺畅。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研究生自身的意识和行动是决定研究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生习惯于填鸭式被动学习,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2.学习的计划不明确,不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3.学习的持续性不够。即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了可行的学习计划,但因为缺乏外部的环境,或者学生自觉性不够,学习的持续性不够,两天打渔三天晒网,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4.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学习时间呈碎片化。
微信平台是移动互联网的典型代表,是腾讯公司为因应移动互联网而开发出来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从2011年面世,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而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拥有1000万个。微信这一年来直接带动了信息消费1742.5亿元,相当于2016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54%。此外,在2016年用户黏性上升,重度用户显著增长,日均使用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用户较2015年增长了一倍。[4]微信最大的好处是,它在耗费少量网络流量的前提下,可以快速发送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的功能在不断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还可以发起群聊,将特定的人邀请到一起进行交流。当然,此外还有很多相关的功能,如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查找公众号”,“雷达加朋友”等方式添加好友,还可以使用微信网页版等,用个人电脑链接手机微信,进行交流等。为此,不少老师利用微信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进行了充分的实践:
(一)点对点式的交流。导师将所有带的研究生添加为好友,作为“好友”的研究生,可以随时联系导师。只要其手机上网,所有的通话留言或者文字留言,都能够知悉。虽然这项功能与传统的邮箱类似,但它比回复邮件更方便,更快捷。微信还可以发起即时视频聊天,可以替代传统的电话交流,而且还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知悉交流的效果。
(二)点对面式的交流。导师将经常看到比较好的微信内容,例如,有关如何阅读,如何写硕博士论文,以及关于当下热点事件和热点文章,如“2017年全国知识产权十大案件”、“特斯拉开放专利的深层反思”等文章,直接在朋友圈中传播,或者推送给特定的学生。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随时接受到最新的资讯,可以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布置的任务和施加的压力。
(三)点对群的交流。通过构建了一个“XXX导师研究生群”,将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全部加入进来,在特定时期,对特定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例如,在研究生开题之际,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辅导。通过在群里对相关研究生初步拟定的题目进行商讨,一方面,让同学们知道如何选题,如何将查找资料,如何将文章按照一定的方式写下去,如何合理安排写作时间等共性问题;另一方面,同学们在参与讨论过程中,自己能力提高的同时,对他人也提供了很多启发和借鉴,“教学相长”对同学们也同样适用。这种方式,相当于将学生经常性的召集在一起,对特定问题进行研讨。
(四)群对群的交流。导师和学生通过加入其它专业学术群,接触到立法、司法、行政、企业界及其他实务领域等诸多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朋友,一起讨论各种专业或者社会问题,大家交流资讯,互通有无,让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思考问题的视角,同时也保持着对专业学习的持续热情。
(五)“O2O”式的交流。互联网时代,将线上线下打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用微信打通线上线下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华东政法大学在2014年6月8日举办了一场“互联网竞争行为正当性的判断标准”的沙龙,沙龙在进行的同时,“智合一班(VIP)”群用微信对该沙龙进行文字版现场直播,线上线下打通,取得了空前的效果。这种微信的交流,避免了不能到现场听讲座的缺陷。
当然,用微信平台来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尚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操作方法还不够完善,很多更好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从目前探索的结果来看,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强,主动性更高,收获更大,专业能力提升的效果比较明显。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助推器。它无孔不入,当今社会任何阶层都无法抵挡互联网的魅力与诱惑,任何领域,只有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才可能乘势而为,才可能有所作为,研究生教育亦不例外。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相对于传统教育媒体和教育方式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力作《世界是平的》[5]开篇中所说:“地球是圆的,但世界是平的。世界正在被快速的摊平或铲平,全球化也正在进入继国家全球化、公司全球化之后的全球化3.0时代,即个人全球化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用0和1的数字表达。表达方式的简单化、单一化和标准化,使得任何事物的传递都可以变成简单的数据流。这种传递变化使得世界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进一步扫除了数据流传递的障碍,填平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鸿沟,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充分共享,使得世界变成一个没有障碍物的平面,平的世界。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入每个人的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整个世界!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相对于以个人电脑时代的互联网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将手机等移动设备,作为了人体的一部分,成了“电子器官”。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除了睡觉外的几乎16个小时都在使用,比传统PC端互联网多处十倍以上的使用时间。
移动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在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相对于传统培养模式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一)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制于场域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导师,导师可以随时随地回复学生,学生和导师可以随时直接连线,甚至可随时视听交流,不再受场域的限制,这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导师与学生“见面难”、“见面少”的问题。
(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更为“节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交流没有时间场域的障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语音、文件和图片等的传递,都是“免费”,够低碳,够节约,这可以解决导师与学生交流“时间忙”、“成本高”等问题。
(三)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立体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等移动端口成为了个人的“电子器官”,它成为自己信息的收集、储存和发射装置。通过它,导师可以将自己的相关资源,如以文章、最新发展动态等为代表的专业资讯,以朋友圈为代表的人脉资源,整合起来,立体化地推送给学生。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传递的信息有限,解决导师能力受限(如缺乏实践导师,导师因兴趣偏好和自身能力而在专业能力上有盲区)的问题。
(四)将学生和导师“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可以利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来完成,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接受辅导和学习提升。
(五)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节。通过建立和加入“微信群”的方式,学生与老师共处一个良好的“微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明确,接受的信息会更多,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更持久,能力提升会更快。
移动互联网为研究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良机转化为现实,还需要有相关的措施配套。这些配套措施包括:
(一)学生和导师,都要有移动互联网的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只有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对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才可能脚踏实地的来做相关事情。
(二)学生和导师,都需要有责任心。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虽然更便捷地交流,虽然可以将闲暇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但如果导师和学生任何一方缺少相应的责任心,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例如,看到有很好的文章或信息,不在微信中转发,这种资讯的传递链条就可能因此而中止。通过大家遴选有价值的文章和信息,相互发送,传递出来的信息将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学科应当建立相应的微信群,设立微信公共账号,派专人维护。微信群需要有人来专门打理,例如,对热点话题的归纳、讨论的推动、研讨人员的邀请等,微信需要有价值的资讯来源,微信公共账号可以将学科中的重大事件或者重要的文章,对外推送。导师可以从学生中挑选一两名认真负责的学生,从事微信群和公共账号的管理和推送。
(四)将微信中的内容适时梳理总结再推广,随时推选优质微信群。微信中讨论的话题比较散,参与的人员比较多,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及时进行全面整理和梳理,形成新的文档再推送。微信群非常多,遴选一些适合于本专业学生的微信群。
(五)打通线上线下,实现“线下活动线上推广,线上内容线下落实”。例如,讲座和会议,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时向网上传播;线上发起的好的议题,可以放在线下作为沙龙进行。在微沙龙平台中,每一个参与者自身不再是单一、独立的学术单元,而是通过网络连接成为大学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分子,这一共同体中的每一份子在微沙龙活动中(发布话题或参与话题)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涟漪效应,进而激发起共同体中其他参与者的热情,有效提升学术交流的活跃度,促进学术群落的形成。[6]这样,线上线下的相互交流、同时进行,真正使移动互联网嵌入到专业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与马化腾雷军等座谈 他们都和总理说了什么?[Z/OL].(2014-01-18)http://business.sohu.com/20140118/n3-93733804.shtml.
[2]于洋,王家阳,张帆,等.新媒体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35).
[3]张辉,缪芸芸,朱成顺,等.“互联网+”技术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与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
[4]腾讯企鹅智酷.微信2017用户研究和商业机会洞察[R/OL].(2017-04-24)http://tech.qq.com/a/20170424/004233.htm#p=9.
[5](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9.
[6]张小平,刘博涵,吴锦鹏,等.基于社交媒体的“互联网+”学术交流模式探究——以清华大学微沙龙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