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垚 刘娇
企业技能人才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成都市大邑县着眼于推进服务县域产业生态圈,深入实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实现技能人才提质增量,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创意新大邑”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本文从大邑县技能人才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就进一步推动全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截至2018年初,大邑县技能人才总量9682人,其中初、中级技能人才9477人,高技能人才205人,每年新增技能人才约1000人。
聚焦发展瓶颈,坚持问题导向。一是广泛吸纳技能人才。近3年来,大邑县吸纳电工、焊工等技能人才500余名。二是逐步加大政府投入。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技能人才培养补贴。三是健全完善培养机制。建立了新型学徒制、新技师培训等机制,推动培养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四是扎实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突出校企融合,加强培养管理。一是订单式培养。由职业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员,学员完成学习课程后到企业顶岗实习。二是准员工式培养。由企业招收员工,职业学校根据岗位需求对学员进行为期1—3个月的岗前培训。三是联合办学培养。技工院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厂中校”,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使员工的职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强化全面保障,形成培养合力。一是组织领导保障。成立大邑县技能人才培育领导小组,制定《大邑县技能人才体系建设八条》,建立技能人才分析大数据库。二是基础设施保障。近年来,大邑县投入210万元购买专业实训设备,建立起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验实训室5个。三是人才队伍保障。目前县技工学校聘请专任教师21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同时,积极开展专家进校园活动,力求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
打造人才高地,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一是全县技能人才总量提高。2017年以来,全县高技能人才增加近百人。二是企业技能人才素质能力提升。近两年举办电工、车工等各类培训班8期,累计培训268人次,其中168人取得电工专业技师职业资格证,56人取得车工专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三是企业学技能、比技术的氛围更加浓厚。通过以赛代训的方式,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四是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全县企业职工发明专利达30余项,助推了企业技改和自主创新。
技能人才管理体系缺乏。从整体来看,虽然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大邑县高技能人才数量有所增加,但总量上仍然欠缺,同时在建立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技能人才科学管理培养体系方面也较为欠缺。
技能人才科学定位缺乏。目前来看,社会舆论缺乏积极的正面引导,衡量人才的标准还存在“学历+职称”的简单观念,导致更多人不愿进入技工院校学习,对成为技术工人的预期较低。
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缺乏。在企业薪酬结构中,高技能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相比,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乏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政策保障体系,导致技术工人流失严重。
聚合渠道,构建全方位技能人才引进平台。开发建立大邑县技能人才综合信息库,为做好人才储备提供参考依据。制定实施技能人才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外部引进和职业技术院校向内输送技能人才,积极引导社会机构揽才。
优化环境,营造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结合评选劳动模范、表彰享受政府津贴的技术能手等活动,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先进事迹,树立起尊重、崇尚和争做优秀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
校企结合,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引进一批高质量的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县技工学校,通过“企业+学校”培训、“在职+脱产”学习等方式,造就一支技能人才生力军。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技师大师的“传帮带”作用。
激励导向,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加快建立新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鉴定工作;建立竞赛机制,通过技能比赛选拔一批掌握精湛技艺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