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先学 赵斯邈
摘要:“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各个流派虽然论证的层次不同,角度不一,范畴各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的思维。在当代“和合”思想仍在践行中,它是我国选择协商民主制和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渊源。
关键词:“和合”思想 当代 社会践行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239-02
一、“和合”思想在传统经典文化中的表达
“和合”思想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异常华彩的一部分。“和”原意指声与声的互应,“合”原意则指上嘴唇与下嘴唇的合拢。之后,“和”字又演化出“祥和”和“和谐”之意;“合”字又作联合、结合之意讲。先秦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联用,“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著作《国语·郑语》中)。这里的“和合”主要指五种道德伦理的和谐状态,诸如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等。《易传》中“和合”思想也是先秦“和合”思想的代表。[1]“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合德是《易传》追求的最高目标。
“和合”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儒、释、道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其侧重点各有差异。儒家思想中的“和合”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慈博爱”“仁者爱人”,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想到其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处理好、解决好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道家思想中的“和合”强调的是人和宇宙万物的和谐逻辑。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根源,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认为万物生灵的根源在于大自然,自然界滋生出世间的万事万物,着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人类爱护、爱惜大自然才能达到和自然界的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佛教思想中的“和合”则更注重的是人类内心的和谐状态:《大般涅槃经》的“欢悦和谐”[2]和“六和敬”是佛教提出的一种强化世人内心的一种和谐逻辑;同样,“放得下,看得破”“人心和,则世界和”,教导世人不要过于看重名利,计较富贵荣华,应不断调整内心的平衡心态,从而实现其内心的和谐进而达到整个世界的祥和。对待他人及世间万物要宽厚、博爱、慈悲为怀,唯有此,社会方能稳定,万物才能和谐。
二、“和合”思想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中的践行
“和合”思想在我国经典传统文化中,虽然论证的层次不同、角度不一、范疇各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的思维。在当代,“和合”思想仍在践行中,它是我国选择协商民主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渊源。
(一)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中的“和合”思想
我国人民的民主是真实的、实际的民主,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的重大方针政策,都是首先确定其制定目标,最大范围、最大可能地征求社会各个阶层对解决该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比如网络、征询、打电话等方式收集、聚合广大人民各种各样的建言献策,然后通过专家学者反反复复进行商讨和论证,最终达成一致结论并通过国家的法律程序制定出来加以确认。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制定过程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各党派团体为主导,以民本位的形式来商讨,以让人民做主的方式操作运行的。[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国家不断畅通和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权利的路径,不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纠错机制,我国的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了形式多样化、渠道多样化的协商,它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利益始终第一的原则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
我国协商民主制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和合”思想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这个“至德”,也就是说人们不走极端,用辩证的思维而不是用极端苛刻的思维方式对待不同于自己的个体,尊重对方,包容对方,通过共商、共议来对话、协作、取长补短来化解矛盾,最终达成整体性的和谐状态。我国民主协商制度的指导原则是协商而不是对抗,“以和为贵”“求同存异”正是“和合”思想在当代我国政治协商民主制度中践行的具体实证。
(二)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和合”思想
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民族宗教等问题向来是国之大计。这一系列民族问题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得各个兄弟民族紧密团结、齐心协力,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上一层楼。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我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通用办法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行使各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2014年9月28—29日我国迎来了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的顺利召开,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做的重要讲话具有指导性作用,他深刻而又精辟地阐释了我国的民族工作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挑战,着重强调: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大政方针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坚持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为了促进我国各个民族自治区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相结合”原则,第一是坚持遵守国家宪法和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相结合。第二是坚持中华民族统一和各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第三是坚持少数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同时提出,要不断完善和加强我国各民族自治区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切实搞好城镇化建设,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共生问题,着重推进和加强各民族自治区域基础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和均衡化,使各民族自治区域的人民共享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所带来的胜利成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把各民族自治区域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以及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抓手,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者的收入水平,不断健全当地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当地人民的扶贫工作,不断改善当地人民的居住条件,努力让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人民过上更有水平、更有尊严的生活。[4]各民族自治区域在坚持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努力提高当地经济总量和人均数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采用高科技降低经济产品的单位耗能,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解决当地人民的物质需求,不断改善当地人民的民生问题。我国要出台政策对各民族自治区域教育投入加大倾斜的力度,尽可能多地培育当地的精英人才。
三、结语
以上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系列举措的制订和出台,彰显了我国各民族间求同存异、相互包容、互帮互助、携手前进的“和合”理念。这种和谐共处的民族关系的确立,是“和合”理念中“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内化为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的具体践行,更深层次凸显了我国在处理不同事物、不同问题中的求同存异的“和合”基因思维,它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恩林.论(易传)的和合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52-55.
[2]洪平,陈红兵.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世界宗教研究,2011(1):28-30.
[3]阮重晖,方永红,沈亦乐.关于人大工作中协商民主的思考[J].人大研究,2016(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