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运用的苏区文化资源

2018-03-30 03:27邱哲彦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

邱哲彦

摘要:苏区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为两者在价值导向上的相一致性,而且苏区文化资源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形态各样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载体,以及内涵丰富的优质资源,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资源、以苏区经验为借鉴的群众路线教育资源等,研究苏区文化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契合性,把蕴含在苏区文化中的正能量信息传达给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阵地的地位巩固、教学形式与途径的拓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运用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178-02

苏区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它是以多样化的方式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历史过程的文化资源综合体,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艺术作品、每一个模范人物、每一处旧址遗迹,都生动形象地展示着苏区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坚守信仰、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以及爱国奉献、忠于党与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文化资源功能独特,是具有丰富的、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等方面的教育相契合的、真实的、有说服力的素材。将这类教育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现其优质性,可以帮助教学跳出单纯的说教,通过回顾真实的苏区历史,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对话。让大学生在信服的历史事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去亲身感受,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体来说,苏区文化有以下优质资源:

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资源

苏区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的革命根据地。这里的军民艰苦奋斗、敢于担当、诚朴勇毅、不怕牺牲,铸就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苏区精神。其中,坚守理想信念不动摇是苏区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同其他革命根据地相比,苏区革命根据地创建更早,大量的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斗争环境更为艰苦。在创建初期,党内外面临着种种阻碍:外有严峻的国民党军事“围剿”、残酷的经济封锁形势,内有动员群众的各种困难以及党和军队内部存在的悲观、消极思想。革命艰难程度不言而喻,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退缩畏惧,反而迎难而上,以积极乐观的革命态度冲破了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上的阻碍。理想信念在苏区革命斗争中是极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正是因为对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坚守,党和苏区人民在中央根据地建设中与土地战争初期遇到挫折时,才能不屈不挠、奋勇直前战胜困难、壮大革命队伍,将“星星”的红色割据政权辐射成为“燎原”的苏区革命之势,形成能够与国民党政府相抗衡的革命力量,为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民族解放,取得全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扎实基础。

二、以刘伯坚、赵博生等模范为代表的榜样资源

苏区榜样是中央根据地在创建、发展、壮大过程中涌现出的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流溢着的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在过去和今天都激励着无数人勇创人生、积极向上。比如,在赣南,总人口只有240万的地区,就有33万余人投身红军队伍,他们为推动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是不言而喻的。其中英勇献身、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0.8万余人,占全国有姓名可考烈士的6.17%,有在十万火急突围时写下“血染遍山红,士气豪雄,餐风饮露志若虹;倦卧茅丛石作枕,若醉西风”豪情之作的赣南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有率部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在慷慨就义前作诗“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同志;有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同志,等等。他们面对困境甚至死亡毫无惧色的气概,以及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在全民参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新时代,依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

三、以文学、山歌等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一方面,苏区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教育群众。即对红军的革命战争的人民性、红军战士的英勇作战进行积极宣传与赞扬。此外,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也被写入文学故事,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激发妇女解放意识,推动家庭和生产条件的革新,打击封建迷信,揭破宗教愚弄人民的面纱,倡导一切科学思想,弘扬革命的优良传统。

另一方面,在专业文艺团队的引领下,民歌、歌剧、诗歌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了革命宣传的融入,客家民歌就是典型代表。如兴国山歌的创作,就在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不断丰富与创新,如对花、猜花、锁歌、盘歌、赞歌、丢观音、绣褡裢等,都采用了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随着革命斗争的高涨,奔泻而出,不仅表现了客家人民纯真自然的性格,在融入了革命精神之后,更好地宣传、弘扬了不屈不挠、奋勇直前的精神。

四、以苏区经验为借鉴的群众路线教育资源

苏区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其生长发展的承载主体就是最广大、最底层的苏区群众,更是极其丰富的群众路线的教育素材。而苏区文化的创造者是人民,他们的心声通过文化来传递。“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历史,在土地革命的开展和工农群众文化形成中结束了。

苏区文化创作的素材源于群众,同时也将工农群众文化水平低,对于文化作品鉴赏能力不高等各方面的因素纳入了创作思考中,因此在宣传形式上和宣传内容方面都具有平实无华的特点。在宣传手段选用上,多为“花鼓调”“音乐”“歌谣”等贴近群众文化生活、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文字宣传上秉承的原则为“文字简短,形象精警”;在教材的编写上坚持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政治军事斗争与文艺作品相结合。此外,通过发动、鼓励群众踊跃到报社投稿,丰富创作素材和调动群众积极性。如,《湘赣红旗》在刊登投稿启事时,鼓励工农同志口述投稿,并承诺帮助修改,对于私人投稿,不管是否刊登都赠报以资奖励。可见,苏区以巨大的财力、精力的投入,唤醒工农群众文化创造意识,创造出了有地域性、時代性、革命性的群众文化。

这些经验既能作为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资源,也能为做好大学生工作提供借鉴。

五、以“红色故都”为中心的苏区旅游资源

苏区革命旧址遗迹承载的是党领导人民冲破内外阻碍,创建、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中央于2004年开始号召发展红色旅游,经过古色、绿色等旅游产品与红色资源整合与重组,多条苏区精品旅游线路已开发,如“中央苏区之旅”“重走长征路”“古田会议丰碑,万里长征起点”等。将苏区旅游资源灵活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让学生可以从有形的到无形的苏区旅游资源中感受到昔日革命战斗的惨烈,看到革命前辈当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苏区革命根据地、了解红军、了解长征,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深入领悟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少群,赖宏.中央苏区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

[2]肖甡.略论中央苏区的贡献与苏区精神[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2).

[3]李忠杰.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12(1).

[4]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5]李康平,张吉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新发展——论“中国梦”的德育新实践[J].科学社会主义,2014(6).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