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波 李德辉
摘 要 新课程目标告诉我们说: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在如今大大小小的课堂中,教师都积极将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明白道理、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关键词 德育教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3-0037-01
一、德育渗透的意义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在各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真正成为育人的过程。
在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教材、课堂、活动等课程资源自觉实施,积极渗透,力求潜移默化、点滴浸润,自觉体现教书育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新突破。
二、思考与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
(五)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也随之渗透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展道德、培养素质,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在成才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參考文献:
[1]徐毅.教育教学论坛,20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