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开发初探

2018-03-30 11:58缠刚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摘 要:随着企业对于生产管理、物料管理方面的人才重视,高职院校《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随之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在实际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做出的尝试进行了阐述和例证。

关键词:生产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7.178

1 目前高职《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物流行业在我国持续高速发展,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大部分的高职学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专业定位基本上是面向仓储配送、国际物流等岗位。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全力打造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全面提速的形势下,生产管理人才需求也就变得日益增多,这也为现代职业教育指引了一条专业建设方向。

就目前高职中所开设的生产物流管理这类课程来说,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下面就根据多年的任教经验,就《生产物流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尤其是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中得到的启示进行粗浅的探讨。

1.1 实战教学中偏重于理论讲授,实验实训条件缺乏相应的支撑

高职《生产物流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讲授在所难免。但对于大多数的任课教师,面对的是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这些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岗位又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教师们在实际授课时充分将课堂时间利用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实战技巧和岗位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实训条件建设。

各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及场地方面的限制,再基于大赛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将实训室建设投入到了仓储配送方面。即使有生产管理相关的实训室,也是由简单的生产线和更加简化的ERP软件组成,学生在实训中基本上充当简单的操作工,对于生产管理中最重要的计划管理(包括主生产计划、MRP、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等)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学习。

1.2 教材老化,脱离生产物流管理实际

教材选择也是高职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市面上的相关教材汗牛充栋,但真正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教材并不多。这些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理念,过于偏重理论,只是将生产运作中的各个方面進行简单的堆砌,缺乏一个贯穿的工作过程主线。

职业院校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合格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应用是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需求。所以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目标一定是面向相应的岗位需求的,例如制造企业中的主生产计划员、生产主管、物料主管、或者是负责一条生产线正常运行的班组长。而就目前的教材来说,最终的职业方向并不明确,只是告诉学习者:生产管理中会碰到课本中这些章节提到的知识,但具体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无法得到点对点的回答。

1.3 考核方式僵化,没有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考试还是偏重于理论考核,仅仅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最终的给定成绩,考试结束,学生记住的只是理论上的一些专业词汇,对于本身对于理论学习就不是很感冒的学生而言,其考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企业岗位需求就更加无从谈起。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上述的不足归结为一点就是教学中对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不够明确,没有贯穿课程的工作过程主线,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学习。

姜大源教授在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研究中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具有“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这样的特点;课程设计中必须满足“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这样的理念。

职业教育应该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理解工作过程的前后顺序,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2.1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理实结合进行教学进程修订

职业教育不能没有实训室建设,实训室建设不能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各高职院校对于实训室建设不能松懈,单凭理论讲授是不能让学生学会所有的知识的。所以在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理实比例,对于《生产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来说,应当达到1:1的理实比,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贯彻理实交叉的原则。

实训室建设之初,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主要以区域产业为主,对周边的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考查,至少要包含两类企业:劳动密集型和自动化生产型,明确企业在生产管理各个岗位上的人才需求。实训室建设时要根据课程的建设思路进行设计,明确教学中要达到的工作过程思路,例如:制造企业从采购、入库、生产、配送、成品发货的一系列流程。

2.2 完善教材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不是为了出教材、评职称,最根本的目的是和课程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然后逐步完善其中的细节,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之后,再形成校本教材,积累经验,逐步推广,这样形成的正式出版物才具有市场需求。

2.3 点面结合,对考核过程进行闭环及节点控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必然遵循着“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对于工作过程进行研究,形成至少三个“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的实际教学过程。在这至少三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中,教师在其中应设立检查点,完善进程考核,在最后一个教学循环中建立最终的考核赋分项,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闭环控制。这样就防止了教考脱节,在最后的工作过程中既是一次学习,又是一次考核。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开发实例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儿尝试,为上述的理论分析进行一个简单的例证,而要完成一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积累。

《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环节是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这是生产管理、物料管理最根本的脉络,也是整个课程中的重点。理解这个过程才能对企业物流管理得到一个最根本的思路,所以笔者即以此作为例证。

由于是高职课程,重视的是工作岗位的要求,根据课程制订的培养目标,面向的岗位是生产主管、物料主管和车间班组长,所以在这个环节省略了战略预测与综合生产计划两个阶段,从主生产计划开始进行计划的编制,其具体的工作流程是主生产计划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制定、车间作业计划制定,这就是一个典型工作过程,所有的生产制造企业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进行生产排程、物料供给,最后完成产成品的出货要求。

首先对真实的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即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进行典型任务归纳,确定行动领域。行动领域由主生产计划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制定、车间作业计划制定依次组成。

其次将行动领域进行教学任务归纳。相对应的是MPS的概念及编制方法、MRP概念及编制方法、采购的分类及采购方法、TOC理论和生产线排程。在这个环节还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进行细化,例如在采购这个环节可以再进行战略型采购、战术性采购、日常简单采购的岗位类型划分,并对于其中和生产物流管理结合最为密切的战术性采购进行详细讲解。

最后根据“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基于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设置三个学习情境,分别为流水生产、离散生产和项目式生产,让学生在三个情境的学习中掌握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

上述课程设计在进行实际授课时,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划分,如果不具备实训条件,可以辅之以小组学习、案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三个教学情境中设立相应的检查点,在最后一个教学循环中設立最终的考核,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过程考核、若干检查点给予学生成绩,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网络。

4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开发中应当大力借鉴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增强了课堂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也不是一件一次性的工作,教师还必须联系企业实际、行业实际进行实时的更新,不断拓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2014,12(03):1-11+27.

[2]姜大源.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9):5-7.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66-70.

[4]董绿英,明育,王浩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9(04):36-39.

[5]谭劲芳.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市场,2013(18):113-114.

作者简介:缠刚(1974-),男,河北涿鹿人,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高职数字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改革与创新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