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欣 冯宇博
摘要:中华文化源源流长,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社会文明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体现在服饰上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格,分别呈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本文从我国古代服饰、配饰上的变迁来观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见证着我国的古代文明进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飾;配饰;发展
一、中国古代服饰配饰发展的社会风貌
人类的服饰配饰不仅起到遮身蔽体的作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与文明,体现着一代人的内在修养,人们将对生活的热爱与个人的审美情趣都浓缩在衣裳着服饰的表现中。对于一个社会服饰、配饰的研究更是折射出文明发展的轨迹与社会崇尚的风格。比如说汉朝服饰体现了凝重的历史文化,而唐代丰腴的装扮展现了当时衣食丰足的社会现状,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下所佩带的装饰也比较理性化等等。一个朝代风土人情的时事变迁都会在衣着佩饰上有所体现,这也另一个层面上展示了当代的社会风貌。通过研究服装配饰的变迁来把握各个年代的时代脉搏是一个新颖别致的了解社会的方式,也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有意义,因此我们单独将服饰文化做为一个学科研究的专业设置就是为了将服饰、配饰的变迁历史将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寻找二者相通的部分,来从不同的角度见证历史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服饰配饰
我国古代自有人类历史开始就产生了服饰文化,各个时期的服饰也各有不同,下面我们按照时代变迁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来将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历史进行逐一探究。
(一)服饰
做为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者,服饰的变化也浓缩了朝代的人文特点,是一面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境子。首先,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固化自已的阶级制度,从服饰起划定了严格的等级范围,天子与大臣,贵族与平民一目了然,因此当时的服饰更体现了统治秩序的巩固。其次在春秋时期,由于当时统治者采用百花齐放的原则,因此在衣着服饰上也体现出多样化,各种风格的衣裳着绚丽多彩在装点了当时的人们。但到了秦朝,统治者注重统一,因此将服饰也做了一致的规定,后来到了汉代,出现了正式的冠服制度。而隋唐时期的文化由于广泛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因此在服饰上也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风格互相融合,汉服与胡服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当时独特的衣裳着特点。同时唐代比较开放,接受了外来的文化熏陶,在着装上也呈现出比较裸露的特色。而到了宋朝,由于边患不断,使得统治阶级倍感心力交瘁,在着装上也推崇简约淡雅的风格。发展到明清时期,满清的大融合促进了服装的发展变化,旗装与汉装相结合造就了今天的经典服饰——旗袍。清代的马褂也被演绎至今成了时尚的马甲。
(二)头饰(商周 春秋 清代)
首先头饰做为人类装扮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着绚丽多彩的变化样式。从商周起人们开始用笄来固定发髻,其材质大致有骨、蚌、玉、铜等。对于笄的使用不分男女,都可使用,关于笄还有一个用处就是用来区别女子的年龄。女孩子到了十五周岁谓为及笄,是标志着长大成人,应当婚嫁的年龄。春秋时期妇子头上往往佩带双角形梳篦,其背部形状与商周有截然不同,商周的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而春秋时期则篦背背部为弯角形。而及至清代,妇女们则喜欢高髻,其发饰在清朝初期满汉两族还有明显的不同,到了后期则二者趋于融合,区别不大,这也体现了清朝推崇的满汉融合的民族制度。清朝末期,满族女子的发髻受汉族女子影响梳成扁平的形状,也就是一字头,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到了在高高的发髻上面加上一朵花的样式,这就是后来在许多清末电视剧中体现的典型的女子形象。
(三)项饰(商周 春秋 战国 明代 清代)
项饰做为装扮的元素至今都为广大爱美人士爱不释手,其发展也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颈饰的造形比较简单,多为几何形状的,材质也从早期的骨质发展到后来的玛瑙、玉、等多种材质,人们越来越关注看起来比较华贵的材质做为颈饰的原料。而唐朝由于与世界交往较之前有很大的增进,因此唐代的颈饰体现出多种多样的材质与样式。到了清代,颈饰更为普遍地在广大妇女身上展现出来,同时大量地出现了项圈,在颈饰的下部还通常带有坠饰,成为颈饰的发展颠峰。
(四)腰饰(商周 春秋 战国 明代 清代)
我国古代腰饰的出现也颇为久远,腰饰从战国时期就出现在贵族及武士的腰间,其功能大致与现代的腰带相仿,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玉带钩,,但玉带钩的发展到了唐代已逐渐没落,直至清代玉带钩才又开始兴起,成为新一代贵族的腰间佩饰。腰饰除了具有束住下衣裳的玉带钩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佩件是玉佩。战国时期,玉佩做为贵族等级的像征甚至写到了礼法当中,可见当时人们对于玉佩的推崇,后来逐渐的玉佩成为女性专用的装饰之一。玉佩中的组佩是其较高端的表现手法,用一组同一风格、材质的不同形状的玉佩来表现出佩带者的尊位与审美。
结语:
纵观我国古代服饰及配饰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流传的风格大多为统治阶级的意愿的体现,因此追根溯源服饰的发展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有的气息,我们通过对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的研究不难发现服饰发展的规律与历史是完全吻合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去。因此只有紧紧围绕时代特点来研究服饰、配饰的发展趋势就一定会从中体会到当代人们的思想艺术发展水平,从而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缪良云.中国衣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启良.中国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0.
[4]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新华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佳欣(1996.5—),女,回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人,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4级在读本科,学士学位,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研究方向: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