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华
我们曾经羡慕德国人的严谨,瑞士人的精密,日本人的苛刻,对他们的产品赞叹不已,但请不要忘记,中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缺乏能工巧匠,例如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以及指南针四大发明;西汉的素纱蝉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仪器,哪一样不令人称道?还有当今时代中国发明的神舟飞船可以“上天下海”,奔腾的高铁,哪一项不令世界刮目相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伟大成就,是创造力的体现,也是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的产物。
“工匠精神”是无私伟大的奉献精神。普普通通的一块青铜,在普通的工匠眼里可能做不成一把刀具,而战国时期吴越的超级工匠,却能把它变成削铁如泥的利器;在另一些艺术家手里,可以做成气势恢宏的黄钟大吕或者华贵绚丽的艺术品。当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工匠的名字,而他们却以杰出的贡献,默默无闻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工匠精神”是顺应国家政策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军,“工匠精神”体现了时代的创新。“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创新理念的发展趋势,也是职教学生成长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职教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2016年,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 的信心。“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即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地工作态度。正如老子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德国生产的柴油机即使工作也不会影响到隔壁房间的办公;而中国生产的柴油机远在数公里外都能听见响声。其原因就在于德国的工人始终以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对待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件,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疑问。
“工匠精神”是开拓创新,不因循守旧。它强调了突破革新、推陈出新的创新内涵,代表着执着、坚持、认真,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工匠精神”是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现代科技时代不仅需要大批的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却大而弱,产品质量普遍较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少之又少,这也是企业竞争、持续发展的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良好的品牌形象的塑造,是品牌开发、企业长久经营的资本,也是企业占领市场至高点的重要手段。因此“工匠精神”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企业经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的“短命”的情况常有发生,始终都是“差不多”的精神,并在工作人员中广为传播,这对于现代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职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对于此种情况,企业必须要转变思维观念,重视员工的“工匠精神”,为打造企业品牌,持久经营发展做出文化氛围的创造,成为职教育人的一方力量。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对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下,人们普遍认为职教学生是分数较低,成绩较差的学生,导致职教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对学习、工作不认真,草草了事。因此,全社会要行动起来,要利用社会多方力量,摒弃对工匠的偏见的心理,提高对工匠的态度,构建“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从而使职教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工匠的职业中去,并用辛勤的工作、精益求精的技术、坚持不懈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只是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手段,而要树立起对职业敬畏性、对工作认真性、对产品负责的态度,要注重细节,追求最优品质。工作人员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给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体验。众所周知,现代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培养职教学生的“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然而目前我国职教院校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各类职教院校需要尽快补上“短板”,具体方法如下:
一、改变教学方法
现代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首先把“工匠精神”融入各个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构建特色的“工匠精神”的课堂,要时时刻刻在教学中体现“工匠精神”,向职教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教学理念,院校还要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顶端优秀的工匠或者职业教育院校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体的座谈,用匠人的真实经历与心得体会来感染职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其次,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强化练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可以系统全面的学习到理论知识,还可以带着“工匠精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使职教学生走出过于重视技术、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二、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
要培养职教学生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职业教育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第一,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工匠精神”。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还要提高自身的只是水平和专业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职教专业来说,技能更新的速度更快,需要教师实时更新自身的技能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精神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人们普遍认为专业技能与精神培养都是学生的任务,殊不知,“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教师的事情,精神的培养要靠师生的共同成长,因此要培养职教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的精神也要培养,同时也是教育理念更新的一次挑战。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流的匠人,品质比技能更重要”。培养职教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重中之重,国内优秀的工匠有很多,但是拥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却很少。而且在现代职业教育院校中,比较注重应用型技能学生的培养,轻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要借助多方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工作态度。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原则,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强化学生工匠素质。
中职生将是国家工匠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精神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始终贯穿“工匠精神”的内容,让“工匠精神”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开花结果。而职业教育院校也要提起责任力量,以“工匠精神”为重点,将技能、文化素养相结合,做好培养优秀匠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