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求真务实”

2018-03-30 11:27余春花
创新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品德公民情境

余春花

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中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拓展出了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学校里的社会情境比家庭更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这里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人际交往,如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等。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他的社会交往空间扩大了,开始逐步学会过一种公共生活。

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儿童形成公共生活规范,包括公共理性、公德意识等,学校将从正面进行系统化的教育与引导,而这种教育和引导普遍存在于学校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的课堂实践与课内外活动之中。因此,学校基于培养学生德行的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自身立足课堂一线的教育教学研究,笔者认为“以生为本、求真务实”是学校公共生活重建之本。

一、学校公共生活重建之目标渗透“以生为本、求真务实”教学理念

当今教育界提出“重建学校公共生活”这一口号,其目标在于造就新一代公民。具体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中小学公民要求一种“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人要有“文化自觉”,要深切理解当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中小学公民教育正是以一种“新民”的姿态,要求在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中摒弃民族的人格缺陷,诸如:自大、虚伪、残忍、偏执等。同时,在个人修为方面,更加突出谦虚、理性、求真、仁慈、友爱、宽容、自省等品德的培养。

2.中小学公民要求培育公共品德

博爱。拥有爱心的人是幸福的,宽容、同情、公益等优秀品德都是从爱心上生长出来的。

责任。只有自己感到身负道德责任,才会在乎良心的呼喊,才会承担社会道义。

诚信。它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信任,让人们的行为获得相互支撑。

公义。如:平等、自由、权利、民主等,这些是公共生活所必需的品德。

勇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否则,道德就永远不会被付诸行动。

3.中小学公民要求参与公共生活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将认知、情意与行为目标统一起来,并认同行为能够内化、深化观念的思想,将参与公共生活的技能培养放在重要地位,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培育中小学生参与、解决公共问题的品德与技能,促进其人生智慧的生成。

从这三方面要求的具体阐述可以看出,学校公共生活重建的目标完全渗透了“以生为本、求真务实”的教学理念。只有从学生本位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思想道德的实践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受到人生的启迪,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课程特性决定“以生为本、求真务实”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要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育要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并在学习、体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道德认识,从而达到知、行统一。这样的课程特性与“以生为本、求真务实”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不谋而合,因此立足课程教学,建设学校公共生活规范,培养学生德行,践行“以生为本、求真务实”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有效性自然大大提高。

三、践行“以生为本、求真务实”,重建学校公共生活的方法

1.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什么是学会生活呢?就是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教学《做事不拖拉》时,笔者联系低年级学生爱赖床、吃饭慢、做事拖拉、三心二意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从起床一直到放学这一天中的各种拖拉情境,并用录像、视频、照片、个别典型现身说法等形式真实再现,学生直观面对,相互讨论并反省自我,感悟自然深刻。而后,对于自己今后该如何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并在今后一段时间的检查和反馈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关于学生“做事不拖拉”这一公共理性行为的培养得到了有效的教育和实施。笔者想,从学生实际出发,反映学生真实情况的情境是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也是学生最愿意去讨论、反思并改正的,这样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理性行为的培养才是直观而又有效的。

2.教学活动应体现民主化,努力做到求真务实

品德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必定会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各种生活体验活动。在开展此類教学活动时,教师本人不能搞“一言堂”,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真实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以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及求真精神,这也是新时期学生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目标之一。

比如,在教学《怎样交朋友》时,教师设计了“课前大调查”活动,并形成表格,在课上展示了每个学生的交友情况、交友理由和交友问题,并相机采访学生,以一个访问者的身份去了解学生的交友现状,并针对学生交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全班学生开展讨论、研究,从而明白了交朋友是不论成绩好坏、高矮胖瘦、性别差异等因素,只在乎以诚相待、互帮互助、坚持原则等品质。像这样师生平等对话、真实研讨的教学活动,因为源于学生真实生活,又有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的生活哲理必然深刻又有效。我们的课堂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说真话”,进而才能教会学生“做真人”,这也是学校公共生活重建中很重要的目标之一。

3.教师要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发挥教育开放性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片段,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虽然生活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但单靠课堂的学习,远远不够。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因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如,在教学《注意交通安全》后,布置班级与班级间开展“看谁遵守交通安全”的知识竞赛活动和“马路小卫士”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只有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公共生活的重建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总之,学校作为未来社会的缩影,要重建真实鲜明的、充满张力的公共生活,“以生为本、求真务实”是立足之本。作为教师,我们应在陶行知教育核心内涵之“求真”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实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科学设计和建设平等、民主、有序的学校公共生活,合力提升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新一代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品德公民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论公民美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十二公民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