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归派”

2018-03-30 10:45麦岚
齐鲁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归经济学金融

麦岚

易纲集海归学者和实干派官员为一体,是既具国际视野,又深刻了解中国实情的技术性官员。专业、稳健、务实是外界对他的一致评价。周小川的官方简历没有提及他的美国修学经历,但是丝毫不妨碍外界视之为中国省部级“海归”高官的代表。

新旧交替之时,中国“海归派”金融高官再次为人瞩目。

新央行的海归组合

博士出身的周小川非常尊重学者的建议,海外留学经历又使他非常看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2002年末上任央行行长之后,一批和周小川一样有着留学英美的经历、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人逐渐占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位置。

这其中,除去易纲,还比较受外界关注的包括:2004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张新,留美经济学博士李波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国际金融学博士张涛“空降”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出任金融稳定局副局长、条法司副司长和研究局副局长,目前,前两者分别升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央行貨币政策司长,后者自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调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这些“海归”对央行决策有重要作用。以李波为例,出生于1972年的他在留美期间相继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法律博士学位。他师从经济学大师阿罗。后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战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在风险决策、组织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政治民主理论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经济学家钱颖一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自己与阿罗共同指导过李波。

目前,李波任货币政策司司长。该司负责研究、拟订货币政策调控方案并组织实施。由于肩负宏观调控的重任,货币政策司是央行最重要的司局,从过往的经验看,其司长一般都会升任人民银行行领导,因此货币政策司司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何青睐金融

目前体制内的“海归”金融高官主要分两种:一类是在国内从政并取得一定成就后,被选派到海外留学或培训;另一类是先出国留学,学业有成后归国从政。

当下中国有海归背景的官员趋向第一类。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其于1997年10月到1998年9月期间,担任剑桥大学政治与经济学系、商学院博士后访问学者。第二类海归则更多加入经济领域,这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直接相关。同时金融领域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必须按市场标准去做事。

第二类“海归”,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里角色不太明显。在财经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比如在央行、银监会,金融“海归”就很强势。在这些部门,“海归”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话语体系。据内部人士透露,在人民银行里面,曾经有一段时间以说英语为荣,说汉语不行的,领导批阅文件,还时不时用英语。

除央行外,证监会也是海归高官重镇。2000年,中国证监会首次海外招聘,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博士方星海、得克萨斯大学金融学博士宣昌能、分别获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物理学硕士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MBA学位的祁斌等均在此间入职证监会。

宣昌能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校友总会刊发的一篇文章介绍说:本科毕业后,宣昌能赴美留学,先后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硕士和得克萨斯大学金融学博士,之后进入华尔街,在JP摩根银行工作,担任衍生产品研究部的高级分析师。工作两年后,他又到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攻读了法律硕士学位。2000年回国进入证监会先后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机构监管部副主任。后于2004年9月进入建行,历任建行重组改制办公室资深顾问、董事会秘书。

2006年宣昌能出走建行,又于2008年再次回国,出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正局级),后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在这里,他遇到了刘士余,彼时,刘士余任央行副行长,分管的领域之一就是宣昌能所在的金融稳定局。

2015年股灾之后,证监会原副主席姚刚、原主席助理张育军等多人落马,证监会人事调整不断。主席刘士余、副主席方星海和主席助理宣昌能,都是股灾之后的履新官员。

与宣昌能的“折腾”不同,祁斌到任证监会后,一直到2006年开始出任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记忆力惊人,爱读书、爱思考,喜欢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他能够随口背出台湾人傅乐成撰写的《中国通史》中的段落,也能引经据典,轻易的拆解康乾盛世的原因。他还翻译了经典著作《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

2006年央视拍摄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内部座谈会上,祁斌提出了《伟大的博弈》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各个国家崛起有一个共同规律,哪个国家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就一定会崛起,不管它多么弱小,自然条件有多差,也势不可挡;建立一套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有效博弈的机制,是美国崛起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6年8月,祁斌从证监会国际部主任的位置上调任中投公司。

贡献与争议

“海归”从政始自清末,辉煌于民国,黯然于“文革”,复兴于当代。近年来,国内金融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在国家金融治理当中开始有了话语权。而这些话语权需要有一批既有国际视野,又了解国内情况,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来行使。

而在学者王辉耀看来,与历史上的叱咤风云相比,当代“海归”对中国政坛的最大贡献,恰恰是专业技能与先进理念。

2000年2月,周小川履新证监会主席时,正在华尔街闯荡的宣昌能接受采访时透露了回国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在美国的发展有其局限性,特别是语言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劣势。如果决定立足于美国,或许再花大量的时间,攻克语言关是值得的,但立足于回国发展,则完全可以腾出攻克语言的精力,多学习一些对中国有用的知识。如今,华尔街的分工很细,每个人只接触金融世界的一小块。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其边际效应越来越小,但回中国,其施展的空间肯定比在美国大。

基于类似想法,中国一批批学人,在留学于经济体制更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后,选择回到中国,并迅速登上中国的商界、政坛。他们影响了中国国际化进程,同时也陷入了争议之中。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指出,客观来分析,个别海归官员的做法,确实值得反思。

他形容一部分海归派金融高官“一手拿着自由主义教科书,一手拿着统计部门的数据”,水土不服的理论和实践导致房价越调越高,通货膨胀越调越高,宏观调控越调越乱。

更多的学者则关注到,在国内外政治、经济体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海归官员应如何在思想、行为模式上融入到国内的体制中去,是下一步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有些完全适应不了;有些完全适应,如鱼得水;第三部分是,努力想改变一些东西,努力帮助政府出主意,积极参与变革,这批人为数不多,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也很严重。”一位政治学者称。

实际上,前几年也的确出现过海归金融人才离职潮。2014年以来,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等部门先后有“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归官员离职,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梳理发现,现有选拔和考核的机制不灵活或是海归官员离职的重要原由。

猜你喜欢
海归经济学金融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经济学
P2P金融解读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