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王牌与代价

2018-03-30 08:30徐菁菁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克里米亚制裁普京

徐菁菁

2014年3月17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民众载歌载舞庆祝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公投结果

克里米亚攻势

和2012年一样,普京的胜选毫无悬念。被视为最大政敌的反对派领导人亚历克谢·纳瓦尔尼未获参选的资格。普京的7位对手不是像俄自民党候选人日里诺夫斯基那样的常年陪跑派,就是普遍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面孔。“俄罗斯的帕丽斯·希尔顿”、政治家阿纳托利·索布恰克之女克谢尼娅·索布恰克虽然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但缺乏基本的政治经验。在电视辩论现场,她一次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直接往对方脸上泼了一杯水,一次忍不住哽咽落泪。

面对这样竞选局面,普京像往年一样拒绝参与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他没有发布任何一条竞选宣传视频,除了在3月1日进行国情咨文演讲聚集人心之外,他基本没有其他竞选动向。就连3月3日唯一一场竞选集会,他也只发表了两分钟的讲话。

总统不动声色,雄心勃勃。有报道说,普京竞选团队的目标是投票率达到70%,得票率达到70%以上,他们要用数据回击来自西方国家的质疑。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在总统的这个任期里,2015年和2016年,俄罗斯经济持续两年衰退;2017年GDP增长1.8%,通胀率降至2.5%,创下25年来最低纪录;粮食产量达到1.341亿吨,创40年来最高纪录。不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2年前俄罗斯年均经济增长难以超过1.7%,明显低于世界年均3.7%~3.9%的增速。2017年5月普京批准的《2030年前俄联邦经济安全战略》指出,俄经济仍面临投资不足、原料依赖、中小企业GDP占比不高、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以及腐败和贫困的挑战。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最新一轮民调,对于普京任期内的两大问题——社会不平等和腐败,54%的受访者认为,总统希望解决腐败问题,但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45%的受访者对其肃清腐败的能力表示怀疑。只有30%经济条件较差的受访者认为他有能力消除社会不平等。这些在选举中普遍占据重要地位的问题恰是普京继续获得绝大多数民众支持的难点。

不过总统并非按兵不动,他手中仍握有一张王牌:克里米亚。

距离选举日越近,克里米亚的名字越醒目。3月14日,普京在塞瓦斯托波尔这个驻扎着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城市,对欢呼的人群表示,克里米亚民众4年前以公投方式通过与俄罗斯合并,表明克里米亚“回家了”。普京说:“你们为历史重树了正义;你们通过这一决定,告诉了整个世界,什么是真正的,而不是虛伪的民主。你们参加了公投投票,为自己和子孙的未来做出决定。”

距离大选不到一周,一部名为《普京》的纪录片迅速在社交网站上走红。在影片中访问普京的,是今年1月出任普京竞选活动新闻秘书的康德拉绍夫。在纪录片中,总统被问道:克里米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归还乌克兰?普京反问道:“你说什么?你们疯了还是怎么的?在任何情况下,永远都不会。”普京说,不同意西方对俄罗斯指手画脚,任何问题都只能通过对话而不是最后通牒解决。

2014年3月20日,俄罗斯军队在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市以南20公里的原乌克兰军事基地执勤

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在3月17日晚播放由导演阿列克谢·皮马诺夫执导的电影《克里米亚》。这部电影以2014年春普京签署命令将克里米亚收归俄联邦为背景,讲述了一名乌克兰记者与一名塞瓦斯托波尔居民之间的爱情故事。它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向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民讲述“克里米亚之春”事件的原委,使观众了解克里米亚居民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国民在那段日子里的经历和感受。2017年9月27日,这部影片曾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首映式,发行后首周就以1.6亿卢布的票房占据周末票房首位。导演皮马诺夫曾是俄联邦委员会委员,也是全俄人民阵线组织高级成员。该组织由普京于2011年提议建立,旨在吸引和会聚执政党、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及非政府组织等支持普京的力量。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最初提议来自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这个提议得到了普京的首肯。于是,影片的制作与拍摄得到了俄联邦国防部、文化部、俄联邦总统驻克里米亚联邦区全权代表的全力协助。

3月17日是俄罗斯大选前的“静默日”。从这一天零时起,所有涉及选举的媒体宣传、造势活动均将被禁止。“第一频道”在这一时刻播放这部影片,难免有为总统拉票之嫌。而事实上,3月18日不仅是大选的投票日。4年前,就是在这一天,克里米亚正式签署条约,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

2014年3月,普京在庆祝克里米亚“入俄”的纪念仪式上将克里米亚事件描述成了俄罗斯从历史屈辱过往中一雪前耻的转折点。作为普京过去一个任期内最重大的外交决策,克里米亚“入俄”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与西方尖锐对峙。这一举措究竟是天才的战略决策,还是鲁莽的杀鸡取卵?观察家们争论不休。但对于俄罗斯国内政治而言,毫无疑问的是,克里米亚“入俄”在过去4年中持续释放着红利。在2012年普京再次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国内出现了一些反对普京的思潮,甚至在普京的就职日莫斯科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而成功夺回克里米亚,使普京重获荣光——2000年他第一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就以控制车臣共和国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

2014年3月19日,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乌克兰代理国防部长捷纽克表示,即使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签署协议,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乌克兰军队也不会撤出克里米亚

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与克里米亚政府官员举行会议

2013年8月,普京的支持率为63%,次年8月攀升至84%,这一现象首先归功于“克里米亚效应”。3年后,去年5月,俄罗斯Romir调研公司、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和民意基金会的社会研究数据均显示,在超过60%的普京支持者们看来,克里米亚入俄仍然是普京工作中突出的重要成就。而大选前,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在过去一年里有增无减。78%的俄罗斯人认为,克里米亚入俄对国家只有好处,只有13%的人认为此举造成了负面后果。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看来,领土是永久的,西方制裁造成的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

关键抉择

2013年,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决定暂停与欧盟的一体化协议准备工作。这一导火索引起了乌国内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并最终导致了亚努科维奇在2014年2月下台。亲西方政府迅速在基辅崛起,多年来一直存在亲欧亲俄分歧的东西乌克兰陷入对峙。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则互相指责对方干预和介入了危机。

乌克兰作为东西方角力场为时已久,危机的爆发像新一轮颜色革命的重演,但克里米亚“入俄”却颇为出人意料。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发布声明,议会81位出席议员有78人投下赞成票通过“宣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Sevastopol)独立”。两天后,一场公投就以97%赞成的得票率获得通过,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正式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脱离乌克兰,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18日,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

在西方看来,克里米亚“入俄”是俄罗斯通过武力吞并邻国的领土,是推翻了冷战后欧洲秩序的惊人之举。一个疑问是:普京执政的头14年对克里米亚半岛人民自决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为何会突然做出挑战欧美“底线”的行为?

2016年3月18日,普京访问克里米亚时,坐直升机视察刻赤海峡大桥建设情況

一个普遍被接受观点是,2014年基辅入欧游行集会期间,俄罗斯情报部门获悉,激进的亲欧派准备在夺取基辅政权后,立即把克里米亚交给北约。克里米亚是控制黑海的战略要地。大概是2.5万平方公里的岛屿深入黑海的中部,通过刻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对于黑海北岸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克里米亚是通向黑海乃至地中海的不二选择。乌克兰独立后,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协议,继续租借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港,部署黑海舰队。一旦克里米亚变成北约的地盘,北约将会部署反导系统、无线电和无线电技术侦察站,基于黑海舰队的基地建立海军基地、机场,用于输送物资等。俄罗斯不但失去了战略要地,还将处于敌方军事技术装备的威胁之下。

但有理由相信,克里米亚的战略价值并不是克里姆林宫的唯一考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曾指出,时至今日,俄罗斯海军早已风光不再,克里米亚的“地缘战略意义”也并不值得普京孤注一掷。军舰如果要从黑海进入地中海再进入大西洋或者印度洋,必须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根据1936年签署的《蒙特勒公约》,黑海海峡的主权归属土耳其。在战时,如果土耳其中立,那么禁止一切军舰通过这两个海峡;如果土耳其参战,允许军舰通过与否由土耳其决定。而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即便俄罗斯获得了克里米亚半岛,它本质上也不对黑海的控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另外,在当前的军事条件下,核武器、具有全球到达能力的导弹系统和战略轰炸机已经使得某一地理据点的所谓“地缘战略意义”大大降低了。

“收复”克里米亚,更像是一场争取短期战术优势的赌博,在短期内,投入不大,收益立现。

首先,克里米亚有其特殊性,“收复”可行。2014年2月28日,俄出动13架次伊尔-76运输机,向克里米亚投送了大约2000人的空降兵部队。军事行动初期,俄军政高层一再对外宣称,“没有向克里米亚派兵”,“当地出现的是自卫队”。为此,俄军在行动中摘去肩章以及车牌等各类身份标识,拒绝回答提问,甚至乔装“克里米亚地方武装”,全力追随克里姆林宫的模糊政策,坚持不开第一枪,积极采用柔性方式迫使乌军放弃抵抗。克里米亚“入俄”可以说兵不血刃。

自1783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凭借沙俄帝国强大的实力兼并了克里米亚半岛之后,俄国人便始终控制着这片土地。1954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赠给”乌克兰。但事实上,发生改变的只有行政区划。克里米亚的主要经济支柱是驻军、军事工业和旅游业,基本上属于莫斯科直接管理。在苏联体制下,其人口结构和文化方面并没有出现任何乌克兰化的进程。

建设中的刻赤海峡大桥(摄于2018年)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封帅在研究中指出,1991年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在塑造独立国家的过程中都采用否定苏联的历史,强调苏联政权对本民族的压迫,重新美化1917年以前的民族历史的路径。乌克兰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但克里米亚与这一话语体系格格不入。

克里米亚的历史是与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随着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二战”期间,黑海舰队抵抗纳粹德国的围攻,坚守塞瓦斯托波尔长达250天。“二战”结束后,塞瓦斯托波尔和克里米亚的另一城市刻赤先后被授予“英雄城市”的称号。克里米亚一直是苏联历史叙事中反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主角之一。

和乌克兰其他地方不同,在克里米亚人的历史记忆中没有大饥荒或者大清洗运动,而且因为特殊的軍事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克里米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平均收入在苏联时期一直高于乌克兰其他地区。“在克里米亚的历史叙事中,无论在任何位置,都很难找到乌克兰与克里米亚的内在联系,也无法从历史演进中解释乌克兰对于拥有克里米亚领土主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上世纪90年代初,克里米亚就已经历过一场分离主义运动。这些都使得俄罗斯的干涉行为既在其国内具有很强的政治合法性,也得到了克里米亚地区主体民族的普遍接受和欢迎。事实上,2014年,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只占了总人口的60%左右,乌克兰人大约占24%。公投的投票率为82%,而赞成加入俄罗斯的比例达到95%。有一部分乌克兰人也投了赞成票。

另一方面,克里姆林宫有把握不会因为克里米亚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乌克兰的经济运转基本依靠美欧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维系,与俄罗斯在各方面的实力都相差悬殊。

奥巴马政府在叙利亚、利比亚等问题上的软弱已经让外界和普京清楚看到,奥巴马不但不可能下决心与俄罗斯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其采取的制裁手段也不可能真能将俄罗斯扼杀。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卡特政府召回美国驻苏联大使、对苏联实施谷物禁运、切断对苏联的技术转让并开始向阿富汗反抗势力提供援助。2014年3月17日,奥巴马政府率先宣布的制裁措施只是对7名俄罗斯政府高官与议员实施经济制裁。奥巴马对于克里米亚局势既没有发出强硬的信号,也没有给予乌克兰以足够的援助,甚至一直拒绝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

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影响重大,在于将该国从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剔除。伊朗没有不可替代的东西,俄罗斯却有。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商会(US Chambers of Commerce)执行副总裁薄迈伦(Myron Brilliant)对由克里米亚危机引发的美国和俄罗斯的政治交火发表评论明确表示,美国工商界并不想被卷入这场政治危机。2015年,俄罗斯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直言,虽然西方制裁不断加码,但美国企业仍旧愿意在俄罗斯做生意。“即便有来自白宫的压力,美国企业并没有急于离开我们的市场。”“波音、福特、约翰·迪尔、美国铝业、可口可乐、百事、玛氏、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石油等在俄投入巨资的企业还是希望保持它们在俄的地位。”

欧洲亦然。尽管多年来欧洲一直在谋求天然气来源多元化,但依然有1/3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欧盟与俄罗斯的年贸易额高达4000亿美元,约占欧盟年贸易额的1/10。欧洲经济与俄罗斯的联系更为密切。欧盟委员会2015年预计,由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欧盟2014年、2015年分别减少400亿欧元和500亿欧元收入,分别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0.3%和0.4%。而欧盟人士的预计,欧盟对俄实体部门的制裁将令俄经济去年损失230亿欧元、今年损失750亿欧元,分别占俄国内生产总值的1.5%和4.8%。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战是互损的。

其结果是,美国和欧盟在对俄制裁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2014年,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的态度最为强硬。他说:“既然俄罗斯在助长一个欧洲邻国的矛盾,它就不能指望还能继续参与欧洲市场,享有欧洲的资本、知识和技术专长。”德国则非常希望能与俄罗斯维持某种对话渠道,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和能源供应。法国向俄罗斯出售两艘“米斯特拉尔”级直升机航母的交易的第一阶段仍将继续,并不希望因为制裁影响自己的生意。斯洛伐克则明确指责制裁“毫无意义、只会起反作用”。总的来说,欧盟内部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分为三大阵营:持强硬态度的有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英国等;态度较缓和的有奥地利、希腊、塞浦路斯和意大利等;而爱尔兰等规模较小、与俄罗斯相隔较远的国家则采取“中间路线”,主张对话和施压并举。

制裁与反制裁

3月14日访问克里米亚时,普京造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刻赤海峡大桥。这座大桥是现在刻赤市内最热门的景点。这一全长12英里的工程计划于2018年12月跨越海峡,连接起克里米亚半岛与俄罗斯大陆。

刻赤海峡位于两座山脉之间,中间狭长地带的风力强劲,还是地震多发带。100多年来,不断有人提议在刻赤海峡上修建大桥,几乎都因为造价高昂、战乱纷飞,或是自然条件限制以失败告终。唯一获得成功是“二战”时的德军,但他们修建的桥梁很快就被海峡的浮冰撞断。

如今,工程技术不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成本。刻赤海峡大桥计划耗资70亿美元,有专家称,这一预算占据了俄罗斯境内公路和桥梁总预算的很大一部分,但俄罗斯政府对此予以否认。亿万富翁阿尔卡季·罗滕贝格(Arkady R. Rotenberg)最终接下了这桩生意。年轻时,他曾是普京在圣彼得堡的柔道搭档。作为总统的亲信,罗滕贝格原本就因为克里米亚问题而受到西方制裁。

一切代价都是必需的。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家叶卡捷琳娜·舒尔曼(Ekaterina Schulmann)对《纽约时报》说:“大桥是克里米亚和俄罗斯之间最直观的联系。一座实实在在的桥连接两地,代表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没有比这更具有象征意义了。”

并不只是象征意义。克里米亚半岛与俄罗斯没有陆上共同边界,之间隔着几百公里的乌克兰领土。克里米亚“入俄”后,乌克兰切断了大部分交通要道,将半岛与外界隔离开来。由于受到制裁,雅尔塔商业区曾经最热闹的麦当劳关闭了大门。国际企业撤出半岛,国际信用卡也被禁止使用。“入俄”后的第一年尤其艰难。克里米亚的淡水供应和电力80%以上来自乌克兰。岛上的粮食作物和蔬菜收成为此缩减了35%。2015年新年,成千上万人度过了连续3天断电的日子。由于开始从俄罗斯进口食品,运输成本和俄罗斯本身的经济状况使食品价格涨了2.5倍。旅游业一直是克里米亚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大约接待600万游客,其中绝大部分是乌克兰人。“入俄”后,这些游客消失了,小贩们必须将印有普京痛殴奥巴马图案的T恤买给更多的俄罗斯人。

为了在这片“回归”的领土上实现“守成”。2014年8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了2020年前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社会经济发展联邦目标计划。拨款总额为8254亿卢布(约合146亿美元),其中联邦预算7797.62亿卢布(约合138亿美元)。俄罗斯政府称,2015年,克里米亚已经走出了危機的阴影,游客人数比上年增长21%,GDP增长了8.5%,人均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不过统计数据也承认,当地的零售市场销售额下降了7.6%。

除了在维系克里米亚上投入大量资金,俄罗斯经济一度受损。2014年到2015年,俄罗斯货币卢布贬值约50%,跌幅之剧烈引人注目。除了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西方制裁和资本外逃也是重要原因。

但公允地讲,欧美经济制裁对俄罗斯并不致命。俄罗斯经济在2017年已经逐渐走出了低谷。以天然气出口为例,尽管欧洲各国决定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但去年2017年1月至8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向独联体以外的国家出口了1263亿立方米天然气,比2016年同期增长了12.1%。这一方面是由于欧洲必须平衡政治与经济利益:2016年10月,欧盟委员会就决定授权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使用OPAL管道,该管道将天然气从北溪项目的终点格赖夫斯瓦尔德输送到捷克和德国边境,决议在2033年前都将有效。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定价优势。俄罗斯方面压低了利润率,以抢占欧洲市场高地,美国液化天然气的到来并未为给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带来任何实质性变化。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教授丹尼尔·特雷斯曼说,在普京时期,西方的官员必须面对一个越来越敢于危险赌博、愿意争取短期战术优势而不太顾及长期战略的领导人。

普京深知,克里米亚带来的真正挑战在于远方而非当下。2017年12月25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发布了《俄罗斯对外政策展望:2018》的报告。报告指出,俄罗斯对外政策将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作为最优先方向,但乌克兰危机的外溢效应是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主要矛盾,俄罗斯要面对独联体国家有意愿加入北约的问题。未来莫斯科必须要提出有吸引力的发展模式,才能够巩固独联体的凝聚力,降低其与域外的地缘政治经济组织进行一体化的愿望。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俄罗斯并不希望进一步恶化与西方的关系,希望借助欧美在制裁问题上的差异态度,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对话,防止西方对俄罗斯安全威胁的升级。但在克里米亚之后,双方如何修复关系,互信与合作能到达何种程度?

丹尼尔·特雷斯曼指出,早在2008年北约峰会上,北约联盟已决定在乌克兰或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问题上不再往前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官员们一直坚称,这两个国家局势还太不稳定,不能考虑同意其加入该联盟,况且让它们加入,还会与莫斯科发生不必要的对抗。如果普京目的是要防止俄罗斯被军事包围步步紧逼,那么克里米亚将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克里米亚“入俄”后,北约加强了在东欧地区的军事存在,组建了一支400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后者将在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波兰和罗马尼亚几国之间轮流驻防,并在黑海部署了4艘军舰。

近3年来北约组织强化其在东欧的军事部署的行动,它整合邻近俄罗斯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等国的本国防力量,提升东欧国家抵御外部威胁的自身能力。随后由北约组织内的美、英、德等军事强国牵头组建用以执行快速反应和支援任务的部队,以改善对抗俄罗斯的外部环境和同盟协调机制。去年11月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认为,欧洲虽然需要注意恐怖袭击和难民潮,但应对来自俄罗斯的“传统”且似乎日益严峻的威胁,仍将是今后北约组织所面临的核心议题。

当然,与之相关的还有莫斯科还必须为克里米亚付出另一个长远的代价——永远地失去一个作为俄罗斯西部屏障的乌克兰。

猜你喜欢
克里米亚制裁普京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克里米亚热气球节
识别美初级制裁和次级制裁
“狙击手普京”
大选前4天普京视察克里米亚
普京与秋田犬
制裁与反制:西方与俄罗斯之大博弈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
普京组建全俄人民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