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穆诺 林非
史蒂芬·金在1986年出版的小说《它》中塑造了一个装扮成小丑的恐怖杀人狂的角色,这个形象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它”在现实中的原型就是美国连环杀手约翰·韦恩·盖西。他在1972年至1978年之间,对至少33名年龄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进行了性侵犯和谋杀,并将受害者埋在了他家的电路管道里。由于盖西在慈善筹款活动、游行和儿童活动中经常装扮成小丑,在他被捕入狱等待死刑期间,他还在死囚牢房里创作了一系列以自己扮演的小丑为主题的画作,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杀人小丑”。
这次“杀人小丑”的风波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小丑和危险的变态行为之间的联系被深深定格在了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之中,一系列以邪恶小丑为题材的恐怖影视文学作品也由此诞生。更可怕的是,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多起小丑行凶案件,不止是在美国,甚至在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都发生了装扮成小丑的人企图将妇女和儿童带到偏僻地方的事件。警方无法确定这一系列事件到底是恶作剧,还是凶手真的在利用人们对小丑的恐惧准备实施犯罪。但巨大的社会恐慌导致了民众对小丑的强烈抵制,美国一些地方甚至颁布了禁止在万圣节扮成小丑出行的命令。
为什么类似“杀人小丑”这样的负面信息会有如此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帕特里夏·华莱士认为,这都是互联网造成的。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换各种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人们在网络上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冷漠,也更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吸引,但这些流传的负面消息是否属实,人们却并不关心。比如说,当人们在网络上看到“某地警方成功逮捕了一群小丑犯罪团伙”的消息时,只会想着要赶快转发和评论这则消息,让自己成为第一波追上当前这条新闻热度的人,而完全不会想要去考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与此同时,在一条负面信息在互联网上拥有了热度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随着“杀人小丑”的题材不断被改编并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小丑的恐怖形象也逐渐变得深入人心,为了蹭上这一波“恐怖小丑”的热度,有人会发布自己装扮成小丑的自拍,甚至还有人扮成小丑从角落里窜出来故意吓路人,然后把路人受到小丑惊吓的过程录制成视频集锦传到网络上,借此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謠言接力棒社交网络上总是传播着大量的真假难辨的消息,这些消息往往利用了人们的八卦心理,让人在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就忍不住抢先转发,想要成为朋友圈中最先跟上新闻热度的那一小部分人。
所以,《邪恶小丑》的作者,美国作家本杰明·雷福德认为,正是无孔不入的网络传媒导致了社会上“小丑恐慌”的蔓延。那些扮成小丑整蛊路人的视频,直观地将路人受到惊吓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展现在了镜头前,让看到视频的人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也愈发加重了他们心中的小丑恐惧症,形成了一种负面信息的循环效应。
权力的游戏美国男子埃德加·威尔赫(左图)携带步枪闯入了华盛顿的一家披萨店并开枪,他自称是在调查希拉里借该披萨店经营儿童色情集团的假新闻。在最近一次的美国大选中,网络上关于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各种虚假新闻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新闻传播学上,有个专门的词叫“坏消息综合症”,就是说关于暴力、凶杀、灾害的新闻会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而这导致网络信息海洋中,永远是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消息更能引起人们的转发和评论。对此,英国华威大学的学生们专门做过一项研究,他们比较了一些真实事件的报道和一些真假不明但噱头十足的八卦在网络上的热度持续时间,结果发现,像法国《查理周刊》惨遭恐怖袭击和德国之翼航班坠机事件的报道在网络上的热度周期大约为2个小时,而那些欠缺真实性但话题性十足的八卦信息在网络上的热度周期却可以达到14个小时左右。
为什么比起讨论事实本身,人们更热衷于了解八卦呢?西班牙神经科学家圣地亚哥·雷蒙·卡哈尔在他1992年出版的书《大脑的阴影》中写道,八卦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八卦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八卦可以帮助人们从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迅速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哪里可能有食物,或是其他部落最近有何动向等等,也有利于人们互相之间建立友谊,促进社会合作。不仅如此,八卦还有利于促进人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因为在八卦时,人们大脑中储存信息的不同区域都会受到刺激,大脑的前颞叶会在不同的信息存储区域中检索信息碎片,大脑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就会增强,人们在处理陌生信息时的效率就会更高。所以,八卦对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有些谣言的产生,虽然不是人们刻意为之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人们太爱捕风捉影和过重的疑心病。就拿一款被称为传说中的诡异游戏“波利比乌斯”来说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款街机游戏开始出现在了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家街机厅里,在当时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游戏热潮,每天等着玩这款游戏的人还排起了长队。但不久之后,玩过这款游戏的人纷纷表示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诡异的状况,比如听见有哭声和看到一闪而过的鬼脸,玩家中还有人出现了梦魇、恶心、头晕和失忆的症状。据街机厅老板称,还有一位穿着黑衣的神秘男子会定期来收集游戏数据。
于是,关于这款游戏的传闻越来越多,有人说它可能涉及到某些组织的秘密潜意识测试,有人说黑衣人是美国中情局的成员,他们想利用这款游戏对人们进行精神控制,還有人说这是外星人放在地球上的人类实验项目……最后,这款游戏突然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但关于它的传闻和猜测却一直没有停止。直到近些年,有专家分析了当年的波利比乌斯游戏录像,最后得出结论——那就是一款普通的感官游戏。人们在玩的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眩晕感和恶心的症状,是因为游戏的背景是个不停旋转跳跃的调色板,而人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所以在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会立即消失,正是这种“视觉暂留”现象让人产生了眩晕和种种不真实的感觉。
假死消息去年12月,索尼音乐的Twitter账号被黑客入侵,并发布了流行音乐歌手布兰妮·斯皮尔斯(大图)去世的虚假消息。对于网络上这类假死的新闻,人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小图)还被传早在1969年就死了,后来出现的“麦卡特尼”只是模仿他的演员。
在网络成为了谣言发酵的温床之后,社会上的网络暴力事件也变得屡见不鲜。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不同,网络暴力行为很难具体界定,但一般来说,只要是在网上发布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的行为就能被称之为“网络暴力”。
2015年11月13日,一群恐怖分子在巴黎无故滥杀了130人,在这之后,一张疑似“恐怖分子”手持《可兰经》和身穿炸弹背心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被人们疯传,这张照片也登上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主流新闻媒体,照片中的男子被报道为是其中一名行凶者,也因此受到了众多网民疯狂的谩骂和人身攻击。
但事实上,照片中的男子是一个名叫维伦德拉·尤鲍尔的加拿大记者,根本就不是恐怖分子,他也不像网上谣传的那样是个法国穆斯林,而是一名锡克教徒。并且这张照片也是被人恶搞PS过的作品,在原版照片中他手里拿的也不是《可兰经》,而是一个iPad。尽管这次乌龙事件很快就被媒体报道澄清,但对于他本人的伤害却已经造成了。
有些谣言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它们的背后可能有人在精心策划,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大选。在每次大选中铺天盖地的各路传言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各个利益团体都会通过有计划的爆料来制造新闻、打压对手、操纵民意,他们利用舆论的手段可以算得上是炉火纯青了。
就拿最近一次的美国大选来说,这期间Facebook上传播的种种新闻,比如“泄露希拉里贪腐的FBI探员已死”,“震惊世界!教皇支持特朗普”,“突发新闻:FBI已经确定希拉里即将定罪”……这些新闻虽然在事后被证明是虚假新闻,但在当时却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有调查显示,在总统竞选的最后3个月里,Facebook上的假新闻比真新闻还要受欢迎,也吸引了更多的网民参与互动。因此,在大选之后,愤愤不平的美国主流媒体纷纷指责称,正是Facebook上传播了大量的虚假消息,才影响了大选的结果。而顺利入住白宫的特朗普在大选后也大方地公开表示,Facebook等社交媒体确实是帮助他胜出的重要因素。
就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他的《怪诞心理学》中所写的,虽然热衷于八卦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被谣言所影响,不要随意地批评别人,在不确定的消息面前多保持一点警醒,不要妄下判断,在读野史的同时也能多去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不要为了跟风而去发表一些违心的言论。
确实,互联网对于负面信息的传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网络只是为信息提供了一个传播的平台,产生这些负面信息真正的源头,其实还是人们心中的恶意。所以,尽管我们都有八卦的天性,但只有抑制住那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八卦之心,人类才会活得更精致,也更文明。
为小丑平反根据史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的恐怖电影《它》把小丑描绘得太恐怖了,导致人们对于小丑产生了集体性的恐慌,为此,世界小丑协会对史蒂芬·金表达了抗议。而史蒂芬·金在Twitter上发表回应称:“对不起,其实大部分的小丑都很棒,是他们为孩子带去了欢笑。”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