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铎,陈晓珊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暨南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 广州510632)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历经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及出口大国。图1反映了基于CEPII-BACI-HS1992版微观贸易数据库计算整理得到的全球前三体育用品出口经济体——中国、日本及美国1995—2014年各自的体育用品出口额及其与世界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占比。由图1可见: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规模在样本期内呈迅猛增长的态势,其中出口额由1995年的33.57亿美元激增至2014年的30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3%,除了在2008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额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从出口占比看,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额占全球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在考察期内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9.4%跃升至2014年的56.1%,且在2007年之后一直稳定维持在50%之上,这意味着在2007年之后我国一直占据全球体育用品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通过与日本、美国的进一步比较还可以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与美日两国的出口规模较为接近,但在步入21世纪之后,无论是出口额,还是出口占比,我国已超过了上述两国,在绝对规模上已处于明显领先的优势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比较仅是从“数量”角度分析的,并未将“质量”纳入考量范围,故应谨慎看待“目前我国在全球体育用品出口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一初步的分析结论。显然,如果仅从绝对规模来评估我国体育用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就可能忽略一些本质性的因素,从而导致对我国体育用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缺乏深刻认识。鉴于此,在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本文更加关心的问题是,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究竟是处于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究竟是处于领先状态还是落后状态?目前,国内与出口产品质量相关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集中在对我国整体或制造业层面的考察上[1-4],而尚未见有文献对上述问题做出正面回答。为此,本文运用Khandelwal等[5]提出的测算方法,从整体、行业以及产品3个维度对中、美、日三国在1995—2014年的体育用品出口质量展开系统测度比较。本文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理解我国体育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变化的特征,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出口绩效的评估提供直观的经验证据;有助于判断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是否存在差距,以及差距有多大等,从而为我国产业和外贸政策的制订、实施以及调整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图1 1995—2014年中、美、日体育用品出口额及全球占比
1.1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方法早期的研究往往直接将出口价格作为衡量出口产品质量的代理变量[6],但这一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原因在于出口价格不仅包含了产品的质量信息,还夹杂了成本波动及需求冲击等诸多噪声因素[4],因此将出口价格简单地等同于出口产品质量会导致测度偏误。为克服单位价值法的不足,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不)纯净价格指数的估计法[7]、嵌套Logit模型反推法[8]、品质调整价格指数法[9]、单位价值调整法[10]以及需求结构-工具变量法[11]等。除此,还有个别学者采用直接度量指标(如企业是否获得ISO国际质量认证以及葡萄酒质量评级等标准)作为产品质量的衡量指标[12-13]。Khandelwal等[5]将质量偏好引入消费者需求函数中,进而推导得到了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公式,这一方法是目前应用于微观层面出口产品质量测算方法中较为主流和精确的做法,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均已得到了既有文献的验证[14-15]。因此,本研究运用这一方法,在产品垂直差异的框架内对中、美、日三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展开测算。首先,假定在年份t进口国j对出口国i的体育用品h的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1)
式中:x为出口国i在年份t出口到进口国j的体育用品h的贸易额;q为出口国i出口到进口国j的体育用品h的质量;p为出口国i体育用品h在进口国市场上的价格;P为进口国市场的综合价格指数;Y为进口国的收入水平,上标σ>1表示产品间的替代弹性。
对上述等式左右两边进行对数化,并经过一系列变形转换后可以得到:
lnxjht+σlnpjht=φh+φjt+ξjht
(2)
式中:φ为产品固定效应,用以捕捉产品间的价格和数量差异特征;φ为进口国-年份的联合固定效应,用以捕捉式(1)中进口国的综合价格指数P和收入Y。
(3)
式中:min、max分别为出口产品质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式(3)定义的标准化质量指标位于[0,1],且不具有测度单位,因此便于进行加总分析。基于式(3)可以进一步得到如下的整体标准化质量指标:
(4)
式中:tq为对应样本集合Ω的整体质量;Ω为行业的样本集合。
利用上述计算公式,可以对中国历年的体育用品出口质量展开测度研究,并与美日两国进行横向比较。
1.2数据来源本文测算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体育用品出口质量所涉及的原始数据均来自CEPII-BACI-HS1992微观贸易数据库。参照蔡兴林等[17]的选取标准,本文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包含了95大类中9504、9506、9507子类,上述3个子类又可细分为表1所示的26种体育用品。其中,9504为视频游戏控制器及设备、游艺场所、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包括弹球机、台球、娱乐专用桌及保龄球自动球道设备;9506包括一般体育运动、体操、竞技及其他运动或户外游戏用设备;9507则包括钓鱼竿、钓鱼钩及其他钓鱼用品、捞鱼网、捕蝶网以及狩猎用品等。
表1 26种体育用品的代码及说明
首先利用式(3)计算得到了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对全球各国或地区出口的体育用品的标准化产品质量指数,然后在此基础根据式(4)加总得到中、美、日三国体育行业以及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下文的比较分析将基于下述3个层面展开。
2.1产品层面的比较分析从微观产品层面入手,对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的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进行比较。作为非参数估计方法之一,核密度估计方法把考察对象视为某种概率分布,能够有效揭示样本分布的动态演变特征。限于篇幅本文未给出核密度估计方法的计算原理,具体请参见文献[18]。图2~图3分别描绘了中、美、日三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在整个考察期内以及考察初期、末期的核密度演变趋势,以揭示上述国家在大样本下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的变化特征。观察图2可以发现,在1995—2014年,美、日两国的体育用品出口质量均落在中国的相对右侧位置,而日本则落在美国的偏右侧方位。从标准化产品质量指数的均值看,中、美、日三国标准化产品质量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387、0.441、0.465,上述差异说明日本体育用品在考察期内的出口质量最优,中国最差,美国居中。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中、美、日三国体育用品出口质量的核密度演变图均出现右移的迹象;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质量的均值由1995年的0.332增至2014年的0.456,美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均值由1995年的0.379增至2014年的0.496,日本体育用品出口质量的均值由1995年的0.427进一步增加至2014年的0.530。上述变化特征说明,3个样本国家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在1995—2014年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在1995年和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均落在美、日的左侧,这意味着无论是在本文考察初期还是末期,中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均落后于美、日,这与上文基于图2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
图2 1995—2014年中、美、日体育用品出口质量的核密度演变趋势
图3 1995年和2014年中、美、日体育用品出口质量的核密度演变趋势
基于Khandelwal等[5]的测算方法和CEPII-BACI-HS1992微观贸易数据库计算整理得到了中、美、日26种体育用品在考察期内出口产品质量的均值(表2)。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这26种体育用品大致归为以下3类:一是领先类别,即在考察期内中国的平均出口产品质量高于美、日两国的体育用品;二是中间(持平)类别,即在考察期内中国的平均出口产品质量介于美、日两国之间或与其中一方持平的体育用品;三是落后类别,即在考察期内中国的平均出口产品质量低于美、日两国的体育用品。中国与美、日两国体育用品出口质量的特征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1) 在26种体育用品中,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仅在“滑雪屐扣件(滑雪屐带)”“帆板”“草地网球拍”“草地网球”以及“其他可充气的球”这5类体育用品上处于领先地位。具体而言,中国的“滑雪屐扣件(滑雪屐带)”“帆板”“草地网球拍”“草地网球”以及“其他可充气的球”的出口产品质量领先于美国同类产品的幅度分别为7.41%、7.01%、14.29%、1.59%和13.49%,领先于日本同类产品的幅度分别达到20.83%、26.54%、9.09%、13.27%和4.63%。可见,中国在“草地网球拍”“其他可充气的球”这2类体育用品上的出口产品质量领先于美国的幅度较大,而出口产品质量显著领先于日本的有“滑雪屐扣件(滑雪屐带)”“帆板”。相比之下,中国的“草地网球”的出口产品质量领先于美国的幅度比较有限,中国的“其他可充气的球”的出口产品质量领先于日本的幅度也比较有限。
(2) 在考察期内,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均值介于美、日两国之间或与其中一国持平的体育用品共有“用特定支付方式使其工作的电子游戏机”“其他游艺场、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滑雪屐”“其他水上运动用具(包括滑水板、冲浪板)”“其他高尔夫球用具”“其他网球拍、羽毛球拍或类似球拍”“其他球(高尔夫球及乒乓球除外)”“溜冰鞋“运动、游冰、戏水设备”“钓鱼竿”。其中,在“其他游艺场、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其他高尔夫球用具”“其他网球拍、羽毛球拍或类似球拍”“其他球(高尔夫球及乒乓球除外)”这4类体育用品上,中国的平均出口产品质量均领先于美国,领先的幅度为4.6%~14.1%,但落后于日本,落后的幅度为1.4%~19.8%,以“其他游艺场、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和“其他网球拍、羽毛球拍或类似球拍”的落后幅度最大,将近20%。在“滑雪屐”“其他水上运动用具(包括滑水板、冲浪板)”“溜冰鞋”“运动、游冰、戏水设备”这4类体育用品上,中国的平均出口产品质量落后于美国但领先于日本,落后美国的幅度为0.2%~8.2%,领先日本的幅度为3%~15%,其中以溜冰鞋的领先幅度最大。在“用特定支付方式使其工作的电子游戏机”“钓鱼竿”这2种体育用品上,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与日本持平,但落后于美国。
表2 1995—2014年中、美、日26种体育用品出口产品质量的平均值
(3) 在1995—2014年,中国的平均出口产品质量落后于美日两国的体育用品有“电视电子游戏机”“其他台球用品及附件”“扑克牌”“其他滑雪用具”“完整的高尔夫球棍”“高尔夫球”“其他乒乓球运动用品及器械”“一般的体育活动、体操或竞技设备”“钓鱼钩(无论有无系钩丝)”“钓线轮”“钓鱼、狩猎设备用品”,共计11种。相对于美国,中国的平均出口产品质量落后幅度较大的体育用品有“扑克牌”“其他滑雪用具”“高尔夫球”“一般的体育活动、体操或竞技设备”“钓鱼、狩猎设备用品”这5种体育用品,落后幅度为10%~20%。 “电视电子游戏机”“其他台球用品及附件”“其他乒乓球运动用品及器械”的落后幅度较小,均在3%以下。与日本相比,中国平均出口产品质量落后幅度较大的体育用品有“其他台球用品及附件”“扑克牌”“其他乒乓球运动用品及器械”“钓鱼钩(无论有无系钩丝)”“钓线轮”“钓鱼、狩猎设备用品”,落后幅度为14.1%~38.0%,而“电视电子游戏机”“其他滑雪用具”这2类体育用品的落后幅度较小,为2%~3%。
综上比较,我国仅有部分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领先于美国和日本,而其余大多处于落后状态,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我国体育制造业在大部分体育用品上的研发水平较低有关。
2.2行业层面的比较对中、美、日三国9504、9506及9507子行业在1995—2014年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进行比较,得到了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如图4~图6所示。观察中、美、日9504子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指数可以发现,这3个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均呈波动振荡的走势。从绝对值来看,中国9504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由1995年的0.38上升至2014年的0.60,增长幅度为57.1%。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9504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在1995—2014年呈“升→降→升→降→反弹”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在1995—2001年处于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57%;在2001—2007年转为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4.68%;在2007—2010年再次呈上升态势,年均涨幅为14.23%;在2010—2013年又出现急剧下跌的态势,年均跌幅为13.15%;2013年之后出现反弹,上升幅度达到23.94%。对美、日两国而言,前者在考察期内呈“升→降→升→降→升”的走势,其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由1995年的0.441上升至2014年的0.643,增长幅度为45.73%;后者在考察期内呈“升→降→波动振荡→下降”的走势,其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由1995年的0.558上升至2014年的0.560,增长幅度为0.43%。在考察初期,即1995—1997年,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落后于美、日两国,但此后提升迅猛,不但超越了美国,个别年份甚至还逼近或超过了日本。整体比较而言,日本9504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虽然在考察期末出现极大幅度的下降,但其出口产品质量在3个国家中基本是最高的;而中国9504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除了在本文考察初期和末期均低于美国外,其余年份则基本领先于美国,总体上介于美、日两国之间。
图4 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9504子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演变趋势
由图5可见: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9506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均在波动蜿蜒中趋于上升;中国9506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由1995年的0.403上升至2014年的0.561,年均增长率为1.76%;美国9506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由1995年的0.476上升至2014年的0.567,年均增长率为0.93%;日本9506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由1995年的0.507上升至2014年的0.655,年均增长率为1.35%。通过上述比较发现:在绝对值方面,除了1998年、1999年以及2009年外,日本9506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始终高于中、美两国,美国9506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则介于中、日两国之间,中国9506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在3个国家中处于垫底状态;从变化率来看,中国9506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幅度最大,日本次之,美国的提升幅度最小。
在9507子行业方面,中、美、日三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同9504、9506子行业一样,在考察期内也表现出较为剧烈的波动性。其中,中国9507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在考察期间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1995—2007年处于上升趋势,由0.366上升至0.603,增长幅度高达64.56%;在2007—2009年处于下跌趋势,由0.603下降至0.412,下降幅度为31.64%;在2009—2014年处于上升趋势,由0.412增至0.576,上升幅度为39.67%。美、日两国9507子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与中国类似,均在1995—2007年处于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此后转为跌势,并在2009年达到谷底,在2009之后又重拾升势。3个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在2007—2009年出现下跌可能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关。比较而言,中国9507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在考察期间始终落后于日本,在1995—1999年和2009—2015年均明显落后于美国,仅在2000—2008年接近或领先于美国。
图5 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9506子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演变趋势
图6 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9507子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演变趋势
2.3整体比较笔者对中、美、日三国历年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演变趋势进行进一步考察。由图7可见,上述三国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在考察期内均呈波动上升的走势。中国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质量在1995—2010年处于上升态势,由0.391升至0.669,年均增长率为3.64%;在2010—2012年出现了短暂和急剧下挫的现象,期间降幅高达27.68%;在2012—2014年出现反弹迹象,由0.484升至0.582,增幅为20.41%。美国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由1995年的0.463升至2014年的0.601,增幅为29.79%。日本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由1995年的0.549升至2014年的0.599,增幅为9%。相比之下,在1995—2000年,中国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质量明显落后于美、日两国,但在2001年之后,中国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质量在某些年份接近甚至超过了美、日两国,2012年之后,中国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质量又落后于美、日两国。总体而言,日本体育用品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相对要高于中国和美国,而中国除了在期初和期末明显落后于美国外,其余年份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与美国较为接近,两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在2001—2011年处于上下波动交替之势。
图7 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体育用品整体出口产品质量的演变趋势
基于CEPII-BACI-HS1992的微观贸易数据库,运用Khandelwal等[5]的测算方法,从产品、行业以及整体3个层面对1995—2014年中、美、日三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展开综合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从微观产品层面看,在考察期日本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最高,中国最差,美国居中;在26种出口体育用品中,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领先于美、日两国的仅有5种,其余的出口产品质量或介于美、日两国之间或处于落后状态;中国9504、9506、9507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在本文考察期内基本落后于日本,与美国相比仅有9504子行业略微领先,而9506、9507子行业则基本处于劣势;日本体育用品的整体出口产品质量相对要高于中、美两国,而中国除了在本文考察初期和末期落后于美国外,其余年份两国的出口产品质量较为接近,呈上下波动交替之势。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与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尽管从绝对规模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和出口国家,但若从质量角度进行评判,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实则处于“大而不强”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集中度较高,因此当受到外部因素(如金融危机或目的市场需求结构变动)冲击时,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出口产品质量波动性加剧;②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而且产品的开发周期较短,研发投入水平偏低,这不利于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质量的维持和提升;③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长期以来走的是代工、贴牌和加工贸易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产业、贸易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问题;④核心生产要素(如研发、设计人才)比较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攀升。
鉴于此,应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质量以及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量质齐飞”,进而实现由体育用品出口大国向体育用品出口强国的跨越。对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对于政府而言:一是应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我国体育制造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二是应构建和完善产业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体育制造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的要素投入保障。
(2) 对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而言:一是应扭转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发展模式,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以及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及附加值,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二是应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研发创新联动机制和创新人才汇聚和资本运作机制,以提升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1] 李坤望,蒋为,宋立刚.中国出口产品品质变动之谜:基于市场进入的微观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4(3):80-103
[2] 施炳展,王有鑫,李坤望.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测度及其决定因素[J].世界经济,2013(9): 69-93
[3] 施炳展.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测度与事实[J].经济学季刊,2014(1):263-284
[4] 张杰,郑文平,翟福昕.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了么?[J].经济研究,2014(10):46-59
[5] KHANDELWAL A K,SCHOTT P K,WEI S J.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mbedded institutional reform:Evidence from Chinese export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6):2169-2195
[6] SCHOTT P K.Across-product versus within-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19(2):647-678
[7] HALLAK J C,SCHOTT P K.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 qualit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1):417-474
[8] KHANDELWAL A.The long and short (of) quality ladder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0,77(4):1450-1476
[9] FEENSTRA R C,ROMALIS J.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endogenous qualit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29(2):477-527
[10] HENN C,PAPAGEORGIOU C,SPATAFORA N.Export quality in advanced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Evidence from a new dataset[R].[S.l.]:WTO Staff Working Paper,2015:1-15
[11] PIVETEAU P,SMAGGHUE G.Estimating firm product quality using trade data[Z/OL].[2017-07-01].http://paulpiveteau.com/docs/quality_feb17.pdf
[12] VERHOOGEN E A.Trade,quality upgrading,and wage inequality in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sector[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2):489-530
[13] CROZET M,HEAD K,MAYER T.Quality sorting and trade:Firm-level evidence for French wine[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2,79(2):609-644
[14] FAN H,LAI E L C,LI Y A.Credit constraints,quality,and export pric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5,43(2):390-416
[15] 樊海潮,郭光远.出口价格、出口质量与生产率间的关系:中国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5 (2):58-85
[16] 王永进,施炳展.上游垄断与中国企业产品质量升级[J].经济研究,2014(4):116-129
[17] 蔡兴林,刘夏蕊.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出口贸易的风险测算与评估——基于1996—2012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18-23
[18] 沈丽,鲍建慧.中国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1978—2008年——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5):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