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视域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

2018-03-30 14:51:12张晓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考核思政

罗 珍 张晓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湖南长沙4100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势必将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到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升专业的职业能力。高职思政理论课作为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服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素养教育为主要任务,积极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与实践,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以职业素养培养为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导向的必然性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需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这一特殊的本质特征,在课程建设方面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明确指出:“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3]”。高职思政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其课程教育教学始终,义不容辞。

(二)高职思政理论课价值所在

马克思突破唯主体价值论和唯客体价值论的局限性,提出价值关系说,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高职思政理论课价值作为价值的属概念,其价值的实现也是一种需求关系的建立和满足过程,其直接价值主体是高职学生。因此,高职思政理论课需要满足高职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为高职学生成为“职业人”打下结实基础。

二、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表征

职业素养是指能胜任岗位工作的素质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5]”。高职思政理论课要发挥其职业素养教育之作用,就必须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培养。但在现实实践中,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未深入挖掘,与学生专业融合度不高

思政理论课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编著和出版的教材,其内容并无高职和本科之分,更未突出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特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这门课程中虽有专门关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等相关内容,但并没有突出高职学生和高职学生专业道德特点。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相结合。但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并未建构思政理论课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联系,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只是把教材内容照搬、照转。这无疑会使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产生距离感。

(二)教学方式未深入开拓,对职业能力培养不强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主要任务,势必要求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但从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在高职思政理论课理论教学中,仍主要是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未能提升。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仍存在不足。高职与本科院校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一个“通病”——覆盖面窄、流于形式等。同时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与行业结合度不强的问题,这一方面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宽泛,没有根据高职院校所属的行业特色特点制定符合本校的实践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未充分利用专业顶岗实践基地、合作单位,开展实践教学。

(三)考核评价未深入完善,对职业素养考核不突出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6]。这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思政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其考核评价方式应该与整合高职院校课程考核范式相匹配,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养成。但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考核评价简单,重“坐而论道”的理论知识考核,轻“起而行之”的实践能力评判,“一纸定考”现象严重,不能全面考核学生。

(四)教育教学主体未深入协同,职业教育合力不够

高职思政理论课在内容和形式上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要懂得所在学校各个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要求、职业素养要求等。这对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为此,实行思政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实行互补。但在实践中,他们并未“扭成一股绳”,甚至有个别专业教师直接质疑思政理论课存在的必要性。

三、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为了有效解决高职思政理论课在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思政理论课教学部联合教务处、学工处以及各个学院,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精心设计,把职业岗位要求融入教学内容

为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故应寻找思政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思政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绪论部分培养时代新人,可突出新时代对高职大学生的新期望和新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可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职业价值观,确立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突出对职业理想追求的引导,帮助学生扬起职业理想的风帆;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做改革创新生力军,为实现中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而努力的职业信念;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号召学生扎实职业技能;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导学生遵守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工匠精神;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学生做遵纪守法的人,培养良好的职业法律素养。

(二)创新方法,把行业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所谓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7]”。这种职业能力,既包括如语言表达、团结协作、人际沟通等通用的职业能力,也包括各自特殊岗位所规定的专业职业能力。高职思政理论课虽不能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但可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一方面,在日常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布置相关主题,由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小组研讨——得出结论——成果汇报,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设计“我身边的职业达人”、“职业道德知多少”等实践主题,带领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开展社会实践,从而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培养对职业的正义感、热爱感和责任感。

(三)科学评价,把职业素养考核纳入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高职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保证。为此,把职业素养纳入高职思政理论课考核体系,也是检验其职业素养培养效果的有效保证。其一,从考核内容上来说,实行考核模块化。既突出作为思政理论课的政治性、理论性等考核内容,又突出作为高职思政理论课的职业性等职业素养考核。其二,从考核方式上来讲,注重考核过程性。改变过去“一纸定考”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考核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和日常行为表现。其三,从考核主体上来讲,实行多方参与、部门联动。把学工团委、院部专业教师给出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评定纳入考核中,得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四)协同创新,凝聚职业素养培养合力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教育同心、同向、同行。第一,转变观念,保持同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高职思政理论课与专业教育共同发力。离开职业素养教育,思政理论课的政治性、导向性就失去了依托。反之,离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就会失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因此,要锲而不舍地推进思政理论课与专业教育的“同心”。第二,建立协同联动机制,保持同向。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教务处统筹,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部与各学院的协调合作,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学科壁垒和体制藩篱,整合不同学科资源与教师队伍。第三,设计活动和制度,保障同行。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师联系院部、深入院部顶岗实习基地开展职业道德大调研活动,建立新进专业教师当辅导员、专业教师当班导师等制度开展思政教育,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同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需,也是高职思政理论课价值所在。为此,必须大力探索和挖掘高职思政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路径,加强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考核评价的改革。同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并不是凭借思政理论课一己之力就可为之,必须加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哺育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考核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