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莹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在职业素质冰山模型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显性表现部分,较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体现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隐藏在水下但却对职业人的行为与表现有着关键性作用,也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护理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人,要求护士具有科学规范、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服务技能,具有高度职业认同、专注严谨、全情投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态度,更要具有生命关怀的职业意识,在职业教育中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对合格乃至优秀护理人员的养成至关重要。
职业素养是具备专业技能的职业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职业道德操守和职业行为准则,是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操守的集中体现[1]。护理职业技能是护理职业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职业素养应贯穿护理服务全过程,这种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或者说整个职业生涯。近年来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患关系紧张已成社会认知,既困扰着医院及医学护理学科的发展,又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医疗纠纷的发生除了技术原因外,大部分都是因为服务而引发的,与民众日趋关注、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有关,与民众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增高有关,更与医护人员人际沟通能力、生命关怀意识、人性化服务行为等职业素养有关。这些内化的护理职业素养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全程、全方位考量;这种护理职业素养的培养优劣程度直接影响护理人员服务水平、患者的服务体验,以及护士群体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护理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断强化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文关怀精神的内涵,将生命关怀的职业意识、慎独等职业精神内化于学生的意识层面,让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从根本上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良性的护理职业认同,自觉地向规范的护理职业行为靠拢,更积极地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自觉遵守护理职业标准和操作程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生命线。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绝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更应该是一个关于职业人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育过程,强化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合格护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当下护理专业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侧重大,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在不断提升,但远远不够,培养力度、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等等都有待深入挖掘。培育模式相对单一,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不足,学生行为内化引导不足,学生内心的认同感难以激发,导致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无法树立。相关研究也表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执行力较弱,对职业价值认知模糊,职业意识较为淡薄,职业敏感度较低,难以结合自身发展、行业趋势和社会需求等全面思考自我职业价值;在校期间对自我理性审视不足,难以确定适宜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制定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亦是如此,正向性护理职业价值观、规范的职业行为规范、人文精神、生命关怀意识等全面融入教育教学过程非常重要。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内化的引导比外在的培育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目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行为的塑造和引导不足,多数停留在浅表的说教层面,学生的内化认同度不高,潜在内化培育机制获得学生认同是学生护理职业素养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随着护理服务中服务对象对护理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优质护理的倡导,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更是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培养过程中要求融入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对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将学校的护理职业素养持续强化,并与职业生涯、终身教育相对接。
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社会主要矛盾趋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增多、服务水平要求增高。这一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现代护理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这种社会健康护理服务需求包含扎实的护理技能、良好的职业服务态度与职业精神面貌,对整个服务过程的体验要求增高,对服务过程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等精神文化附加服务、融入要求更多、更高。这种健康护理服务需求的存在,直接体现在服务者身上,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一定要与这种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护士职业素养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心理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关怀、职业形象与职业精神等。我校从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入手,构建立体式护理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课程及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校园文化与专业社团活动等多方面,将护理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融入并贯穿到人才培养全程。将“热爱专业、乐于奉献;尊重患者、诚信服务;遵纪守法、慎独言行;仪表端庄、语言规范;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互尊互爱、团结协作;情绪稳定、性格良好”定为我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内在培育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以能力素质发展为依据,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多种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在常规传统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一是设置了健康服务职业道德与安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护理多元文化、护理伦理与法规、医院文化、护理心理学、职业人际沟通技巧、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护理美学、临终关怀等对应性专项人文底蕴、护理职业素质课;二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求尽量理实一体化,每一项目应有职业素质的融入点、体现点,制定在课程标准中;三是实践课,特别是护理技能综合训练、综合类技能项目的过程设置重点突出职业素养的部分,并设计情境式护理职业素养角色扮演项目、体验项目。从课程整体到单个课程内容护理职业素养培养全程、全面贯穿。
由于我校一直缺少直属型附属医院的现实,护理专业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真实案例情境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行动法教学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从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服务实践角度切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理论课与实训课都组建实情案例库,从实训室入室服装礼仪要求、模型人的真人对待服务要求,到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对话交流设计;从疾病护理中健康教育的自我设计,到肿瘤病人心理状态的角色扮演;从医患纠纷、护患纠纷的分析、分享到综合性训练中患者生理、社会心理整体健康的考量,从理论性内容变为配合场景的实训性内容到实践内容,皆贯穿礼仪、服务态度、职业精神、职业行为准则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小改革,都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在临床护理课程情境案例中学生通过小组角色扮演,能深入体会患者、患者家属、护理人员各自不同角度感受,内化为专业形象的认知,增强职业情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早早培养了学生在后续职场中必备的团队合作精神[2]。我校在全国较早借助互联网实施信息化教学,为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海量的相关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利用大量信息及主要信息源获得更多、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方式方法,大大提升学习能力,更快感知社会发展、职业发展、专业发展,可第一时间对正性与负面医疗护理社会事件进行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依靠短时有限的课堂教育效果与全面人才培养相距甚远,远远达不到培育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我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养护理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隐性课堂,基于学工线组织和“护理之家”学生协会组织,通过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校园急救展示、护理礼仪大赛、解剖知识抢答赛、专业发展讲座、邻近社区志愿者护理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合作服务、5.12护士节宣誓以及护理技能竞赛层层选拔等各类活动,将护理职业素质教育推向全面化、多元化、优质化。通过宣誓仪式、护士礼仪风采展示,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职业理念识别系统、职业行为识别系统、职业标志视觉识别系统。志愿服务活动本身便是一项实践能力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假期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护理协会组织的社区定期志愿服务活动,将在校内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付诸实践,形成真正的服务行为,在服务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帮助学生体验服务行为带来的喜悦、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也让学生对自我进行理性反思,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专业,将自我发展与专业发展、社会发展在实践服务中不断融合,在正向职业素质培养上形成良性循环[3-4]。一些特色专题志愿活动如假期“扶贫攻坚”活动,可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吃苦耐劳的毅力,提升其艰苦奋斗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也拓展学生的社会见识、世界视野,培养学生全局、大局观,从更高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续这种培养应固化、优化为常态机制,每位学生参与,并形成校内校外评价机制。
我校护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虽师资力量雄厚,但专业积累相对薄弱;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做了有益的探索,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固化、常态化、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