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庭仙,罗 青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聚居的一个县,沧源佤族作为云南独有的古老跨境少数民族,以阿佤山为中心,生活于我国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地带。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高山连绵起伏,致使交通不便,阻隔了各村寨之间的往来。佤族的历史文化基本靠祭祀活动、民族口传得以传承并保存至今。为了解佤族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笔者一行深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针对学校教育中对佤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临沧地区唯一的革命老区县,中缅边境的永和口岸属国家二类边境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态群落,有古朴的佤族民风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被誉为“崖画之乡”“佤族歌舞之乡”。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民族中学、翁丁小学以及孟董镇永和环保小学实地调研发现,这三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佤族。在调研中,不断思考佤族文化是否在学校教育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调研过程中重点了解佤族学生对本民族歌舞、故事传说及服饰文化的传承情况,并对学校教育中佤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
1.临沧市沧源县学校教育整体情况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117所,其中幼儿园13所、小学49所,教学点41个,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中心校2所、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在校生26596人,其中幼儿园在校生4286人,小学在校生12824人,初中在校生6130人,职高在校生903人,普高在校生2453人。全县在校缅籍学生1299名,其中学前学生143人、小学1043人、初中106人、普高在校生7人。
2.被调查学校的概况
民族学校能够成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场。佤族文化作为佤族社会传统、生活经历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阿佤山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同时具有佤族学生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
沧源民族中学:该校是全县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共有3080人,初中部627人,高中部245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1%,佤族学生占比80%,共有教职工227名,教师平均年龄35岁左右,少数民族教师占40%,佤族教师32人。该校佤族学生居多,且有一部分佤族教师,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佤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得到较好的发扬和传承。
翁丁小学:该校由于地处翁丁,离沧源县城数十公里,且山峦环抱,导致交通不便,相对比较闭塞。学生大多为本地人,学校由于生源不足,采用隔年招生的办法。学校现共有4个教学班,即学前班、一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共有学生51名,6名教师。学前班到四年级实行包班制,六年级实行分科教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勐董镇永和环保小学:学校共有118名学生,其中有73名缅籍学生,45名中国学生。共有在编教师6人,该校设有5个教学班,学前班1个班,有学生34人,其中缅籍学生就有30人。这些学生主要寄宿在村民家里,有的村民家里寄宿的缅籍学生多达10人,缅籍学生大多是这些村民的亲戚。该校一年级一个班,二年级两个班,三年级一个班,四年级后到当地中心校就读,学校教师同样实行包班制。该校缅籍学生与中国学生同等享受两免政策,有营养早餐和午餐,加之该校地处中缅交界处,离永和口岸仅五公里,因此缅籍学生比中国学生多,由于学校大部分学生为缅籍学生,学生没有任何文化传承意识。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对佤族文化传承意识是相当薄弱的。
沧源民族中学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较好的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91%,佤族学生占比80%,该校学生对佤族歌舞都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学校利用音乐课、劳动课或课余时间,集中爱好文艺的学生学唱传统佤族歌曲,如《加林赛》《月亮升起来》等民族歌曲。学校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组织青年歌唱比赛和舞蹈比赛。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以舞传史”的典型民族,学校舞蹈大多借鉴佤族民间舞蹈,甩发舞、木鼓舞、铓锣舞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好的传承了佤族传统歌舞文化。
沧源县勐角乡翁丁小学位于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翁丁村周围群山环抱,当地自然资源丰富,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当地居民都是以佤族本民族语言交流沟通,几乎隔绝与外界的交流,使佤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翁丁小学学校规模不大,仅有一栋教学楼,教师及学生住宿为简陋的平层小瓦房,学校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生和教师积极热情,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本校师生大多为翁丁村本地人,因此除上课外,皆用佤语进行交谈。在对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当地县政府及教育局皆极力倡导和支持学校开发佤族文化教材,每逢节日,学校都会带领学生一起自编自创舞蹈,中心校校长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和学生一起编了《快乐的山娃》,学校在课间操有意地穿插进去并指导学生加以练习。融入本地传统的佤族舞蹈和歌曲,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同时还保留了佤族独有的民族特色。
通过对沧源民族中学、翁丁小学、勐董镇永和环保小学的实地调研,了解到佤族传统文化在这几所学校中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虽然学校对民族文化传承比较重视,但落到实处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沧源县的中小学校除了课间操增添民族传统文化,基本没有佤族文化本土教材,当地学校传承佤族文化大多是在文化宫、民族文化兴趣班上捎带一些民族刺绣、绘画及歌舞,浅尝辄止,学生得不到系统深入的学习。在国家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各地中小学都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本土化教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有意穿插乡土文化,但基本都是流于表面,缺乏力度。根据翁丁小学校长介绍:学校也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开发本土教材,必须要通过相关教育部门的审批,审批流程复杂,耗时耗力。其次,现在教学质量抓得比较紧,为了使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往往没有太多的精力再去关注和重视本土化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访谈调查中认识到民族地区学校,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加之民族地区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特岗青年教师,缺乏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和传承意识。教育观念传统,教学经验不足,实地观察和分析了学生的课表,以勐董镇永和环保小学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每周都给各个年级开设了兴趣文化课,但是在学生的深入访谈中发现,尽管学校开设了文化课,但是经常会被其他主科课程冲掉,名不副实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民族文化。其次,初高中学校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力度更加薄弱,初高中学校学生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压力,而学校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一节民族文化课,一周的课表基本上排的全是语数外等主科课程。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的设置上基本忽略了对民族文化课程的关注。
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许多教师观念相对传统落后,在访谈中了解到,当地教师们没有申报过课题研究,也没有成立课题小组的意愿。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创新意识,教师拘泥于课堂教学,没有将课堂教学有意地延伸至校外活动。其次,部分教师还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仍然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也得不到较好的延伸和拓展。对于新进教师而言,大部分教师没有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和相应的教学经验。新进教师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会,短时间内教师很难带领学生进入民族文化学习的氛围中。因此,加强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从对三所学校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都是通过父辈以故事的形式口耳相传得知的。在访谈中,笔者提问“你知道司岗里传说吗?”大部分的学生回答“知道”。但是当问到“你能口述司岗里传说的内容吗?”有的学生回答“听爷爷奶奶说过,知道一点点”。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回答“不能口述出来,都忘记了”。在访谈当中,还涉及了关于佤族服饰、美食的问题,但学生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只有在重大的节日,如摸你黑、泼水节才会穿特有的民族服饰。佤族崇尚黑色和红色,以黑为质、以红为饰,间有黄色、蓝色、紫色或白色的彩线为辅色,由于所处地区产银,饰品多以银饰为主。[5]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是很浅显的,对佤族传说司岗里也没有深入的学习和认识。加之随着学校网络化课程的开设和普及,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不断弱化。学校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应承担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学校应承担主要责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与时俱进,传统文化需要在信息时代寻求新的发展。为了更好传承佤族的传统文化,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和保护措施。
就民族地区而言,学校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场所,中小学生正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期,增加佤族文化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当结合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当地民族的喜好,选择那些能充分体现民族性的内容编织成民族文化课。例如,佤族木鼓舞、甩发舞等民族歌舞、民族服饰及传统民间刺绣等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纳入文化课程中。并保证每周两至三节民族文化课,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民族文化。在具体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程教学巧妙地运用到教室外,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民族文化村、民族旅游景点进行观察学习,使学生得到亲身体验,从而深层次的学习本民族文化。其次,选择本民族地区的各种装饰来布置教室,使学校在环境的创设上就体现民族色彩。经过学校本土化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因地制宜完善教师招聘制度,对新进教师提出新的标准要求,对于报考跨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而言,在设置特岗教师或者教师补员考试面试时,就应该明文标识,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素养。优先录用“双师型”等具有较高民族文化素养和技能的教师,并且合理地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将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从而提高教师传承和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其次,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教师培训,针对已经在校的教师而言,倡导教师有意识地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学习,加强对在职教师民族文化传承的培训。针对一些老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再次,培养教师参与课题的意识,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民族文化素养。最后,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加大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学习,加强学校教育中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监督。
沧源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2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活动的方式邀请民间技艺、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校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提升学生们对学习佤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民间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代经济体制的冲击下,仅仅通过一些民间手艺来赚取生活来源实属不易,往往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通过邀请民间技艺、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传承人的流失。传承人将自己熟知的文化传说、民间故事由浅入深的给同学们讲解,并要求学生做相应的笔记和思考,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对民间技艺、歌舞进行表演,渲染学习民族文化的氛围,使师生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趣味性和多元性,激发师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和传承意识。关于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也可邀请传承人担任培训人,帮助教师更快地学习到佤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座的形式开展佤族文化传承活动,不仅不会打乱原有的课程教育计划,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沧源县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每年县里结合实际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每人每年1万元的扶持补助,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每人每年5千元的扶持补助,这样的举措有利于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失。其次,2018年沧源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以“司岗里”传说为主线的节日文化品牌,进一步将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及沧源国际佤族音乐节办成独具佤山特色的节庆活动,从而更好地展现佤族民族文化的魅力。
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地方具体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担任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力都处于最活跃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容易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维系该民族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下,将更加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将学校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使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促使学生树立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