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儿童教育*
——以春节为例

2018-03-30 14:39:5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仪式儿童

方 云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在时空序列轴上,涵括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习俗风尚等多方面的宏大的知识体系,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历史演进中的“人文化成”。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知识体系,也因其蕴含着诸如热爱生命、追求健康、敬祖孝先、尊老爱幼、弘扬正义、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与民族情感的凝结。这些传统节日通过特有的符号与仪式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超越时空传递着人间美好情愫,充满着人文关怀,至今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团结以及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

正因为节日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不可割裂,因此传统节日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社会公约、礼仪、节庆”列为一项需要得到保护的内容,并特别强调要“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例如2009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羌族农历新年”被列入世界非遗急需保护目录。2005年12月,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入围,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在中国丰富的节日文化生活中,儿童历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图像资料(如中国传统绘画、壁画等)、实物资料(出土文物、雕像)以及文献资料(古籍文献、文学作品)中,看到种种对于节日中的儿童生活的描绘与记录,正是由于孩童的那份活泼、天真与烂漫,为节日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与儿童相关的节日习俗,更加丰盈了节日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重视子嗣繁荣的人伦框架下,儿童是被庇护、被祈愿、被希冀的,不少传统习俗均与祈求子嗣繁盛、家庭兴旺有关,而儿童的健康成长与规训教育,也能在很多节日习俗中得到体现。节日对于儿童不仅仅是玩乐,得到关爱,对于成长中的他们,更是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习得与蒙养。在如今科技高度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环境影响下成长的当代儿童,对于传统节日知识的了解不一定会多于西方节日。可以想像儿童在一个传统文化养料缺失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国家、社会、民族意味着什么。

随着国家对于儿童教育建设的日益重视,民俗学界对于儿童生活的研究也应给予充分关注。本文试从传统节日的角度去找寻民俗生活中儿童的在场,以传统春节为例,从春节丰富的节俗中分析节日对于儿童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节日之于儿童的教育功用。在传统节日气氛淡薄、节俗知识缺失的语境中,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应如何积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来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一、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与儿童“通过仪式”

“百节年为首”。上古时代,先人将春节称为“腊”;尧舜时称年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年为“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改“岁”称“祀”,表示四时已过,应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周代才称之为“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以“年”作为计时单位,分割新旧年岁的日子就是“年节”,历史上年节名称甚多,在先秦时期称为“上日”“元日”,汉代称为“正日”,魏晋时期称“元正”“元辰”。1912年辛亥革命后,我国使用公历,改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在全国广泛使用。

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是从农历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长达30多天的节日又被分为各个子节日,并都伴有种种庆祝活动。从腊八节标志着进入春节阶段,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小年要送灶神:腊月“二十四,打扬尘”,要扫尘;腊月二十五,要备办年节食品;腊月二十六、二十七要清洁身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腊月二十八要装饰门庭,如张贴窗花、年画、桃符、春联等;除夕夜要吃年夜饭或团圆饭,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要守岁;爆竹一声旧岁除,祭祀天地和祖先,人们要穿新衣和互拜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至此春节的庆贺才算告终。

春节期间,大大小小的节俗活动与仪式不胜枚举。法国学者阿诺德·范·吉纳普(Arnold Van Gennep)曾提出“通过仪式”[1](P512―530)(Rites de Passage)这一概念,又称“过渡礼仪”“生命礼仪”。他认为,“通过仪式”是“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任何社会中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通过仪式的举行并不仅限于文化规定的生命转折,它还可以伴随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时所发生的任何变化,节日的庆典即可被视作通过仪式。萧放曾在《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一文中指出,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大节,由若干民俗环节构成,各种仪式前后相继构成一个长长的仪式链。贯穿春节民俗事象背后的是民众的时间意识,人们将春节视作新旧转换的时间过程,它包含年节通过仪式的:岁末时空净化仪式、过年与阈限期间的仪式及迎接新年仪式。[2]

对于处在随岁时交替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春节这一系列“通过仪式”正是与儿童个人“成长过程”的交合与重叠,在与家庭、社会共同完成的种种新年仪式中,儿童也进入了新增长的一岁。进化理论家Wason认为,人类相比于其他动物幼仔,“幼态持续”期较长,对于进化来讲,似乎是一种好的“策略”,因为它为进化过程中机体的新变化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也就是说,幼态持续的非成熟性恰恰代表着儿童发展的积极势力或能力,代表着向前生长的力量,通过文化的力量获得了更多、更大的发展可能性。[3]每一年的终结与新一年的开始,都标志着儿童“漫长”成长期中的每一个小小的迈进。阿诺德·范·吉纳普将仪式划分为三部分:开始(与前一阶段的“分离”)、中间(“过渡阶段”)和结束(“融入”下一阶段)。[4](P238)春节的整个庆祝过程,就是儿童通过仪式的体现,儿童在此过渡中,与上一年的自己“分离”,在大年夜的“守岁”中,完成“时间阈限”过渡,从而进入到新的一年成长的自己。在此过程中,所接受的体验与操练,知识与观念,会经年积累,并影响至终身。

节日属于家庭、社会、集体,儿童通过节日社会化,体验自己成为集体的一部分,在世界上有固定的位置。节日能赐予他们温暖感、安全感和确定感。节日这样的“通过仪式”在自然能量与四季更迭间建立了联系,可让儿童在自由和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从而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因此,节日教育对于儿童,本质就是“以文化人”,以节日文化的方式浸润儿童的心灵世界,将节日文化渗透至教育行为。儿童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前景。

二、春节中的儿童习俗与教育主题

“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娱乐或审美,而是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5](P3)节日教育的主题往往通过节日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于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节日习俗,当代儿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蕴含于节日的多种教育主题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一)春节习俗与儿童德育

春节对于培养儿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6](P3534)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宗法血缘组织为基础的“家邦”式国家,“家国同构”,“仁义”与“孝梯”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等。

东汉崔寔提《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7](P1)描写的就是春节祭祖的场面,至今仍是重要的年节仪式。一方面,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虽然由于时代发展,对于儿童来说,迷信的部分应有所扬弃,但是教育下一代感念先祖,追念先人的孝亲怀,继述先人之志的历史责任感是完全必要且必须的。正是有了对于先辈的敬重与追思,才会有对生命的敬畏,对时间的珍惜,才能将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传家的民族美德传承下去。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一年中最热闹、愉快的时刻。《清嘉录》卷十二中记载:“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大年夜,无论回家路途多么遥远,分散各地的家庭成员一定会回到家庭的核心,团聚在父母的身旁。在这样一个格外温馨而甜蜜的时空里,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与幸福感是难以言喻的。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感受着一家团圆,总结一年收获的快乐。在饭桌上,佳肴往往要先孝敬家中的长者,处处体现对长辈的敬重,父母的这些言行举止,是对儿童最好的言传身教。

年夜饭之后,全家人还要叙旧话新,通宵不眠,“守岁”至午夜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告别旧的一年,时光不再会令人生发岁月惜别的留恋之情,同时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又让人充满无限憧憬,寄予美好希望。正如苏轼《守岁》所云:“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8](P20)除夕守岁的习俗正是要将中华民族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人生哲学教授于儿童。而当家中长辈拿出“压岁钱”,为家中幼小的成员“压胜”“压祟”,这些带有为儿童攘灾避疫,庇护健康成长寓意的压岁钱,体现的是长辈对于幼辈的关爱,是浓浓的人伦亲情。

“大年初一,出门拜年”,是春节的又一传统习俗。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祭祖与拜年,体现的正是中国人重视纵向(血脉相承)和横向两种社会关系的伦理价值观念。

(二)春节习俗与儿童智育

春节有许多节俗文化能为儿童开启心智,增长学识与智慧提供养分,可充分利用节日文化来引发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与节日密切相关的大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蕴藏着上古以及历朝历代的种种经典与智慧。如:“年”的传说故事,让儿童了解“年”的由来;在腊月二十三,听听“灶王爷”的故事,知道为什么要用糖封了他的嘴,用酒收买他的心,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贴在大门上的两位门神,有的是“神荼、郁垒”,有的是“秦叔宝、尉迟敬德”,还有的是“钟馗”,他们怎样变成门神的;在正月初七人胜日,女娲娘娘是如何用五彩石补天,又是如何创世的。在正月初十,老鼠嫁女又是多么的生动有趣……在儿童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世界里,这些节日故事就是一座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为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的滋养。

又如春节结束的代表——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猜灯谜是重要的益智游乐活动。在猜射灯谜之前,可追溯到更为古老的“藏彄”之戏。藏彄亦作“钩”,是一种古老的猜度游戏,参赛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将玉钩、银钩或其他小物件藏在一人手中,由另一组猜是藏于谁手中,猜中者胜出。汉代辛氏在《三秦记》中写道:“昭帝母钩弋夫人,手拳而有国色,先帝宠之。世人藏钩法此也。”[9](P1280)人们模仿汉武帝的宠妃钩弋夫人手中攥有玉钩而发明了藏钩游戏,并逐渐在宫廷和民间流传开来,并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

还有另一种猜度游戏“射覆”,是将东西覆盖起来,然后让另一人进行猜度。射覆可分为原始射覆和文字射覆:原始射覆,就是用盆罐、大碗之类的东西去遮盖扇子、砚台等日常用品让人猜;文字射覆,是指猜度典故和句子后面所隐藏的文字,猜灯谜就是文字射覆。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曾这样描述:“谜也者,回互其辩,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10](P151)元宵灯谜,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炉,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子集,包罗万象,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很难解得谜底的。猜灯谜时奥妙诙谐,不仅可以抒情遣兴,更能锻炼儿童思维,启发性灵,让儿童在玩乐与思索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了情操并且启迪了智慧。

(三)春节习俗与儿童体育

林语堂曾说:“倘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11](29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能够愉悦身心、锻炼身体、增强智力与体魄的独特游戏。不少传统游戏对儿童体格、气力、体质等都大有裨益,在游戏与体育竞技中培养健康的身心,正如柏拉图所说:“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12](P68)儿童恰恰是在快乐地游戏中,习得了成长所需的知识。

跳傩舞。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除疠疫的民间习俗。《论语》中就有“乡人傩”[13](P50)的记载。《后汉书》记载:“先腊一日,大傩,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14](P951)唐代《乐府杂录》中描写说:“用四方相,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持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似除也。侲子五百,小儿为之,朱褶青襦,戴面具,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张宫悬乐。”[15](P10)宋代描写民间风俗习惯的绘画《大傩图》中,就画有十二位跳傩的儿童,身着奇异的服装,戴着面具与各式的帽子,插着花枝,有的手中或身上携拿着鼓、铃、檀板等乐器,有的拿着扇、篓、帚等用具,团围成圈,手舞足蹈,模仿成人跳傩驱疫,充满着欢乐的气氛。这种古老的习俗,除了驱除邪祟之外,还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同时也是一种受儿童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

春节庆祝活动还有诸如耍龙灯、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也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很多地区有专供儿童娱乐使用的较为安全的“舞龙”,如用稻草扎成的插在竹竿上的“草把龙”,或是一棵棵大白菜点燃红烛插在竹竿上的“菜龙”,由孩子们握在手中耍舞,在欢腾跳跃中,相互嬉闹,趣味无穷。而让儿童摸龙角、龙须,钻龙门等习俗,表达了“望子成龙”的殷切希冀,受到激励的孩童必将在新的一年付出更大的努力。舞狮,更是结合了体育、音乐、武术、舞蹈,将百兽之尊的雄伟威严,作为勇敢与力量的象征,祛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在模拟狮子的翻滚、跳闪、坐卧、扑腾等等动作中,用动静相宜进退自如,将狮王的“灵醒”与“生猛”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舞狮已成为全球华人的象征性活动,并成为了体育赛事,更需儿童的学习、演练与传承,更好地表达华夏新生代的朝气蓬勃与无限生机。

此外,在传统春节中,还有诸多儿童喜爱的游戏。如骑竹马,《后汉书·郭伋传》:“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16](P376)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也描述道:“元夕,各屯十岁内外小童,扮竹马灯,演《昭君琵琶》杂居,亦颇可观。”[17](P293)孩童骑竹马扮演对阵打仗之事,饶有趣味。还有打石球、玩蹴鞠、抽冰猴、垒雪人、打雪仗、放炮仗等等,这些节日中的传统游戏积淀了历史、文化、风俗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知识、体育竞技知识和文学艺术等,具有锻炼身体、开发智力、教人行善、培养情操的功能。

(四)春节习俗与儿童美育

泰戈尔主张对儿童的美育功能是在审美愉悦中完成的,美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诚挚态度的具体体现。[18](P368)在童年时代就培养儿童对美的敏感性以及美的需求,这不仅决定儿童在集体中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更对其善良、正直、宽容等诸多美好的品质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快乐程度。春节,正是美育的良机,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与庆典中,让儿童接受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教育,培养儿童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体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的概念深入儿童心灵。

首先是环境美。在迎接春天的喜悦里,家家户户都会清洁居室,用鲜花点缀家中环境,用年画装饰门庭,营造整洁喜庆的环境来迎接崭新的一年。例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所以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卫生大扫除,洒扫庭室,清洗用具,掸拂尘垢,用干净整洁的环境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一年最富有深意的劳动中,大人孩子全民总动员,在热火朝天的忙碌里,和睦了家庭关系,培养了儿童的卫生观、劳动观,在欣赏窗明几净美丽居室环境的同时,增添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冀。

其次是仪容美。在古代,春日有戴春胜的习俗。《东方梦华录》卷六“立春”条记载:“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19](P58)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明、清。《酌中志》卷二十载:“立春之时,无贵贱……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20](P178)迎春时还会制作春幡,表示迎来了春天的一种庆贺,一般都用彩纸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和春胜的,插在头上或缀于花枝,极富有装饰性。直到现在,新年穿新衣的习俗仍未改变,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在节前添置新衣新帽,做时尚发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以最佳的风貌来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第三是语言美。在春节各地都有口口相传的童谣,如“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朗朗上口的节奏里,所有年节的知识都在吟唱中被识记下来。又如,在节日期间,大家都说吉利的话语来寓以祥瑞,常常利用汉语的谐音赋予物品特别的吉祥寓意。如年夜饭上准备的一系列菜肴,“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又喻示着年年有余;蔬菜中萝卜一般也必不可少,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健康长寿),吃年糕(年年高)。让儿童开动脑筋,取上一道特别的菜名,既趣味,又增长才智。如“金元宝”的鸡蛋、“团圆”的丸子,“一团和气”的猪蹄,“鹏程万里”的鸡鸭翅,冬笋“节节高升”,粉丝是“福寿绵长”,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等等。

贴在大门上的对联,就更是语言美的最佳教材。春联具有雅致的韵味、喜庆的情趣,以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文字智慧,抒发人们辞旧迎新的情怀,充满了对新春的祝福。如描写美丽春色的“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描写幸福生活的“九天日月开新运,万里笙歌乐太平”,寄予美好祝愿的“三春草木如人意,万里河流似利源”等等,这些经典的春联,集优美的语音、潇洒的书法字形以及深刻的寓意于一体,不单可以让儿童学习如何凝字炼句,体会书法艺术的书写乐趣,更是积极、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培养。还有许多传统年画、剪纸窗花,也有同样的艺术感染力,让儿童充分体会东方艺术之魅力。

(五)春节习俗与儿童劳育

春节也是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勤劳俭朴的美德,体恤父母的辛劳,学会分担,通过劳动才会创造价值等观念的良好时机。

例如春节期间,立春节气有各种各样的迎春活动,其中最为有趣的是“打击春牛”的仪式。《礼记·月令》中记载的“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21](P109)《事物纪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地牛,盖出地牛以示农耕早晚。”[22](P393)最初的“鞭春牛”可能含有催春之意,启示田农抓紧春耕,不误农时。后来,鞭春牛变成打击土牛,又改为戳击纸牛,牛肚中预先放置谷物和纸做小牛,打牛时落下粮食牛犊,预祝粮畜丰收。如果让儿童亲自参与到泥塑或纸制春牛,然后装饰春牛,在春牛的肚子里塞入五谷等具有象征性的物品,再抬到广场中,亲自击碎,这样的一个过程与仪式,寓教于乐,一定会让孩子记忆深刻此生难忘。“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时间序列有了更为具体的参照,并培养了劳动勤勉才有所得的价值观念。

又如,整个春节期间,女性长辈们会为家庭备制年节用品。准备的过程中是一个辛劳的过程,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能主动加入准备过程,比如随同去购买年货,帮忙提拿物品,将选购好的物品分类整理,帮忙清洗、摆放,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在劳动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些辛苦,但是却能让孩子“以已之感”体恤长辈的不易,更大的收获却是在此过程中,能听到长辈关于他们儿时年节的回忆,关于选购年节物品的原因,关于节日故事的由来,关于年夜饭的烹饪等等节日知识的点滴,这些珍贵的“家传”就是在劳动中以极高的参与度得以继承下来的。

总之,在春节的节俗里,儿童在“仰观吐曜,俯察含章”的远、近、仰、俯、往、还、取、舍的观照中,把握了春节这一特殊“时间阈限”中宇宙转换的韵律节奏,体悟了万物的气韵生机与天地境界的真意,习得了法度处世的规矩。我们应利用好春节这一特殊的时间段落,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置换为儿童特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使之深刻于心。儿童通过对节俗的体验,完成了知识的识记、哲理的理解、文化的自觉运用,定受益无穷。

三、儿童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

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是深厚而丰富的传统节日内涵,与它的物化载体形式的统一,儿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必须从节日符号与仪式的认知和参与做起。节日符号与仪式应具有吸引力,培养儿童的“文化认知”与“文化责任”。虽然儿童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有所关注,但普遍停留在较浅的感性层面,被动引导、缺乏体验是其主要原因。为了让儿童对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内涵的认知从无知到有知,应做到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社会组织团体等多方位的联结,全社会的合力,将节日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创意性、娱乐性予以贯彻,并通过政府加强公共节日文化的科学管理,做好儿童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工作。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单位,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教育和抚养儿童,使之适应社会。一个人除天性之外,他的成长是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培养分不开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具有造就人和教育人的作用。所以,对于儿童来说,家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阵地,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所施下所效”,父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接受,且通过未来自己家庭的组建影响至下一代,这样“传承”与“延续”才得以实现。同样,对于传统节日文化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自己深谙传统节日精神,掌握传统节俗知识、相关节日仪式等等,就能为孩子营造正确的节日氛围,让他们亲自参与准备、参与仪式的过程,在庆贺中完成节日教育,更能凸显家庭的主导性、灵活性与不可替代性。除了节日,家长应在平时生活的日常里,都应给予孩子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教育,让儿童自小受到熏陶,使家庭的优秀传统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紧密结合。

(二)学校层面

传统节日的教育,在儿童基础教育中已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与工作的落实仍是薄弱的。引导儿童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深入学习与理解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内涵,培养节日文化的理性思维,而不仅仅是“过节”,更应是“如何过节”,“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如何让节日成为我的生命时光里特别的篇章”,让孩子对节日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自我解读与生命感悟,激发传统节日传承的文化责任,而不仅仅是节日文化的实用观念。如设计有关传统节日的课程,编写自己的节日教材,并补充具有地方性的节日文化知识,融合于各种相关主题活动之中,凸显德育与爱国情感的培养等等,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教育形式创新,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教育环境。还应努力构建从学前到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的传统节日教育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学阶段教学需求的教材,形成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内的传统节日科研体制。

(三)社区层面

由于人口结构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以“核心家庭”较为普遍。相对来说,节日气氛的营造,活动的举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社区,特别是生活的聚落,已具备越来越完善的社会服务功能。比如生活居民小区、街道,还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机构——少年宫,在这些场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组织手工活动、节日体验,让专门文化工作者引领家长与儿童,共同来亲身感受或参与节日仪式与活动,从家庭的小结构中置换至更大的社区人群,节日气氛更为浓郁,节日活动的空间更为拓展,互动性更强,感受体验更为真实,学习更为有效,大大增强传统节日文化对广大儿童的吸引力。有些社区与少年宫,甚至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将专家学者请进社区,帮助普及节俗知识与传统文化,以及组织开展节日活动等,既体现了学术价值,也扩大了社会效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极度重视社区与儿童的传承,将非遗课程如剪纸、书法、曲艺等等开进社区,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弘扬节日文化紧密结合,可以在形式与内容上互为促进。

(四)媒体传媒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当传统节日越来越趋向都市化、商品化、观光化,传统氛围日益淡漠的环境下,媒体更应针对儿童这一特定群体,抑制一些将传统文化肤浅化、娱乐化的倾向,应重视传媒的社会公众影响力,善用传媒的力量,用更为客观、科学、生动的媒介手段,用更符合儿童心理及生理成长特点的方式来阐释传统节日,引导儿童深入理解传统节日符号以及仪式,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政府组织与社会团体

政府应充分重视对于儿童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与教育的建设,引导各种社会力量,聚拢各种资源,协调统筹,给予科学的管理与支持。而社会团体、企业商家在节日市场运作机制与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略儿童的立场,应充分考虑到对于儿童可能产生的影响,而慎重选择商业推广策略。应在重视传统节日元素的基础上打造新型节日文化的同时,为儿童创造民族特色突出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且充满欢乐体验、宣扬正能量的节日符号与活动,而不是过度的效益化、西洋化、商业化。

以上所述各方,均应以帮助儿童深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过程为前提,激发儿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向儿童介绍传统节日的习俗及礼节仪式,揭示这一文化符号所以能够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历史必然。深入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境界,提炼积极的、进步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节日这一精神财富,培养儿童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幸福,对未来充满憧憬与追求,展示弘扬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四、结语

中国的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与传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古老的节日里,儿童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均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并影响至深。在节日里,家人携儿童外出游玩,不仅可以观赏天地精华的自然美景,还能找寻承载历史的千年奇观、名胜古迹等文化遗迹,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节日中那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别具风采的衣食住行,又能让孩子们领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节日中,众多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相关的文化典籍,更为儿童打开了异彩纷呈的历史与文学的殿宇。在节日里,观赏欢乐祥和的歌舞娱乐,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传统书法、绘画艺术,多姿多彩的民间游戏,不仅强健儿童身心,更为培育儿童的艺术修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节日中最为深层次的,是那至善至美的伦理道德、意蕴深邃的古老哲学、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态、群星闪耀的杰出人物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方面,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儿童的参与与建设;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文化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民俗学者应看到儿童民俗教育的重要性,以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起点,为丰富儿童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而致力。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仪式儿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2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
对联(2011年16期)2011-09-18 02:26:12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祝您健康(1990年6期)1990-12-30 06: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