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刻板印象的极简主义认知阐释

2018-03-30 01:14杨佑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刻板主义

杨佑文 印 睿

(1.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2.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肇庆 526100)

认知语言学属于非客观主义,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人的现实经验。正如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所示,语言是一种精神格局,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主观见解。极简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风格,从广义上讲属于艺术语言。极简主义崇尚形式简洁、注重整体、画面凸显、细节留白、直截了当的艺术特征与认知语法的语言识解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今“识解”理论仅限于认知语法内的探讨。极简主义多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运作。然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艺术是精神的呈现。二者在哲学渊源和操作形式上的不谋而合为其在更广范围的结合创造了前提和可能。在学科领域互通交融的背景下,认知的极简主义研究呼之欲出。文章以地域刻板印象为研究文本,以主观性识解为理论框架,探讨认知的极简主义特征。

一、理论简介

(一)刻板印象

Stereotype(刻板印象)一词源于希腊语stereos和typos的合写,含意是固定的印象。1922年,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他的著作《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正式将该词引入传播学领域。Stereotype这一术语中文称之为“刻板印象”或“定型”。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族、性别、职业、年龄、容貌等方面,以地域为主题的刻板印象研究十分鲜见。最早的研究始于 Gilbert & Hixon的一项词干补笔(word fragment completion)实验,其结果显示,当见过一名亚洲女性之后,受试者更倾向于带着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填空[1]509-517。

(二)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20世纪50—60年代起源于美国绘画和雕塑领域的一个艺术派系。它强调简洁明确,是对当时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Popular Art)等繁杂艺术氛围的反叛。此后,极简主义思潮逐渐蔓延到建筑、园艺、服饰、摄影、音乐、文学等领域。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2]是极简主义者奉行的经典信条。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驱马塞尔·杜尚①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法国画家、雕塑家,1954年加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代表作有《下楼的裸女》《泉》《L.H.O.O.Q.》《大玻璃》《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等。(Marcel Duchamp)“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口号为极简主义的造型语言原则。然而,极简主义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形式简化,而是针对事物复杂细节的高度浓缩。

极简主义在文学领域主要表现为后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代表人物有美国小说家Raymond Carver,Bobbie Ann Mason和Tobias Wolff等。Raymond Carver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被推崇为极简主义小说创作的经典。在语言学领域,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被公认为语言极简主义思想的突出代表。可以说,转换生成语法的历程几乎就是一部不断简化理论、控制生成能力的历史[3]。他的最简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里减少分析层次和原则子系统的数量都是以简明性为目标的努力[4]。

(三)认知识解

“识解”(construal)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具体指“说话者呈现概念表征时所选择的方式”[5]。Langacker将“识解”定义为人们以不同方式构想和描绘同一情景的一种多维能力[6][7]。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他最终将“识解”确立为五个维度:详略度(specificity)、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spective)、辖域(scope)和凸显(salience)。此后他又将这五个维度分为四类:详略度、调焦(包括“背景”和“辖域”)、视角和凸显[8]。

不同的学者对“识解”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认知识解观有以下几类:Talmy从意象系统出发,提出了“识解”的四个维度:构形系统(Structural Schematization)、视角系统(Deployment of Perspective)、注意力系统(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和力动态系统(Force Dynamics)[9][10]。Lee认为“识解”的维度主要包括视角、前景化、隐喻和背景[11]。Croft & Cruse在综合了Fillmore的框架理论和Lakoff & Johnson的隐喻概念后也提出了“识解”维度的四大类:(1)注意/凸显(Attention/Salience);(2)判断/比较(Judgement/Comparison);(3)视角/情境(Perspective/Situatedness);(4)成分组构/完形(Constitution/Gestalt)[12]。

由此可见,由于认知的复杂性,“识解”参数和分类十分繁复,现在学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我国学者王明树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提出了“主观性识解”的概念,指出主观性识解的六个主要维度:辖域、视角、凸显、详略度、情感和情态[13-14]。地域刻板印象属于主观认知范畴,本文结合上述学者观点,以四个主观维度为例对地域刻板印象进行言语结构分析。

二、地域刻板印象的言语结构分析

文章从“主观性识解”的视角出发,以典籍文献为例,集中探讨详略度、视角、凸显和情感四个维度对照下地域刻板印象言语结构的认知特征。

(一)详略度

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识解。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详略程度和精确等级来描画同一事物。一般来说,人们善于将经验化的知识概括为普遍适用的原则,以期减少事物的复杂性。这一特征在人类言语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在识解操作中,观测距离越近,描述越具体。人们的言语习惯总是倾向于省略那些不相关或不重要信息。

我国幅员辽阔,共有23个行政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有各自的简称,如“京”代表“北京市”、“冀”代表“河北省”、“桂”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京”“冀”和“桂”无论从字目数量还是语义实指的角度都更具精简性。

中国地分南北。《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曾作过一番“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辨析,认为“强”这种性格特质需分南北而论。北方有勇猛善战的气质,南方有宽柔有道的气质。这种地域印象延续至今。分居南北地域的人称为“南人”与“北人”,中国自古有“南人”与“北人”之争。《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有“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的句子。可见古人认为南北方不仅性格迥异而且学问风格殊然不同。

这种南北地域认知差异也极大地影响了封建取士制度。以北宋为例,朝野士大夫南北区分明显,北方权臣结成朋党公开排挤南方人。《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二》记载北宋真宗朝的一则士大夫遴选事件:“时新喻萧贯与齐并见,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帝意已属之,知枢密院寇准又言:‘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齐遂居第一……准性自矜,尤恶南人轻巧,既出,谓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故一时南方士大夫沉沦者众多。到明代洪武年间,甚至闹出了一桩“南北榜案”。南北地域偏见的风气可见一斑。

除了南北之分,有时某些地域也被赋予一定的人格特质。以河南省为例,先秦时代的宋国、郑国、杞国都位于该省境内,而历史上这三个国家都是“愚蠢”的代名词。成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朝三暮四等讲的都是宋人,郑人买履、杞人忧天则是直接讽刺郑国和杞国,今日社会对河南人的偏见便源自此风[15]。此外还有对福建地区的偏见。历史上福建人被视为奸诈狡猾的“福建子”,司马光评论王安石说“其心术似福州”[16]。由此可见,古人将地域划分简单地与人的性情、品德、学问和能力等同起来。

(二)视角

“视角”指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17]。视角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与观察情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取决于情景的安排与观察者的位置关系。说话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事件概念化。

不同的视角体现出不同的主观认知程度。以法国为例,巴黎人将巴黎以外的地区统称为外省。然而一个法国人(无论来自巴黎还是巴黎外省)一律被中国人视为外国人。另有我国古代“五方之民”的划分:“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18]可见我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以中原华夏为中心视角。

陈原《社会语言学》里记载过一则关于梅毒(syphilis)的说法,英国称之为“西班牙痘”(the Spanish Pox),法国称之为“尼亚波利特病”(the Neapolitan Disease),东欧又将其推回到法国,称之为“法国病”(the Morbus Gallicus)。总之,各国都站在本国的角度把病源往外推。从操作层面上看,人们在对外界事体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多倾向于采用简化的自我视角。

(三)凸显

人类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能力是形成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在认知语言学中,突显是划分词类、分析句法等的主要依据之一。语法构造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讲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应,而这个概念化过程是受注意力原则制约的。在认知领域通常用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理论来解释。

以台湾学者朱介凡的《中华谚语志》[19]书册中收录的民间谚谣为例,各地风物人情跃然纸上。

(1)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

(2)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湖北)

(3)苏湖熟,天下足。(浙江)

(4)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浙江)

(5)吉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东北)

一、二句写湖北,先是以“九头鸟”的形象凸显湖北人的精明能干,继而通过选择比较,给湖北省内黄陂、汉川、孝感人贴上了“奸”“狡”“又奸又狡”的标签。三、四句描述江浙一带的物产:“苏湖”地区从“天下”粮食产地中脱颖而出,“松江”和“魏塘”从普通的布纱产地中凸显出来。第五句是东北吉林地区的谚语,当地的“人参”“貂皮”和“乌拉草”是最典型的三种特产。物产和地域关联,久而久之就互为标签了。认知的凸显观类似于符号化,即用最典型、最具甄别性的特征对事物进行描述。

(四)情感

情感指说话者可以通过语气/语调、时体、修辞等方式或手段表达自己对同一情景或事体的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14]。情感主要表现为“移情”(empathy)。在认知语言学中,情感语篇的建构过程包括情感词汇的主体性,非情感词汇的跨域性和语篇情感的流动性[20]。

古人描述匈奴人“贪而好利”,“人面兽心”应“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且“其地不可耕也”“其民不可臣也”[21],直言匈奴人野蛮,缺乏教化。北宋时,宋真宗想重用王钦若,遂和宰相王旦商议。王旦以“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加以阻止。等到王旦去世后,王钦若才即相位,逢人说“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22]。另有新登第士子李熙嘏,太尉吕惠卿将孙女许配给他。某一天,此人突然跑到开封府告状要悔婚,问其所以,唯一的理由竟然是“不喜与福建子交渉”,当时“中州人每为闽人所窘,目为福建子,畏而憎之之辞”[23]。过去城里人称呼农村人为“乡巴佬”,部分港澳台地区居民称呼大陆人为“大陆仔”,中国人呼“小日本鬼子”“韩国棒子”“印度阿三”“俄国毛子”等。可见地域刻板印象的言语意义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定程度的主观好恶。区域内的本地人或持门户优势或持高度自我认同,对外地人心存芥蒂。

三、地域刻板印象的极简主义认知特征

地域刻板印象实质上是一个基于心智成本的识解模型。从认知的心理学角度讲,人们是认知资源有限的信息加工者,又因心理和生理的天然惰性,在形成对事体的印象时,往往付出极少的心理活动,只做足够的心理工作,而这些心理工作因类分知识结构的激活而简化。

(一)刻板印象作为心智成本的识解模型

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在论述经济学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概念时指出,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24]。在实际生活中,作为决策者的人由于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等条件的制约,在繁杂的思维路径中难以获得绝对的最佳结论,而是获得一个相对满意的结论。心智成本(mental cost)就是利用理性与非理性的成本进行认知决策的运算成本(computational cost)。

心智成本主要包括:

(1)信息成本,包括信息的设定、收集和处理。

(2)认知协调成本,即修正或维护原有的认知和心智模式所需耗费的心智资源。

(3)决策成本,使信念转化为行动,受到各类干扰因素的影响。

时间成本是一个约束项,它贯穿于各种成本之中,是行为人进行“理性计算”的时间。

Fiske & Tylor曾提出著名的隐喻——他们将社会认知者称为认知吝啬者(cognition miser)和动机明确的策略家(motivated tactician)[25-26]。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指向最少的心智成本消耗。在认知过程中,刻板印象可视为一种识解模型,能促进信息的高效加工,使认知者在付出最少心智成本(mental cost)的情况下获得最多的回报。

在低认知资源情境下,刻板印象对知识空白起到了很好地填充作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和政治影响的不平衡,各个地域形成了迥异的风土人情。地域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不同地域风貌的大体认识,体现了人们在把握复杂事体时采用的一种极简主义认知策略。所谓极简,关键在于简化复杂特质,使人们获得对大千世界宏观高效的认知。基于简化思考的经济性,刻板印象成了最好的认知途径。

(二)地域刻板印象认知策略的极简主义审美

极简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也是一种体验性的认知活动。它强调简化和抛弃。精简性是极简主义的灵魂。极简主义作品通过简化元素、背景留白,用最少的设计语言表达最深的设计内容。以详略度而论,认知识解和极简主义都倾向于以简代繁。极简主义同样强调视角。美国当代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Michael Fried 在《艺术与物性》(Art and Objecthood)论文集中曾通过探讨观众和艺术作品的关系,批判极简主义刻意拉大观众和艺术作品的距离,将观众排斥在创作之外。而极简主义声称此法正是观众自我视角的延伸起点。

极简主义艺术通过增强剧场性(theatricality)凸显物性(objecthood),营造出某种刻意经营的景观。例如极简主义绘画,用平面定义空间,使地平面变平变硬,从而凸显中心内容。极简主义强调整体性,推崇非关联性构图(norelational composition),取消一切分散注意力的细节,采用抽象冷峻的构造材质,最大限度地使观众注意力集中于作品本身。无论是极简主义艺术还是认知识解都强调概念的完形性和中心内容的凸显性。

极简主义实质上是创作主体的感性极简。“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是极简主义者的宣言,其理念在于降低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朝着单纯、逻辑的选择发展,最大限度地赋予观众联想的空间。Marcel Duchamp有句名言:“是观者创造了画。”极简主义艺术的“意义”存在于作品之外,作品本身提供的不过是一种契机。观者原有的思想、情感、知识储备乃至欣赏时的心理状态,都在起最终的作用[27]。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艺术创作,认知主体的情感都带有个人主观倾向或认同或排斥。

刻板印象认知策略的极简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精简、概念类分、符号标签化和先验情感。简化认知通过删减信息量,最直观地降低认知和记忆的复杂度;通过概念类型化,用已知推论未知,提高认知效率,收到以易代繁、触类旁通之果;通过符号标签化,凸显事体的典型性,引导知觉者激活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构建心理表征;通过主观情感作用,缩减信息加工通道。

极简主义艺术和刻板印象的识解模型统一于化繁从简、整体布局、主题凸显和自我参照的特征。极简既是认知手段也是认知目的,可以归纳为一种强大的概括能力。认知储备的终极形式就呈现为极简性。在广泛认知和体验社会的过程中,经验的呈现、真理的总结往往是极简的。

然而,受认知水平、权势级差和主观情感的影响,使用极简主义策略降低复杂性的同时极易陷入过度简化的形式主义。表现在语言认知层面上为以偏概全或主观臆断,认知内容缺乏完整性,判断决策易出现偏见;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即作品无法全面体现主旨。极简无疑是一把强大的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四、结 语

地域刻板印象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思维根源和语言发展条件。深究其因,实则源于人们从古至今力图征服浩繁世界的认知策略。在肢体和感官无法直接延伸的情况下,刻板印象将极繁归于极简,适时地填充了人们的知识空白。文章认为,地域刻板印象反映了人类把握复杂事体时的简化策略。其与极简主义艺术共鸣于化繁从简、整体布局、主题凸显和自我参照的特征。基于认知规律,极简既是普遍认知的初级结构,也是认知升级的呈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GILBERT DT, HIXON J G. The trouble of thinking: Ac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tereotypic belief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1(4):509-517.

[2] Mies van der Rohe,L. On restraint in design [N].New York Herald Tribune,1959 (June 28).

[3] 程工.Chomsky最简方案形成的理论动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1-7.

[4] 程工.Chomsky新论: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J].国外语言学,1994(3):1-9.

[5] EVANS V,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6] LANGACKER R. The contextual basi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C]//J. Nuyts & E. Pederson (eds.). 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29-252.

[7] LANGACKER R.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8] 刘玉梅.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概括—《认知语法入门》述介[J].外国语文,2010(4):142-144.

[9] TALMY L. 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J].Cognitive Science,1988(12):49-100.

[10] 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M].Vol. I and II. Cambridge,MA: MIT Press,2000.

[11] LE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Melbour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2] CROFT M,CRUSE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3] 王明树,文旭.“主观化对等”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李白诗歌《送友人》英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62-65.

[14]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以李白诗歌英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5] 张崇琛.“宋人”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域偏见[J].科学经济社会,2008(3):34-37.

[16] 无名氏.道山清话[M/OL].(2015-06-12)[2018-01-20]. http://wenxian.fanren8.com/06/15/743.htm.

[1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18]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9] 朱介凡.中华谚语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

[20] 潘震.情感语篇构建的认知识解[J].外语研究,2015(4):8-12.

[2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3] 彧朱.萍州可谈:第3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4] SIMON,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M].New York: Macmillan,1947.

[25] FISKE S T, TAYLOR S E. Social Cognition [M].Reading,MA: Addison-Wesley,1984.

[26] FISKE S T, TAYLOR S E. Social cognition (2nd ed.). McGraw- Hill se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M].New York,NY,US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91: xviii,717.

[27] 王芳华.西方景观设计中极简主义现象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刻板主义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