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立
摘 要 近来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各种媒体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看,初中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学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对于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防范校园欺凌的策略,一是渗透生命教育;二是把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校园欺凌;学生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0-0070-01
近来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有关报道不时地出现在不同媒体中,引起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同年11月,国务院联合九个部门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2018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出版了《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各省市公布了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机构、联系電话。对校园欺凌现象形成了高压态势。然而,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校园欺凌现象仍不时出现。从各种媒体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看,初中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学段。初中生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期,是其社会化的前重要阶段,是其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又是不稳定的“危险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但又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对父母、老师、朋友很重感情,但同时又很容易冲动。研究表明,发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是因为欺凌者缺乏对受欺凌者人格和生命的尊重,缺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没有形成正确的交友观,不能正确与他人、集体相处的正确原则,自控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所以,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特别需要学校给予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养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防范校园欺凌的策略呢?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密切相连的。这是因为,无论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主体,还是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客体,都是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所以,生命是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认为,对生命自爱乃是道德的根基;对生命的律则才是道德的动力,道德不是用外在规范强制人,而是人的生命本然。另一方面,道德与法制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提升与超越。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基本诉求是保存与关怀、尊重与发展生命。所以,在道德与法制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很好地防范校园欺凌的发生。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在道德与法制教育者实现由“规训化”向“生命化”的转变。传统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一个假设是,中学生是“缺乏道德”的人,因而道德与法制教育要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规范道德行为。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上,对学生不厌其烦地进行道德说教与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体验,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制》课的反感。在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制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其次,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特别是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结合物种灭绝、人的生死历程等,体会生命的时限性、感悟生命的脆弱性,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会管理情绪,直面挫折。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变化微妙,教师应及时感受学生的情绪变化,创造正面情感体验,传递情感正能量,引导学生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学会接纳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二、把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发生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治观念淡薄。这就客观上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尊重法律权威。把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到实处,在《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一是要结合具体案例,教学《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比如,通过介绍北京市14名女生因欺凌同学,分别被法院以强制侮辱罪等判罚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或被行政处罚的案例,说明相关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等。以案明理、以案说法,使学生明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受到法律的约束。二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比如,通过“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的讨论,鼓励初中生在遇到校园欺凌时,要及时告知老师、父母,要勇于寻求外部帮助,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
三、加强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上网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初中生没有相关丰富的知识对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做出正确选择,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很有必要。因此,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指出:“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要求对初中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其次,要把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第三,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要求家长给孩子做出好榜样,不沉迷网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