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音乐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的策略

2018-03-29 09:01陈莉
商情 2018年9期
关键词:德育生态音乐

陈莉

[摘要]生态德育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亨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关键词]音乐课程 生态德育

一、音乐课程中的生态德育内涵

(一)音乐与德育的关系

从音乐的角度出发,音乐学科本身具有德育性。音乐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精髓是追求“真、善、美”,而对追求这一境界的前提是必须培养人有一颗“爱、明、净”的心。我们常讲“教人先求真、育人先育心”。培优育人的德育目标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德育比作一味药,这味药需要一个“药引子”,那就是“情感”的教育,而音乐正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德育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德育魅力。

(二)音乐与生态德育的关系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效法大自然的规律。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正是人类效法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真实写照,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体现。只有做好生态德育、保护好自然环境,音乐文化才能长久繁荣和发展。面对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保护自然母亲、提高生态素养,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溯本求源,音乐作为源于自然的艺术形式,在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发挥其独特德育魅力,拓展教育功能,承担生态德育的教育任务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的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生态德育

(1)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环保教育内容。音乐学科的教材中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环保教育相关内容,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教育时机、找好切入点、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贯彻教材中的生态德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德育的隐性因子。有些教学内容表面上看并未包含生态德育资源和因子,教师只有变换视角,分析教材,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和提取,才会发现其中有着丰富的生态德育内涵和文化。通过分析音乐编配方式,我们发现《森林狂想曲》中许多地方运用了“自然音效”:乐曲中时常出现风声、雨声以及树蛙、飞鼠、猫头鹰等动物叫声。这种音效加强了音乐的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中。提取出这样的生态德育内涵以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生态体验”的方式进行生态德育渗透和融合。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模仿自然界的美妙音响配合乐曲。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废品制作小动物的造型,配合乐曲进行表演等。在这样的参与活动中学生能够自主的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伟大,理解生命的多样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3)收集整合各领域生态德育资源。近几年来,许多优美抒情的音乐小品在创作中,融入自然的音响和韵律。让繁忙紧张的现代都市人在喧嚣烦闷的城市生活中、在有限的时空里,即刻进入大自然的怀抱;在鸟啼、虫鸣、风声、水潺中回归自然,置身于森林、大海、高山、草原中;使得动荡的心灵获得宁静、苦闷的精神得到慰藉、不安的情绪趋向平和,并在与自然共谐中增强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这类音乐我们可称其为“环保音乐”。“环保音乐”传播迅速、雅俗共赏,不仅是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更是我们进行生态德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类音乐对提升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有着丰富的生态德育资源,教师通过收集和整合,运用到教学中去,能提高生态德育的多元化和实效性。

(二)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渗透生态德育

(1)遵循人性化生态德育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注意生态德育渗透的巧妙、自然,生动、有趣;摆脱盲目说教,注重引导和启发。应该遵循“以美感人一以情动人一以理服人”的德育目标;追求“艺术美育一情感教育一生态德育”的德育进度。

遵循人性化生态德育原则,还应该让德育回归生活,贴近自然。强调引入社会生活中多元化的生态德育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另外,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教师应该扮演欣赏者、引导者、配合者的客体角色,与学生共同体验、领悟生态关系的内涵和真蒂。

(2)搭建梯度型的生态德育过程。德育的教育过程是需要经历“知一情一意一行”循序渐进的梯度型过程。在教学中应该结合音乐的学科性质,注意德育内容渗透的有目标、有计划。在确定了以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总要求下,应该把德育目标按“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梯度进行学期计划和课时安排。同时,梯度型的生態德育过程最终应该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生态行为实践,自主探索和体验,发挥生态能力和生态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

(3)讲求体验式生态德育模式。“生态体验”是生态德育工作中重要的德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我们著名德育专家刘惊铎在其《道德体验论》一书中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强调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强调教学对象的实践行为,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领悟。采用“学习-体验-探究-领悟-内化”体验式生态德育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求、自主内化,最终理解生态关系的内涵,生长出良好的生态素质,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的教学过程。

(4)采用融合性的生态德育形态。在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实现是不能偏离本体教学的基本要求、不能淡化和代替本体学科的课程目标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既完成本体课程教学任务又完成生态德育的教学目标,两者要彼此融合、相互补充。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类似“夹心饼干”德育教学形态展开教学:“知识要点呈现-拓展-德育渗透-知识要点的回归-德育强化-知识要点的回归”。这种模式使得本体课程和生态德育内容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包容、自然通畅,既能完成本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很好的发挥学科的生态德育功能。

猜你喜欢
德育生态音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音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盱眙生态藕
音乐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