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述正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1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后,A组40例实施西医治疗,B组在西医治疗上联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B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生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显效率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1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后,A组40例男女比例为18∶22例,年龄50至79岁,均值为(63.10±3.52)岁;B组41男女比例为20∶21例,年龄50至80岁,均值为(63.23±3.68)岁。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A组患者实施西医治疗,给予患者10 mg硝酸异山梨醇酯进行口服,3次/d;给予0.1 g阿司匹林,1次/d;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1次/d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
B组患者在西医治疗上联合中医治疗,B组患者西医治疗方式与A组一致,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治疗,在患者心绞痛缓解期给予患者10 g枳实、炙甘草、郁金、地龙、川穹等+5 g红花及肉桂+12 g丹参、党参及黄芪等进行服用,针对阴虚患者加以麦冬及百合进行辩证治疗;针对心绞痛严重患者给予三七、延胡索辩证治疗;针对血脂异常患者给予山楂、何首乌及泽泻等辩证治疗;针对肾虚患者给予山茱萸肉进行治疗;针对胸痛患者给予延胡索进行治疗;针对舌苔黄腻患者给予黄连治疗;针对阳虚血瘀患者给予附子治疗。将中药放在砂锅中以水煎制,一剂一天,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连续治疗一个月。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生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显效率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显效标准: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波动不大,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绞痛次数明显减少。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为72.50%(29/40),B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为90.24%(37/4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率相比(P<0.040,x2=4.2247)。见表1。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心痛及胸痹”的范畴[1],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阳不振、心脉痹阻导致的,中医治疗中一般以温通心阳为治疗方向。
西医治疗主要针对患者实施抗血小板聚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及钙拮抗剂、调脂药物等进行治疗,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对于患者治疗后的预后及复发情况改善不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主要给予患者丹参、黄芪、茯苓、枳实、三七、延胡索、黄连、泽泻等中药进行治疗,全方具有活血通络、温阳散寒、行气化痰等功效,不仅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患者血脂、抗血栓,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心功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减少[2],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生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显效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单纯实施西医治疗的患者,说明中西醫结合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较为显著,促进患者预后,利于患者疾病发作次数的减少,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安敬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30):124-125.
[2] 刘 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7):263-264.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