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摘要】目的 分析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效果和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0月份~2017年10月份80例护理人员为本次研究对象,以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开展随机平均的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开展分层管理,分析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 在护理文件,基础护理,整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层面的评分对比上,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 呈现统计差异。结论 实施分层管理可以提升护理效果,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开展推广。
【关键词】分层管理模式;护理效果;管理质量;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5..02
人们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有着更高的需求,医院需要开展有效的护理管理。分层管理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模式,能够和当前医院进行护理工作有着一定的相符性,可以让各个阶层的护理人员实现综合能力的发挥,最大层面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动性[1]。这样可以让患者实现不同护理层次需求的满足,能够更好地保障护理安全,以此让护理工作得到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所呈现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0月份~2017年10月份80例护理人员为本次研究对象,以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开展随机平均的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80例护理人员均是女性,观察组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2.06±5.16)岁。对照组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21.68±5.63)岁。两组护理人员在一般资料上不具有统计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主要是采用轮班制和轮岗制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观察组开展分层管理,具体为以下几个工作。第一,建立分层管理机制[1]。依照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开展分层的管理,由护士长担任分层管理组组长,以培训要求作为选拔依据对护理人员开展选拔和技能考核。
第二,合理设置层级。在进行此项工作时,将专业技能作为具体的考核原则,对各个科室进行合理设置,以此建立梯度的护理人员队伍来满足不同患者在临床护理中所呈现的需求。需要对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进行责任的明确,让她们能够实现有效的协作,这样才可以让护理工作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开展。
第三,进行层级分工。护士长需要对科室的护理人员工作负责,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岗位协调。护理组长需要对不同的护理人员开展工作协调,对一些疑难病例进行有效的处理,依据护理计划和操作对病人进行临床护理。高级护士需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将患者所呈现的心理需求,病情以及会发生的临床护理问题作为整体工作的依据对护理计划进行科学地制定。能够对患者进行心理层面的护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并且对初级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质量检查。初级护士则需要对临床患者开展全方面的護理,包括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生活层面的照顾,健康教育以及康复训练等工作。
1.3 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的管理效果,主要是对护理文件,基础护理,整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层面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护理文件,基础护理,整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层面的评分对比上,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传统护理工作并没有将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作为整体考核的依据,也未能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科室护士主要是依据班次情况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这样就导致整体的临床护理缺乏延续性和整体性,不能实现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工作。此外,在进行护理人员配置过程中出现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导致一些护理人员存在较大的工作负荷,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有效提高[2]。
通过分层管理能够将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让护理工作实现更有效地开展。以此满足病人在临床护理中所呈现的各种需求,能够让临床护理实现延续性的开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份~2017年10月份80例护理人员为本次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开展分层管理。结果显示在护理文件,基础护理,整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层面的评分对比上,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实施分层管理可以提升护理效果,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开展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黄 兰,李玲燕.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6):103-105.
[2] 张红霞,马丽俊.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于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3):6519+6521.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