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实施和保障策略

2018-03-29 07:38任光明陈蓉
职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机械工程校企实验室

任光明 陈蓉

课 题:本文系2017年山东省青少年规划课题:机械工程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17AJY113)课题支持。

如今,国内院校倡导创新的标语和宣传随处可见,各种文件中也频繁提及,创新的环境看似非常不错,但是学生对创新的认知、创新的意愿、创新获得的支持力度以及创新成果所受到的尊重与保护方面,却并不理想。

一、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人才的培养水平,通过“做”和“练”,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和应用,能力才得以养成。当前,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问题颇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管理混乱,实践教学组织不科学,内容陈旧,考评机制不完善,师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通过工程实践得到有效提升等,逐步成为制约工程师培养质量的主要障碍。

为此,笔者提出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深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校内平台:机械工程实验和训练中心

传统的实验室由基础实验室、技术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三级构成,资源配置分散,集中优势得不到发挥,学科分界生硬。为此,建议将“ 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与“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合并为“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后者集合了技术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功能,承担着机械工程师各类综合试验的开展工作。成立功能完备、管理先进等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将校内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全部纳入中心的服务范畴,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和平台管理运营模式。

2.校外平台:外企中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升级版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在人员素质、技术优势、管理水平和工程文化等方面都具备领先优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积极探索实施在外资企业中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为了促进外企中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工作,建议做好以下工作:(1)成立专门的外企对接服务机构,开展各层次、各类型的合作;(2)与外企共同实施机械工程教育各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改革;(3)组建国际化的企业导师队伍,聘请优秀的工程外教入校任教,服务更多学生;(4)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鼓励学生感受国外优良的工程传统和工程文化,同时展示我国工程人员的风采;(5)加强与其他共建高校(指同一外企与不同高校成立多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情况)的合作与交流。

3.构建“3+10”的实践教学体系

“3”代表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层,3个方面层层递进,缺一不可。以往强调较多的是基础层,比如基础性的实验与操作,教材的案例与演示等,综合层近年来略有加强,而创新层则提及较少,仅在少量的课外实践项目中体现,服务的学生群体狭窄,创新层实践的设计和研究长期不足,这是直接导致工程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10”即为10个类型的实践模块,传统的实践模块,基础层比重较大,只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对综合性、创新性作相应要求;而机械工程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把这5个模块融入日常的实践教学中,面向全体专业学生开展创新方面的系统训练。

二、保障机制——资金、组织、制度与政策的配合

政校企联合实施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其中资金是必需,组织是推动,制度是关键,政策是保障。只有保证这四个方面,合作培养才得以顺利进行。

1.资金保障

(1)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资金保障。高校应实现多渠道筹措经费,划拨专门经费,加大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师资培训与进修、实习生活补贴、师生安全保险等方面的投入。

(2)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资金保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校企合作的全新产物和标杆,在资金保障方面政府和高校为第一主体,企业为第二主体。在政府提供一定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合理调配,科学投入,使经费在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最大化,以服务创新能力训练和卓越工程师培养。

(3)企业激励与补偿的资金保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应对参与企业在成本和风险分担上面予以资金支持。通过经济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降低合作给企业自身运营带来的不利影响,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2.组织保障

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全面合作的开展,委员由校办、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卓越学院以及企业方的总经办、人力资源、生产研发、职工组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下,教务处组织院系教授与企业专家成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各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标准以及培养方案,特别是企业培养方案。科技处牵头,组织院系与企业就项目合作、技术支持、科技咨询,人才交流等组织深入探讨,科学制订计划并严格实施。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和相应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如起草合作协议,起草中心共建协议,提出实施政策和规范等,办公室成员由骨干领导构成,定期向委员会汇报工作,对委员会全体成员负责。

3.制度保障

制度是机制建设的关键。高校和企业针对合作都应出台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高校应就合作的目标和计划、人员分工及職责、资源组织与配合、经费筹措与管理、二级学院的教学任务及考评、激励办法完善制度建设。完善师资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高校教师入驻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教师聘用、任期和考核制度,企业教师的聘用、管理和服务制度,设立工程系列教师职务。完善工科学生的相关制度,建立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组织与管理制度,实践学习目标制度,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制度。

企业层面的制度应该包括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人员的组织与考评,经费管理与使用,知识与技术产权保护,与高校其他层面的交流与互动制度等。

4.政策保障

政策出台与推进的责任主体在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征求校企双方的意见,并根据实际实施过程进行调整,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企业方需出台的政策有:参与合作培养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参与合作培养的风险分担和认定政策,参与合作培养的捐助政策等,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遴选及人员要求方面的指导意见等。

高校方需出台的政策有:鼓励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转化、人员交流的政策,合作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的激励政策,鼓励校内职能部门与企业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鼓励教师为主体开展产学研活动和社会服务的政策,如提供合作企业的需求意向,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减免相关管理费用等,与考评标准对应的荣誉、绩效、晋升、奖金和深造等激励政策。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机械工程校企实验室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