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水也是风

2018-03-29 08:48杨绵发
安徽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涡河道德经老子

杨绵发

1

走读淮河,自然是要走一走淮河最重要的支流——涡河。涡河不仅是淮河的第二大支流,涡河的岸边还诞生了老子、庄子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为寻觅2500多年前的老子留下的圣影和气韵,我们一行四人在春夏时节两次穿越了300公里的淮北平原,沿着亘古流长的涡水,一路行进寻觅,嗅着前人留下的墨香,寻访了河南的鹿邑、安徽的亳州和涡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德经》,从淮河流域一隅的荒野之地传扬而出后,升腾为一股神圣浩气,不断扩散到整个华夏大地,甚至越海跨洋传遍整个世界,穿透时空栖息在当代人的心灵原野,如一粒粒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种子,继续生根发芽。

出生在涡河岸边的老子,为何能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尊崇?孔子曾把老子比作龙。龙是什么?龙是神圣之物,是中华图腾的象征。有人说,老子是水,也有人说,老子是风,都源于孔子的龙的比喻。关于老子的出生,自古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古籍中关于老子最详细的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的记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鹿邑位于黄淮大平原东部的豫皖交界处,东连曹操、华佗故里亳州市,南接周口市郸城县,西枕羲皇古都周口市淮阳县,北靠中国华商之都商丘市。这里可谓是中华古代文明之故里,老子出生在这里应该是深信不疑的。后来有一些专家通过考古论证——老子故乡在安徽涡阳县郑店村。持这种说法除了专家的一些考古佐证之外,还一个重要依据,是一个传说:在郑店村天静宫边的一条小河叫“武家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寻根问祖到了涡阳郑店村老子的故里,并在此封老子为太上老君,后来唐高宗李治也寻根到此在这里修建了天静宫,再后来,武则天听说此事后非常嫉妒,于是便将旁边这一条小河命名为“武家河”。说是武则天作为武家人,她就是要把李家一直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老子出生在安徽省亳州市。这里有老子的“道德中宫”,孔子曾来这里求教于老子,至今“道德中宫”门前还保存着一条千年未改的孔子“问礼巷”。

老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其出生之地被多个地方竞相争认,这是常见而不足为奇之事。这种争认,无论是各地为了证明当地的历史文化深厚,还是为了现今的旅游资源,这对老子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老子名声在大家相互争认中会越来越大。其实,2500多年前出生在淮河支流涡河岸边的老子,早已不属于某一地域了,他已成为全华夏子民,甚至世界人民所尊崇的“道德与文明”之化身了。

关于老子出生和离世时间,诸多史料都没有一个详细的记录。有史料说老子约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71年,离世于公元前471年,整整在世一百年,还有传说老子活了180岁,这显然只是传说而已。

2

在鹿邑、亳州和涡阳,我们听到许多有关老子出生的神奇传说。老子出生的这个历史之谜,现在的人也无需多去争论。不容置疑的是老子生在淮河流域当年那密布的河网中,生活在鸟语花香的涡河岸边。涡河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流经河南的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和安徽的亳州、涡阳、蒙城,最后在怀远县城的涡河口注入自西向东的千里淮河。

水,清澈流动,柔弱也力量无穷。老子长期在水边生活,那清澈而流动的思维方式,自然会渗入到他的思想意识中。基于此,老子的思想总是深藏着水的清澈灵动,智慧光芒。更从水的流动之中感受到了生命、自然和人世间诸多的真理,感受到了河流那从容不迫的巨大力量。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总是爱倾听人们讲一些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子的母亲观其子有诸多大气之相,便请来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来教授。商容老先生上通天文地理,下博古今礼仪,深受老子一家人的敬重。商老先生为老子之师三年后,便来向老子的母亲辞行:“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这里是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老子告别母亲来到周朝之都洛阳,拜见了周太学老师之后,入太学。老子从此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各类史书典籍无所不览、无所不习,三年之后更是大有长进。之后,太学老师又荐其入大周守藏室为吏。守藏吏,也就是现在国家图书馆里登记造册的书记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老子身处其中自然是如蛟龙游入大海。老子如饥似渴地在博览细究中进一步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知天下之理。三年后,老子又荣升为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了。

春秋时代的二百年间,有战争数百次,弑君内乱是常有的事。老子研习、工作在东周宫廷的守藏室里,记叙着历史的沉浮。老子看着那些风云变幻的历史,那些不可一世的人物,也只能在竹简之上写下寥寥几笔。老子琢磨世理,心如静水。

浩浩荡荡的涡河水,经久不息地穿过淮北平原,流进千里淮河、汇入浩瀚的黄海。老子的思想智慧也如同涡河水,滋润着大地,汇入河流和海洋,周而复始,经久不息。

3

春秋時期,人们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为此,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古代先贤们自然都得后世之人千古尊崇礼拜了。

很多人都熟知“孔子问礼”的典故。这个发生在当时陈国谯城今天安徽亳州城的“孔子问礼”,一直被现代人说是2500年前,一次道家与儒家思想火花最灿烂的碰撞。

在我走淮河、访涡河,到亳州时,自然是少不了要走一走那条名传千古的孔子求教老子的“问礼巷”。几番寻找,“问礼巷”就在涡河南岸、亳州市谯城区老子殿街东侧的“道德中宫”前。“道德中宫”坐北朝南,正门直对着“问礼巷”。问礼巷的老人们说,老子从守藏室退出之后常住在这里,他以此为中心在中原大地和黄淮与江淮广大地区说礼布道。“道德中宫”是后人为祭祀老子而兴建的庙祠。史料记载,它始建于汉代,汉桓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都曾来此拜谒过。问礼巷不长,问礼巷的名称却亘古不变。在问礼巷里看不出与其他巷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一青石做成的“孔子问礼碑”立在那儿,去唤起后来人对“孔子问礼”这个轶事的追忆。这块碑,一定是尊崇老子的道家子弟为宣扬孔子向老子的问礼而立的了。

徜徉在问礼巷,悉心听着两千多年前两位圣贤在这里留下的故事,真是别有一番情致和意味。孔子与老子同是春秋时代的人,只是孔子年岁小于老子。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已在鲁国扬名的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孔子师徒二人遣一车二马一童,开始了前往谯城敬见老子之行。

老子见孔子风尘仆仆从鲁国远道而来,非常高兴,他悉心教授孔子诸多学问、道义和礼仪之后,又引孔子拜访了当地的许多名士,这让孔子获益匪浅,感谢不已。孔子在周都已有多日,孔子和弟子一日向老子辞行。老子送孔子师徒至馆舍之外赠言:“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子顿首:“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老子在涡河送孔子回鲁国时。孔子见河水滔滔,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河流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听孔子此语说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老子又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着浩浩的涡河又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孔子闻言,恍然大悟:“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

老子悟出了,道在水中,老子看到了,道也在人中。我辈仅仅在这短短的问礼巷里行走一次,能悟出多少世间的真理呢?

4

《道德经》是老子欲过函谷关时被守关的关令尹喜逼着写成的。

函谷关,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函谷关镇境内。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靠黄河,是我国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这里有两山对峙,山谷间一条小道,因为道在山谷中又深又险,就好像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这函谷關的狭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实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说,老子要想出西域,是必经此关的。

当时守关的长官名叫尹喜,人称关令尹喜。尹喜自少时起便好观天文气象,爱读古书典籍,其修养也十分深厚。说是一天傍晚,关令尹喜正站在城关上巡查瞭望,忽见东方紫气聚集,远远望去,一团紫云由东向西冉冉飘移过来,形如飞龙。尹喜定睛看了一会,当即神奇地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尹喜是早闻老子的大名了,他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当即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第二天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早在城关楼上坐等圣人来临的关令尹喜,终于看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位白发、白眉,红颜而身着素袍的仙风道骨的老人骑着一头青牛向关口慢慢走来。尹喜猜定这不无二人,来者一定是老子。看来,这个当今天下最大的智者圣人想要出关隐居,可不能轻易就让他远走高飞了,一定要让这位世间难得之奇人的智慧和思想留在函谷关。

老子本来不太愿意留在函谷关,但是面对关令尹喜诚恳的请求,老子还是面露微笑答应了。因为老子知道不答应这个关令的请求,那是出不了关的。另外,老子答应尹喜也许还有一些原因,一是尹喜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老子来了,他定是一个能看天象星宿的奇才;二是老子也许知道尹喜是个很有名气的智者,这有一种他乡遇知音的欣慰。

能为知音者著述,老子不亦乐乎。于是,老子欣然在函谷关边一间简陋的客房里,开始专心致志地撰写《道德经》了。

关风呼啸,日出山谷,斜阳落岗,月移树影。老子心静如水,思如泉涌,两日之后,在一摞摞茶黄的竹简上,以前代王朝兴衰成败,以各邦百姓安危祸福为鉴,写就了千古流芳的《道德经》。尹喜得《道德经》,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后来,尹喜亲手传抄,这才让《道德经》得以流芳百世。

写完《道德经》后,老子永远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学富五车的老子,为何选择在年迈时出边关,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就连大史官司马迁也无从考证,他也只能无奈地写出了四个字:不知所终……

关于老子出关,有人说,老子因为看到周王朝衰败无救,实在看不下去就一走了之;也有人说,那是因为老子的故国陈国被灭后,老子伤心绝望,于是便悄悄离开东土去西域了;还有人说,老子离开故土的理由应该与生命有关:国破家亡,与其被这个世界唾弃,还不如静静地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遁世修炼,最终悄然离开人世间。

纵观老子一生的建树,以及他的思想与品格,我认为老子最有可能是上述的最后一种“与生命有关”的求道之法。他一定是觉得在洞察了天地万物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哲学思辨转化为一种实践,让自我消失,以求得与天地融为一体。此外,老子是“上善若水”的谛造者,他的一生及其生命就像水一样,要向着低处流淌,不是在流淌之中蒸发,就是流淌着融入广阔无际的海洋。

5

“上善若水”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非常崇敬水,他看水几乎同等于“道”的地位。在《道德经》中有六处写到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以水载“道”,老子明确地告诉人们: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的气韵与风格。

水给了老子诸多的启迪和无穷的灵感,这自然之水总能和老子之“道”紧密联系起来。老子深刻地概述了自然之水的三大特性:一是滋养万物而不居功;二是本能柔弱,顺自然而不争;三是蓄居流注于人人所厌恶的低下地位而不惑。老子还进一步把水的三大特性哲理化,把水喻为最大公无私,最公平公正,它的功能却不能用其他东西来代替,水虽柔弱,但它可以攻克最坚硬的金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特别阐述了因为水往低处流,才能成就江河湖海,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有学者说,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那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却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也有学者说,《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和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他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统一与稳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道德经》因其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有许多学者说:“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成外国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当代数十年,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相继兴起了“老子热”,《道德经》在这些国家总是被一版再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作出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基督教的《圣经》,其次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

《道德经》以及诸多的注、释、解、评、证、诠、译、校,已是数不胜数。后世的人们对它的理解有许多差异。有人将它看成是争权夺势、设陷布险的政治秘笈;也有人将它看成是清净自在、无为逍遥的出世宝典;也有人将它说成是诡谲谋策、决定胜败的武学兵书;还有人将它看成是调息理气,益寿养颜的养生宝典。特别在一些道教大师的眼里,它就是修道成仙的一部天书。《道德经》短短五千言,世人竟研究了两千多年,五千言里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真谛,至今仍然有专家和学者们深研细究之中。

老子如水亦如风。老子神秘地消失于人间2500多年了,他留下的哲思、留下的神秘、留下的谜语,也许永远也说不透,解不开。今天,我们在他的诸多的谈道论德中,也许最应该去深刻悟一悟的是:道,在面前,我们应该怎样走?德,在心中,我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责任编辑 夏 群

猜你喜欢
涡河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涡阳的老子,老子的涡阳(节选)
涡河之上(节选)
调整亳州港蒙城港区规划更好推动亳州水运高质量发展
涡河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