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瑞瑞 张森森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发展状况来看,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就业方面,这一转移就业模式大大的改善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入的局面,有效地避免了造成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成本支出,增加了转移就业人口的人均收入,提高了其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十九大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总量虽居世界第二,但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流”的特点,对加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创造有利于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最终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理论较为成熟。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维斯坦(1992)根据实验研究总结得出人口迁移规律:人口的迁移受到距离的影响,并且随着技术进步,交通运输工具的便利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量在逐渐增加。美国学者唐纳德·伯格(1994)从宏观层面具体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由此提出著名的“推-拉”假说,其结论指出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口原本的居住地推力或者排斥力的推动作用;其二是迁移地的拉力或者吸引力的拉动作用,由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人口不断地发生迁移。而美国学者刘易斯得出了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该理论指出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还不是很成熟,并且很多是对西方理论的学习借鉴,我国学者根据人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总结得出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几大特点,概括为:总是趋向于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从生存条件差的地方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从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根据现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密集,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农民综合能力较低等因素,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面临着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条件和特点。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不断出现,这无形中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而且大量的人口流入也对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资源和设施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开,导致不少农村出现了“空心村”,造成一些闲置资源的浪费,这些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有效地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许多没有实现城镇化户籍转换的农村人口,他们一方面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另一方面又在城镇参加非农产业劳动,这种既在农村又在城镇就业的兼业化形式日益成为转移人口的热衷选择,换言之,他们在城镇居住享受城镇的生活方式,同时到农村第一产业中就业,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对普工、技术工的需求不断增强,这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选择其优势在于其一: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做到打工家庭两不误,农民既可以在本地打工又不会荒废土地,避免了土地撂荒现象出现;再者,就近转移就业的人口居住地(小城镇)与工作地(农村)的空间距离缩小,加上多年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工具的便利,时间和空间上都节约了大量成本;其二:从转移就业人口的年龄上看,大部分人属于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都具有丰富的农业作业经验,可以更快的适应农业生产;其三:随着新时代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生产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态势,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进入这一领域工作的收益要明显居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巨大的优惠条件;其四: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本身而言,选择重新回到农村、城镇来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利用自己在外学到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投身于自主创业,带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效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转移人口的生活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转移农民选择就近转移,既减少了异地转移的成本和远离家乡奔波的劳累,也方便了照顾家庭,在经济、精神、生活上都降低了他们的负担和压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发展不仅要让已经转移的农民在经济上受益,还要让其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社会公共服务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让转移人口尽快实现城市化。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家庭服务业已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大不可忽视的市场,从家庭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来看,其就业地在当地完全可以满足就地转移的农村人口需要,而且结构较为简单,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此外,在降低转移成本上,就近就业具有突出优势。例如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送孩子到城镇学校接受教育,故而许多农户选择在城镇购房,这样既可以减少因升学考试带来的问题以及择校费的免除,也可以在周边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工作,加上交通条件的便利,即使往返两地(居住地和工作地)也不会消耗很多时间和成本,还可以照顾子女的学习,长陪伴在孩子身边,避免了留守儿童的再次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从农村转移到大城市的农民大多数都在城市从事最低端的服务业,其收入不高且打拼多年也未必可以在那里住有所居,加之落叶归根的思乡情与日俱增,那么选择在当地择业、就业就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转移人口呈现出转移人口群体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泛、劳动能力普遍较低、就业创业难度较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有效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再就业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根据转移的劳动力当地产业特点和其本身的比较优势,综合开展适合的培育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优势和人员优势。例如可以运用实地示范、远程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短期培训等模式,对留守农民和已转移的劳动力进行系统的、通俗易懂的养殖、栽培、浇灌、工艺等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对农村一部分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创业培训和政策支持,鼓励其利用自身资源在家门口办产业,通过理论基础的稍加培训,以及为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创造良好的创业平台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农民更好的把握农村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供求的需要,从而加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的能力,实现增加转移人口人均收入的目的。此外,在加快推进转移农民“市民化”建设过程中,许多回乡创业的农民为回流地输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带动了当地新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发,使得农村产业发展朝着农业产业一体化方面进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使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效益逐渐加大,成为优化城乡之间劳动力资源和生产力布局的有效实现形式,这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加快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J].农业纵横,2016(01).
[2]李强.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6(01).
[3]辜胜阻,郑超,曹玉波.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人口研究,2016(06).
[4]梁彩兴,刘冬雷,赵卫红.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劳动科学社,2016(08).
[5]彭荣胜.传统农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与路径选择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04).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