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新信号

2018-03-29 02:11刘琳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报告目标政府

刘琳

伴随着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和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宏观调控新的一揽子政策浮出水面。

从平稳的6.5%经济增长目标,到新纳入预期目标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从5年来首次下调的财政赤字率,到隐去的货币供应量目标数字……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看点,无不显示宏观调控正在进入新时代,是对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有度”的落实。

政策目标的设定与宏调工具的选用发生微妙变化,印证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增强了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经济运行“稳”的格局在巩固、“进”的走向在延续、“好”的态势更明显,增长的包容性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多位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面对大至新兴产业崛起、小至日常支付方式转变等诸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01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进一步彰显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的特征。

财政政策:聚力增效

财政赤字率目标5年来首次下调,无疑是2018年财政政策的最大看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赤字率拟按2.6%安排,比去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38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55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

赤字率下调的一大原因是政府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更有把握。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近日表示,预计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超过60%,投资的贡献率仍然能保持30%左右,而只要世界经济平稳增长,出口方面的贡献率预计在8%到9%之间。几项综合,各界对实现今年6.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充满信心。债务问题则是下调赤字率目标的另一重考虑。

截至2017年底,我国政府负债率36.2%,较上年有所下降,低于国际通用的60%警戒线。但部分地方政府收支则呈现另一番景象。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一份调研显示,部分西部省份在2015年至2017年的平均财政自给率仅为30.4%。

“地方上刚性支出不能自给,就只能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如果规模过大,就会增加中央和地方的债务风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梁季对记者表示。

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强调的“三大攻坚战”之首。

“赤字率下调,指出了未来财政政策的一个明确导向,就是政府部门去杠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在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升级等有利于宏观经济长远发展的政策才有实施空间,“虽然赤字率在做减法,但整体的政策效果将是做加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那么在赤字率目标下降的同时,“积极”二字又将如何体现?通过对比近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措辞,可以发现: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15年和2016年的措辞是“加力增效”和“加大力度”,2017年积极财政聚焦于“更加积极有效”,2018年的关键词则落在“聚力增效”上。

张燕生认为,“力”和“效”是过去几年积极财政的关键词,强调政策总量概念,对政策质量的重视也在不断加强。而2018年第一次用了“聚力”二字,说明更强调政策的结构性特点,意味着未来的财政支出将更加集中力量、有的放矢。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未来“聚力”可能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支出责任会有所增加,尤其是将针对中西部地区。

二是在公共性、普惠性领域提高财政支出,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创新驱动、“三农”和民生等领域也将得到倾斜,比如2018年减税降费规模将达到1.1万亿,力度超过去年,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40元,2018年棚改开工580万套。

三是规范地方举债将进一步“堵后门、开前门”,虽然赤字率目标下调,但2018年将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5500亿元。

有领域聚焦发力,必然有领域受控,政府一般性支出便属受控范围。虽然我国财政状况正在好转,但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级政府仍要坚持“過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货币政策:定向和精准

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目标,是货币政策引人注意的焦点。

这两项过去多年一直用以观测货币政策取向的指标,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给出目标数字,只做出了“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总体要求。

与此同时,《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预计,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和M2预期增速均与去年实际增速基本持平,即分别是12%和8.2%。

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结合两份报告,可以基本判断2018年的货币供应量与2017年相比将保持平稳,整体货币环境将保持合理稳定的流动性,但货币供应量这一传统工具,有可能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弱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近日在全国政协委员经济界小组讨论中表示,人们传统的存款和支付方式的变迁,导致去银行存款的人正在变少,货币供应的结构、流向也相应转变。“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硬定一个指标很可能是脱离实际的。”肖钢说。

除了适应货币统计方式的变化,隐去两个指标的增长目标,也预示着货币政策的发力重点将作出主动调整。

“M2和社融增长目标是数量型工具,适应的是较为粗放的投资驱动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对记者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服务业、技术创新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上升,这些领域都有轻型化的特点,经济对货币信贷的依赖程度也相应减轻。”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在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立这两项的具体指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为结构升级服务的定向调控、精准调控,才是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赵锡军对记者说。

如何做到定向和精准?很多方面可以发力,比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大有可为。胡晓炼在上述会议上举例,政策性银行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为“天职”,却存在“触角短”的问题,难以直接帮到小微企业。但如果借助村镇银行、地方性银行的渠道,又由于数据统计等一系列原因,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难以享受到支微支小的国家优惠政策。

“未来货币政策就是要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疏通传导机制这类细节上做文章,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赵锡军说。

另有专家表示,隐去M2和社融增长目标的另一层深意,还在于未来货币政策相机而动的特点将比较明显。2017年我国M2增速收于8.2%,远低于12%的预定目标,这种强烈波动在2018年是否可能重现,尚未可知。

中国金融4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认为,金融市场已经步入强监管周期,“对地方政府举债的严格要求,以及资产管理行业新规,会进一步制约信用扩张。”他说,“所以当前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要做好对冲准备,需要紧密关注信用状况和需求端的变化。”

这意味着,不提货币供应量的具体目标,能给货币政策带来更大灵活性,更好地做到“松紧适度”。

供给侧改革:重“加法”

持续多年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的艰苦努力,为培育新动能赢得了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2018年政府工作建议时,第一位指出的便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这部分中的第一条,则是发展壮大新动能。“这说明在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加法的特点,也将更加明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推进“互联网+”,通信提速降费等均在报告中悉数提到。

新动能同樣体现在制造强国的建设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要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也是制造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都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新动能”与“强制造”的政策目标下,“创新”被置于更突出位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位于2018年政府工作建议的第二位,报告要求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这样的政策目标下,未来一系列刺激新动能、鼓励创新的政策呼之欲出。”马晓河说。

猜你喜欢
报告目标政府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报告
报告
报告
完形填空三则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