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分子化学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29 20:49:08
山东化工 2018年21期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育人

贾 曌

(山东理工大学 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材料化学、纺织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必修课。在高分子化学的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在讲授高分子基础知识的同时,把高分子科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让高分子化学这门重要的专业核心和学科基础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1 高分子化学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思政资源丰富。 高分子科学从建立到现在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却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完整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高分子的应用已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扩展到了大飞机、高铁和宇航服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高分子科学发展到今天,凝聚了无数中外科学家的智慧。由于时间长不过百年,在这短短一个世纪里积累了相当多的有关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壮大的历史,史料本就非常丰富,加上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信息,足够让我们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

学生受益面广。工科高校和工科学院里基本上都设有材料学专业,相当多的工科学院还同时开设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对学材料的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学科理论课程。同时,对于许多开设化学和化工类专业的高校而言,高分子化学也是除了四大化学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学科分支。因此,高分子类课程已经不再仅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独有课程,是纺织、化工、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入门课程,用本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教育受众广泛,效果明显。

2 高分子专业课教学中德育元素的融入结合点

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只有对每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进行认真挖掘,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有扎实的“落脚点”,才能将教书育人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

2.1 科学精神

坚持科学理性,不畏权威,求真务实:当施陶丁格这位德国物理化学家首先提出长链大分子的观点时遭到了几乎整个科学界的讽刺和质疑,而施陶丁格通过近十年的研究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被测出。在事实面前,当初坚决反对过他的许多研究者也放下了个人成见,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了高分子的概念。每每授课至此,这种“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态度都让我周身血液奔涌,作为教师也深深为这种真理面前对权威的大胆质疑和对真理的勇于维护所感动。

民族自豪感:河南农民李官奇从一篇文献中得到灵感,萌发了制取植物蛋白纤维的决心,十年磨一剑,终于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第一条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线,这是中国拥有的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纤维,被称为“世界第八大纤维”,获得世界发明金奖,他本人也被称为“大豆蛋白纤维之父”。李官奇的不懈努力和最终成功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典型。

追求卓越、进取永无止境: 从人造肌肉到智能材料,人类的上天入地从梦想变为现实,材料的发展趋势向智能化、仿生化和高功能化发展,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人类决不能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进步,才能让明天不断更美好。 学生在追求学业上的进步时不也应当如此?

2.2 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生态技术观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其他科学技术没有一个象高分子科学这样对社会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同时高分子也有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环境、加剧资源枯竭的负面效应, 如白色污染、有毒奶瓶、装修污染、整容风波等。 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溶剂、工艺路线、添加剂等的确定和选择时,都要首先考虑使用者的安全, 同时全面考虑原材料的挥发性,输送过程的安全,贮存的可靠,废水、废气、废渣的妥善处理,原料的回收等等,都要把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 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思考绿色化学背后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统一,引导学生去探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加强以人为本的意识。 通过学习可降解聚氨酯和聚乳酸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赢取利润,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具有社会责任感。

2.3 勇于实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发明人王锦山,当时自己亲自设计了所有的实验装置和流程,用自制的微反应器在真空下进行聚合, 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发明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验保证,最终开创了 ATRP这一高分子化学最前沿学科之一。弗洛里既擅长设计和从事严密的实验高分子实验,又精于在实验基础上提炼科学理论,在他身上理论和实践得以完美地结合,终成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莱尼泽在从胡萝卜萃取胆固醇的实验中发现反常现象,没有放过细微的变化,并随后对该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终发明了液晶。诺沃肖洛夫利利用普通胶带,在铅笔芯上不断地重复撕开、粘取的过程,最后终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单层石墨烯。高分子课堂上,专业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国家新工科的发展理念下,更应有精益求精、严谨细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胸怀匠心。

3 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的具体措施

3.1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要增强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

人往往都是“亲其师”才“信其道”,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意识,平时注意积累和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行为上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己优良的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严谨,教师首先要严谨;要求学生诚信,教师首先要诚信。备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准备,做好重点难点的讲解规划,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几分钟到达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授课时教师首先要做到精神饱满,富有激情,语言健康,举止文明。另外,教师适时地插入精心准备的典型事例或其他育人元素,这种方式能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行云流水般地嫁接在一起,育人无痕,备受学生欢迎,效果相当好。专业课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思政教育时只有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时,这样的育人才不致生硬,才不至于为思政而思政,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3.2 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站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

在高分子化学专业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或案例式教学。可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神奇的菲尔普斯在泳池里获得了一块又一块金牌,他的高科技泳衣帮了他多少忙?奥运赛场到底是运动员技能的比拼还是各国科技实力的比拼?为什么宋美龄对真丝衣服情有独钟?人类的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化学又是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科学,如果从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导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思考,使枯燥的专业知识落地,加深对知识的领悟。比如在讲解纤维的取向时,就可以提醒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编织袋纵向容易撕开,横向却难以发生变化;讲解玻璃化温度的应用时,可以用塑料瓶里加入热水就发白、变形的现象;讲解高分子的老化时,引入橡胶手套长时间放置发粘的现象。这种案例式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贴近生活,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兼顾趣味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育人效果。

3.3 课间休息,也是进行育人的有利时机

平时教师有意识地搜集和制作一些对学生有启发作用的鸡汤类 PPT文件、图片或视频等,如“青蛙的故事”、“蝴蝶的启示”、“新龟兔赛跑”等,通过课间播放,潜移默化地进行育人。另一方面,课间可以通过跟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当前学业或生活中的困惑并及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疏导内心的焦虑之情。

3.4 构建形式多样的沟通平台,全方位立体育人

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通过 QQ、微信、电子邮件等,结合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社会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在增进师生情谊,加深彼此的了解的同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实现网络育人,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高分子课堂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都是育人的主阵地。只要把握住思政教育的内涵,将教书育人内化于心,将思政元素落实在教学的相关环节,在教材中寻找思政元素、在教案中补充思政元素、在教室里展现思政元素,每位专业教师都将是教书育人的使者,专业课堂也会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高分子化学育人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