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应用转型,服务区域社会
——以成都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2018-03-29 21:01孙玮
传播力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闻学通识应用型

文/孙玮

2012年3月,成都师范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普通本科层次。作为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无疑显得尤为重要。文新学院在充分调研了国内高校和省内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顺应社会新媒体行业发展的潮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力图形成具备自身典型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为传媒行业和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找准自身定位,顺应用型转型需要

2015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性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全国相当普通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转到应用型上来。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亦联合印发了《四川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而成都师范学院恰好是四川省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典范学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应用技能型特色,尤显迫切。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二、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亦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而当下很多地方院校在制订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检验,未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往往简单模拟或照搬国家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远远脱离了自身定位实际,如在培养目标上,很多地方院校对标国内一流高校,同样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新闻学写作技能,具备相当的新闻学理论功底等等,这明显是自身精确定位缺失所造成的。受限于学校自身教学水平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水平,地方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很难普遍达到国内一流新闻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文新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从找准自身定位出发,在培养目标上并不一味强调精通专业课程上的理论知识体系等能力过硬的高标准人才,而是偏重培养具备新闻传播规律,掌握写作技巧手法和电视画面拍摄、制作等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型、基础型人才。与其他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文新学院的要求培养目标具备基本的新闻学专业素养,强调多动手、动脑。同时又具备往高端新闻学人才发展的知识技术能力储备。

三、完善课程体系

文新学院在制订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紧盯学校应用型转型的大旗,围绕培养目标,逐渐完善课程体系。

(一)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实践性

新闻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实践技能,因此,文新学院在制订课程体系过程中,突出了课程实践操作环节。如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相继开设有《电视摄像机基础》、《电视画面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基础》、《电视节目导播》、《纪录片创作》等一大批以实践应用为主的课程。此外,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中,亦适当加入实践环节,如《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基础》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文新学院在课程设置中,要求实践课程环节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

(二)加强通识教育学习

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情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和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通过融合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结构能力,同时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地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1]以此可见,通识教育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新闻学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

文新学院在以往的新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发现其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存在着上手快,而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视野日益狭窄等问题。其根源即在于培养过程中,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学习,造成了学生知识面不足,文化素养不高。基于此种教训,文新学院在此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刻意加强了通识教育的宽广度,此点在课程体系中得到了很好的映证。如培养方案中,我们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列为专业必修课程,加强学生新闻学素养与情操的培养。同时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亦列为专业必修课,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培养。此外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切实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四、结合市场实际,服务区域社会发展

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专业点共有66个,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已有448所,新闻学专业点737个[2],而截止到2015年6月的数据,全国共有307所大学开设有单独的新闻学专业[3]。故而每年全国人才市场上,新闻学专业毕业学生远远供过于求,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为国家总体层面。具体到四川省层面,川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有新闻学专业,如四川大学,其新闻学专业实力雄踞四川首位,服务于川内各大高校与文职,其次如四川师范大学,其新闻学专业亦为老牌专业,实力强劲。西华师范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其服务范围主要涵盖川东北。其他学校如乐山师范学院的新闻学专业亦逐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色。而立足于新闻学的全局视角,当前的新闻学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危机:一是整体办学规模扩张过快,致使新闻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二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失,使学校教育与新闻行业需求产生错位,自身条件限制,毕业生不能满足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4]。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跟市场发展实际,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解决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紧跟新媒体行业潮流的发展步伐,在学生的课程中设置《新闻学理论基础》、《创意写作》、《媒介融合专题》、《新闻策划》等课程,并辅以专门的实践课程环节,系统教授语言、新闻学应用与发展的相关课程,在单独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如《影视广告摄像》、《视频节目主持》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听得懂,讲得通,用得会”,让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尽快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五、思考与总结

新闻学本科专业的开设,为文新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带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促使我们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学院一部分任课教师整体研究能力不强,工作环境以及职业习惯养成了思维惰性,对新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缺乏职业好奇心与敏感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加强已有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老师到名校进修,培养专业技能知识,完成从传统教授型到实践操作型的转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教学相长,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节奏。

(二)引入校外实践合作平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新闻学专业的校内培养与校外媒体之间,其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技能训练差异,因此引入校外媒体。作为实践教学平台,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校外实践合作平台的引入可以为校内教学提供最直观教学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最新的行业发展情况,亦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合作平台的引入,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让教师看到高校传媒教学与真正传媒之间的差别。给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平台。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找准目标,主动顺应行业发展需求,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从传统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赵玉明,庞亮.从新闻学到新闻传播学的跨越—近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新进展评述[J].现代传播,2008(5).

[3]崔藐壬,王杨.对地方高校新闻学人才培养现状的个案研究—以大连市某高校为例[J].教育传播,2017(1).

[4]田秋生.通识教育打造媒体精英:复旦、清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新闻学通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