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晓方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成为“泛众化”教育,毕业生增多和就业岗位的供给不足的这个严峻状况摆在了我们面前。一方面,岗位少,用人单位尤其是很多趋之若鹜的国企事业单位纷纷提高了就业门槛,要求大学生具备知识、道德、团队精神、创新理念等能力,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推行时间短,而且存在地域不平衡现象,很多毕业生遇到了瓶颈。另一方面,很多单位都借鉴国外用人体系,引入了用人考试机制,而且这些体制越来越完善,这就在人才的选拔上增强了科学性、公正性,但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另外,我国高校现代教育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学专业设置、课改、素质培养、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指导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和有用性。目前全国高校基本上都对在校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就业指导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比较明显,这就导致毕业生为了就业而参加指导,或者说为了更好的就业而带有一定的机会主义目的地学习就业技巧,这背离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初衷。如何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的融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提高其综合素质值得我们研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对象、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上还是有较多的共同点的,且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才,所以非常有必要将二者的教育实施过程有机融合起来。
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素质层面所呈现出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在大学生中发酵,很多大学生逐渐以金钱、地域、社会地位等作为择业的衡量标准,也因此陷入了“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怪圈。这种奇怪现象的背后反应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等诸多观念的不成熟,而这也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融入就业指导中,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就业形势认知、职业认知等认知水平、思想水平、理论水平,使学生正确定位,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作出理性的职业选择。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思想导向作用,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毕业生健康就业。
传统的一体化、一元化的理想色彩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表现为空洞无力的说服教育,没有很好的群体针对性和层次性,也就难以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就业指导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就业指导可以将学生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社会实践和观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以及行为规范等教育,则可以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另外,就业指导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他顺应环境的变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将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共性教育和个性指导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拓展。
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是短暂性的安置工程,只能做到解决“头痛医头”的燃眉之急,而对就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自我发展意识、职业远景规划等都缺少战略性指导。国家和高校应该大力解决就业指导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传统就业指导是简单粗放型的信息搜集、整理、传递,国家就业政策的宣讲,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就业需要。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岗位竞争愈演愈烈。学生就业指导不能再是临时抱佛脚的即时状态,而是一种长久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储备、才能培养、观念更新、职业技能锻炼、职业观的更新等。就业指导从“授人与鱼”转为“授人与渔”,这就需要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贯彻学生的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帮助学生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设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能够有效就业。
就业是学生重要的人生阶段的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决定了就业质量。这个过程历时时间长,跨度大,学生是主角,学校是总设计者。学校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的职业前景规划进行私人定制。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三观”决定着他们的职业和人生等选择。
所以,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学生入校就抓起,全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的进行教育和指导。低年级,让学生了解专业情况。随着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要求,初步了解自身情况。随着学生阅历和思想的成熟,到了二、三年级,可以指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端正态度。临近毕业,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熟悉岗位规范、掌握职业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等。
思想是行为的灯塔,赋予学生人格力量和行动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转化功能和调节功能,不断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及时纠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高校不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形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就业心理教育等,把良好的专业教育和思想素养的提升相结合,增强学生就业的实力。
高校应通过鼓励、支持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就业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行情、专业前景等。其中,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职业基本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岗位基本认知能力等,如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等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职业指导相融合,体现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就要在就业指导课堂中,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观点讨论、案例分析、优秀校友回访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感。
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关系到学生的利益,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宏大工程,关系到国家民生建设,国家的和谐发展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成才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结合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
[1]祖嘉合.略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2]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
[3]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4]丁蓓蕾.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J].河南社会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