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邯郸学院夏青传媒学院
电视民生新闻是国内新闻改革的成果,是地方电视台大胆创新的结果。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率先拉开了民生新闻的帷幕,受到观众的热捧,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纷纷开设民生新闻节目,如湖南卫视的《都市一时间》、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等。民生新闻如同雨后春笋,在一时间遍及全国。而民生新闻具有的区域性属性使之成为地面电视和县市级电视台的重要节目类型。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地方电视台的区域媒体优势不再,区域内的民生新闻通过新媒体渠道迅速传播。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收视陷入了瓶颈。
省级卫视的地面频道和城市电视台作为非上星频道,在民生新闻的传播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本垄断了地方的民生新闻市场。一些老牌的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影响力深远,即使在融媒体环境下依然稳定发展。但在复杂的媒介生态和激烈的竞争之下,民生新闻在直播时段内的收视率下降明显,在营收方面电视行业的马太效应继续发力,优势广告资源全部向卫视和新媒体集聚,区域电视要重塑民生新闻的辉煌可谓困难重重。
在四级办台的政策引领下,国内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基本是“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姿态,版权意识薄弱,一档《南京零距离》火热之后,国内迅速出现了一批“XX零距离”,不仅在名字上完全抄袭,在栏目的板块设定和编排上也如出一辙。在称谓上,有“直播XX”、“XX说新闻”、“XX第一时间”等,雷同的名字数不胜数,已经成为业内的笑谈。除称谓、节目编排雷同之外,播出时间还集中在18:00至19:00之间,并且一个区域内的省级地面频道与城市频道恶性竞争,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市场情况。此外,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时效性差,报道内容重复堆叠,常会出现不同地区的几档民生新闻会先后报道同一件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收视率的民生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和窥视心理,拉低了新闻内容的下限,把吸引观众眼球与新闻价值视为一辙,把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搬上电视影评,婆媳打架、第三者插足、邻里纠纷等内容被披上故事的外衣来长篇阔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这种忽视新闻价值、流于庸俗的新闻栏目只会自取灭亡。
产业化是电视媒体的必经之路,节目创新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就要率先进行制度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已经不适用于产业化的运作方式,要结合公司化管理手段,采取制片人负责制,频道收益与节目组挂钩,有能力的节目制片人可以自主招商,节目收视率高有相应的现金奖励,节目收视率低就要停播、整改。倒逼采编团队提升节目质量,推进生产体制的更迭换代。
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区域性优势,对提供生活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民生新闻颓废的发展态势,要改变发展策略,避免与主流电视媒体硬碰硬,而是从其他方面调整内容结构,寻求新出路。2017年以来,武汉台建立了编委会大策划、部门联合策划、新闻策划小组三级策划机制,实现几大突破:实现“三大任务”: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搭建中央厨房、打造品牌新闻产品。突出“三个优先”:移动优先、直播优先、短视频优先,成立各频道频率短视频工作室。拓展“三个维度”:深耕本土、立足区域、胸怀全国、面向世界,推出了《中国时间》《长江视点》《百姓留言板》等新闻栏目,从空间维度丰富完善新闻链;基于“黄鹤云”打造24小时新闻直播流“HAN-NEWS”,从时间维度畅通新闻链;以小屏带动大屏,打造时政、民生、深度、监督、突发等多形态的新闻节目链。实施了“三大工程”:旗舰频道、王牌主播、品牌栏目。济宁台民生新闻着力解决市民生活问题,从传统的一对多的电视播放,延伸为线上播放线下服务模式。
地方民生新闻重点打造“两微一端”,在微信、微博上“勤练习”,在客户端的建设上“出大力”,APP的开发采用半外包的方式,由科技公司开发和日常技术维护,电视台进行日产的内容上传,将开发成本降至最低。苏州广电的移动平台“看苏州”用户有120多万,苏州市政也在“看苏州”上开设了频道,可以提供多方位的生活咨询服务。武汉广电有“掌上武汉APP”和全媒体发稿平台“见微”(类似于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壹深圳”APP是深圳广电主推的移动新媒体产品,用户数超过90万。扬州广电自办手机客户端“扬帆”APP,集合“融合+直播”的内容生产模式特征。
在媒体融合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历史进程中,观众的收视行为呈现了加速分化的趋势,受众流失正向重度观众蔓延,留给区域广电人的竞争难题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