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超,张冬梅
(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507)
1852年,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图书馆社会责任(Library Social Responsibility,LSR)”的概念[1]。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采取向社区居民颁发资讯通行证的方式,来满足公民查阅资料的需求。肯特和何塞地区的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临近的高校图书馆获取书籍和视听资源,鼓励他们终身学习,更大范围内获取信息。
国外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建立在健全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之上,而国内高校图书馆大部分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从有限开放向完全开放逐步过渡,从而履行向公民提供知识服务的责任,保障公民的知识自由。
1981年,《图书馆员伦理纲要(案)》[2]提出图书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的表现并不高。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收取适当费用”。此条款目的在于减少浪费。在法律层面上,国家为高校图书馆融入社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
北京市人大代表倪晓建2006年提出: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应向社会公众开放。同年7月,北京市教委鼓励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并提供三种开放途径[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一定范围内为校外读者提供服务。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开设了海淀区“三农”服务窗口。复旦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可以为校外读者办理临时阅览证。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以“图书馆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年会,“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成为图书馆界的焦点[4]。
面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人为因素的阻力。馆员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固守老旧思想,认为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提供服务会造成秩序混乱等问题,同时工作量相对提升,文献资源丢失损耗比率上升。图书馆员持有大众的思维观念,看不到未来拓展图书馆生存空间的方式要以服务作为根基。
首先,图书馆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并保持其服务的连续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量想要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同时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在资源的建设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成本将大大提高。但是来自社会和政府的补偿和支持政策滞后,给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造成一定障碍。其次,不同的城市发展水平、馆舍的建设规模以及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各有不同,在操作实施层面存在阻力。再次,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缺乏社会重视,缺少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在图书馆评估体系当中,社会化服务并未纳入规程之内,使图书馆社会化建设发展层面缺乏动力。
从国家政策法规层面来看,教育部于2002年2月21日正式颁发的《新规程》(教高[2002]3号)相关条款[5],但是规定并不明确,要求也缺乏强制性。山东省制定的《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中提到相关内容,但是其他省市地方的图书馆规章制度中并没有提及有关内容。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其下属机构也没有制定出操作性强的章程可供遵循。由此看来,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服务人员自身素质和意识问题、资源资金投入无法平衡的问题、管理困难的问题都源于管理机制和评估监管不够完善。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服务,包括纸质资源的借阅、提供阅览空间、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打字复印等;二是参考咨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查收查引等;三是提供决策分析、统计报告等服务[6]。服务范围的扩展必然涉及人力资源的扩充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人员增储和培养也同样需要学校统筹和投入。人才数量方面,工作范围的拓展以及工作量的提升除了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势必需要补充人力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人才技能方面,信息技术类型的人才缺失将会成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高等院校图书馆提供的的文献资源专业性比较强,所提供的文献资源并不完全适合社会大众用户的需求。另外,高校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水平上参差不齐,发展滞后的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校园以外的用户产生的吸引力不高。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存在老旧现象,空间设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设备数量有限,设施陈旧,只能满足校内读者用户的需求。诸多原因造成高校图书馆无法满足社会读者用户的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需求。
3.1.1 弘扬民族文化
高校图书馆应该履行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圣社会义务。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需要缅怀和继承。高校图书馆是珍藏典籍和储存知识的圣地,更应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3.1.2 守护中华记忆
高校图书馆的首要职责是做好现有文献资源的保存和整理,并传承给后人。图书馆可以挖掘本馆的特色馆藏,通过为教师提供著作陈列空间、建立特藏馆等方式,优化馆藏资源内容,丰富资源类型,履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学术教育责任。
3.1.3 建设学习型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储备,推动民众的终生教育和继续教育。服务形式灵活丰富、充满创新,如:(1)远程教育服务模式大大降低服务成本,实现了“让服务走出图书馆”;(2)实现学习社会,培养读书公民,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实现大众终身学习的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3)在公共场所设立“流动图书馆”,也是履行公共教育职责的创新举措。
3.1.4 维护教育公平
高校图书馆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维护教育公平上。高校图书馆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教育促进者的角色。
高校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实现通过不同的社会群体发挥不同的作用。(1)针对青少年儿童群体,高校图书馆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场地和设施,制定借书优惠政策,并根据馆内情况,提供上门辅导;(2)针对困难家庭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免费空间和资源,帮助他们完成大学教育;(3)针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开办专题培训,为残疾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购买盲文书籍和特殊阅读设备,为盲人提供专门服务;(4)针对离退休人员、失业待业人员、教育志愿者群体、社区群众等群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开设社区教育中心、开放实体空间、开办展览;(5)针对看守所、部队等单位,可以通过开放免费数字资源,提供慕课、课件等,实现继续教育;(6)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文献资源储备和情报分析技术,为其提供决策分析报告。
3.2.1 提升服务,扩大宣传
高校图书馆应该认清形势、摆清位置,以服务为本,做好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勇于承担服务社会、文化育人的责任,建立本馆特色,实现自身价值,并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和空间利用发挥到极致。
3.2.2 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水平
图书馆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通过行动和意识赢得高校领导层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读者的拥护,构建与地方政府及社会沟通的桥梁,为社会化服务打造第二空间。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对馆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馆员需要树立责任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为读者提供学科辅导、兴趣培养、定题服务等深度服务。
3.2.3 健全法规,提高重视
政府及社会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履行社会教育责任给予高度重视,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起到指导作用,让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有相应的法规作为依据,有合理化的操作章程可以遵循。
3.2.4 发挥创新意识,寻求合作支持
高校图书馆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在人力和资金方面遇到的屏障并非无法逾越。从图书馆自身维度来看,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远程服务,既可以降低服务成本,也可以让用户享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从学校维度来看,图书馆可以用成绩来提高校方对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视,从而建立一定的经济补偿机制;从社会维度来说,图书馆可以寻求地方政府、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场地和资金上的帮助;可以为企业做查新和情报类有偿服务,解决经费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