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1.理想信念教育。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冲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遭到相当程度的解构与质疑。在此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动力,习近平曾形象地将其誉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1]。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的理解,推动大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武装自己;同时要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思想路线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帮助大学生加深认识、明辨是非,增强其政治定力与精神力量;此外,还要引导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服务于中国梦,最终构筑出一座坚固而强大的意识形态钢铁长城。
2.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对社会意识的有效整合,是社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社会系统良好运转的有效保证。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在于对其内容的准确传达与基本理解,更在于引导大学生将其具体化、实践化,并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发力,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引领价值观的作用,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2]。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底和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且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重视用传统优秀文化来教育青年学生。
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承载其教育内容的关键载体,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也往往蕴含于某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之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终达到“久入芝兰之室而自芳,蓬中之麻不扶而自直”的教育效果。
4.党史国史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在于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国家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并明确提出党史国史的学习是“各项事业前进的必修课”,因此要努力学好。
加强党史国史教育,首先,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我国发展的现状、方向与未来,从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奋斗史中、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获取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与自信心,并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其次,能够增强学生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以及积极支持,自觉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3]。
5.生态文明观教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名言显示着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显示着党和政府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更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因此,习近平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中融入生态文明观教育,旨在通过培养环保意识,构建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形成社会新风尚。
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首先,要加强中央与地方的交流,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其次,要开创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运用互联网与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全方位、持续宣讲生态文明观念,使全新的生态观念深入人心;最后,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监督与激励机制等,最终使人人成为生态文明的保护者与实践者。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同时,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操作指南,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第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与新形式。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中涵盖了诸如实践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研究、针对性解读、融合式讨论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艺术性与通俗性。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中,相关表述语言短小精悍、内容通俗易懂、讲话风格独特、引经据典、金句迭出,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通俗性,广受青年学生与广大网民的欢迎与好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主流话语体系。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的努力方向。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等,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高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高校党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顾全局、抓重点,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第一,明确受教育的主要群体(大学生)以及如何立德树人,并做好关心人的工作(学生工作);第二,做好教学、管理、学校人文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实施工作以及教师、干部工作;第三,在教学任务外,切实重视学生工作的责任落实,高校党委要联合其他各个职能部门,形成统一、严谨的工作局面,以促进学生工作的良好运转,进而逐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旨在价值观的引导,但这却并非抽象的,而是蕴含于一定的理论体系之中,因此,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推进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有助于学生通过最新理论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其与时俱进,从而增强信服度,破除教条主义,同时,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于形成时间较短,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且缺乏实践教学等,同时,有些学科的教学存在某种程度的西化倾向。在此背景下,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不能仅靠本学科来完成,其他学科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自觉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引导,同心协力完善高校教育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在传承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精华的前提下,与时俱进,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清醒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服务社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业、理想、婚恋等个人问题,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5]。
5.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遵循其工作规律,因事、因时、因势,甚至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各个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例如,通过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关注国家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社会问题,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帮助学生精神的升华;再如,通过设计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心的教学专题,组织学生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并结合当前国家内政外交的热点问题,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现实感与实效性。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终极问题,意义非常重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历史新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要科学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