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耀,梁秦桥
共享单车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借助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商业模式。人们通过手机完成用车流程,利用扫码或输入密码完成解锁环节,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随取随用,随时随地。共享经济是将自己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从中获取了报酬,即将闲置资源调用并极大化利用,不仅方便自己更方便他人,其特征是资源过剩、共享平台、大数据分析、获取收益和回报。共享单车并不属于共享经济,因为这些自行车并不是闲置资源,他们属于B2C商业模式,但是共享单车是基于共享经济的理念发展起来的。即人们需要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产品本身,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
共享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78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协同消费”一词,就是保证自己日常消费的情况下还与他人保持关系的一种日常活动。2000年以后,共享经济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年以前是萌芽阶段;2009年~2012年是起步阶段,主要受到国外共享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在许多行业和领域的共享型企业相继涌现,如滴滴出行、小猪短租等;2013年以后是快速成长阶段,借着互联网的盛行、用户的广泛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共享经济的影响力势不可挡。近几年,共享经济在各个行业领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社会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住宿、交通、教育、物流等多个领域,优秀的共享平台在供应端整合线下资源,在需求端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共享单车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公共自行车最初出现在国外,2007年起,我国开始出现和推广公共自行车,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带有福利性,形式上基本上是有桩自行车,用户需要在固定的地点进行刷卡借车和归还。但是由于流程繁琐、不方便,致使这种带有公益性的行为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从2010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经营单车市场的企业,但这种公共自行车还是以有桩的形式为主。2014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先是以OFO为代表的互联网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提出共享概念,接着又出现摩拜、酷骑、小鸣、优拜等共享单车平台,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无桩,取代了之前的有桩单车,真正给人们的交通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激烈竞争,OFO、摩拜呈现两强格局,后入者生存空间微乎其微。以下数据整理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是在一线城市实行。主要是因为一线城市人口多、使用频率高,各方面较为发达,因此,分布占比最多,高达55.10%,其次是二线城市占26.80%,三线城市占12.30%,最后,其他占5.80%。
据 2017年的统计结果,OFO占有市场51.90%的份额,摩拜单车占比40.70%,其他7.40%,OFO和摩拜单车几乎占领了整个市场,这与它们的营销策略是分不开的。OFO更注重广告的投入,而摩拜单车更倾向于公关,两家企业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OFO比摩拜单车更胜一筹,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OFO的押金便宜,只需支付99元,而摩拜单车需要支付299元,对于许多用户来说,可能就会选择OFO;第二,OFO的车身轻便,骑着舒服。共享单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虽然看似只有“一公里”,但是人们普遍更重视它的骑行体验,尤其对于许多女生而言,身材娇小柔弱,更喜欢省力的交通工具,这也是OFO拔得头筹的关键因素。
共享单车的骑行用户,各个年龄阶段都有,12~20岁之间的用户大多数是学生,他们的骑行时间更集中于早上上学和下午放学;20岁以上的用户大多是大学生、上班族和务工人员;20~40岁的用户成了骑行共享单车的主力军。每天上学、上班的用户是共享单车的粘性用户,还有一些用户通过平台注册,但并不太使用。
10min以内 12.1%,10min~30min占68.2%,30~60min占 11.8%,60min以上占7.9%。由此可见,共享单车平均骑行时间不算短,用户还是比较依赖于共享单车,可能把以前坐公交、打出租的时间都改为了骑行单车,这样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优化了城市环境,更能锻炼身体。
共享单车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迅速,跟时代潮流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有机遇就会有挑战,特别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产业,只有在实践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让新生事物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节能减排,响应国家号召。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人口激增、交通拥堵、雾霾围城这些大城市病愈演愈烈,据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我国共享出行节能减排现状及潜力展望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全国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年均增长率高达9.7%和9%。而作为主要驱动部门的城市道路交通排放占比超过75%。“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型共享交通出行模式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为节能减排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共享单车的出现响应了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设低碳城市、培育新动能、发展绿色经济为共享单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缓解交通压力。目前,城市里面临的最重要的交通痛点就是拥堵,共享单车进入人们生活以后,交通出行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比如在停车位短缺的情况下,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可供大约十辆共享单车停放,如果有更多的人选择以骑行代替开车,那么城市的道路拥堵问题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对节省和更有效利用城市空间也是多有益处。
3.助推实体经济。共享单车是新型产业,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比如自建工厂的产能有限,就会寻求传统自行车厂进行代工,比如,上海凤凰和飞鸽为OFO提供生产线,富士达为摩拜单车提供生产线等,这对传统自行车厂商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产业升级机遇。在就业方面,共享单车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由“共享”变“独享”。共享单车,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将单车投放到社会上,大家以“共享”方式使用,但是自运营以来,有些用户对单车上私锁、骑回家,甚至在农村乡镇都能看到共享单车的身影,就是有些人将单车装进汽车后备箱带回老家。这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反映了市民素质有待提升。
2.儿童用车存在隐患。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未成年人上路骑行的几率大增,甚至不少12周岁以下的儿童也违规骑行,其中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按照我国法律规定,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但是这些儿童大多是用父母的账号登陆,甚至有些通过毁坏二维码和撬锁来达到骑车的目的。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规则意识、应对能力都偏弱,他们根本意识不到共享单车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也许几个小伙伴相互打闹就把安全问题抛到脑后了。因此,儿童使用共享单车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3.车辆损毁触目惊心。近一两年,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如旋风般席卷街头,数量惊人,但车辆损毁情况触目惊心,等待修复的共享单车一眼望不到头,不少市民都遭遇过扫码10次才能挑出一辆完好车辆的情况。有的单车二维码和序列号被涂抹,有的车座被损坏,车身贴满了小广告,使得公共财产很难得到维护。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相应的人工、技术手段解决。摩拜、OFO虽然加大对线下管理的投入,增加维修人员,然而这份薪水并不高的工作招兵买马的速度有点跟不上。
4.企业的过度投放和用户的随意停放。为了抢占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各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开始了声势猛烈的“投放潮”。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五颜六色的单车,公交站、地铁口等地方的单车更是“泛滥”,严重影响了行人的出行,尤其是在等公交车的时候,行人被单车挤到了马路上,这样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正是由于这些运营商的大量投放,使得市场上的单车供过于求,用户更是肆意地随意停放,城市里本来空地资源有限,这样使得交通管制更加困难,而且严重影响了市容形象。
共享经济不仅需要共享消费观念,更需要道德、法治上的共享观念。必须提高市民们的公共道德意识,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制度管理,只有将政府、企业、用户紧密联系起来,三者共同进步,共享单车才能真正成为“带给城市的礼物”,实现“自行车王国”的人性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