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党华,陈文耀
《2017年中国传媒产业报告》指出,“传统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业态进入深度融合,传统广播电视或将最终转变为以内容和用户为中心,多媒体传播的综合信息娱乐传播业态”。新传媒业态环境提出了职业院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的新要求。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性不强,对行业新增岗位群的更新也相对滞后,导致了毕业生与行业出现知识技能匹配脱节的局面。
《关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的第二部分指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这为职业院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将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目的在于不同于单纯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系构建,而是通过重新分析该专业主要岗位群,强调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为教学主线,着重让学生在工作场景中学习锻炼职业技能,以期构建匹配该专业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编制符合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及实践操作水平。
通过访问省区市电视台、传媒公司、新媒体等企业了解传媒业发展动向,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员的岗位技能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了解职业岗位群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掌握该专业相关岗位能力的最新需求信息。
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教育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注重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学院可以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及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专业委员会,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对应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制定培养目标,以此为基础再将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各项能力进行细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计划。在原有的专业课程计划基础上,重新构建除传统媒体岗位之外的,适应新媒体视音频制作相关岗位相适配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必须考虑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均有不同的层级层次,同时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亦有对应的层级层次。专业与岗位是一对多的关系,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的层级层次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便可依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以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将专业课程内容实现模块化、专业实践内容项目化,将岗位工作中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细分为学习单元,由若干学习单元构成一个学习模块。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主要细分为专业平台、拍摄采写、编辑制作、节目策划、栏目包装五大教学模块。
课程标准是对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章节内容目标作出规定并提出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不能与教学大纲混淆,针对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等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同时还规定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应参考岗位群技能要求,根据行业对应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改革,将行业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对接,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侧重点的课程标准,通过对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不断规范,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职业标准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概括了胜任各种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也是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有效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且具备综合职业技能的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后期制作为例,先安排的是图形图像制作课程,然后是音视频剪辑课程,最后是影视后期合成及栏目包装课程,先学习的课程是后阶段学习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根本,职业院校要逐步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尤其是实训教材,学院可与企业商讨,共同制定实训教材,紧跟行业的发展步伐,实现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课程建设思路,设计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分解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校内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保障,是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基本保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拥有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部分占课程总量的60%以上,必须有顺应行业发展的实训基地和实践设备,才能深入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实训基地包括功能齐全的采编播一体化演播室、先进的摄录设备及辅助器材、高配置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等。通过实训基地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进行专业教学,让学生在校内便可提升职业能力。
针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特色,和当地各类传媒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并将工学结合编入课程计划。职业院校要多渠道拓展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加强学生实习期管理体系的建设,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低年级学生以见习为主,高年级学生在毕业前集中实习,最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设计尽量与实习内容相关联,最后由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到其实习的企业直接就业,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课程考核作为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将考核变为继续学习的动力。重要的考量标准是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可由校企教学工作者共同评价专业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效果。课程考核不再仅限于期末的课程终结性考试,考核范畴将涵盖教学的全过程,将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参照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进行,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接性考核,使课程考核过程化、阶段化、经常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应主要体现在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才能指导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指导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联合职业资格鉴定部门,在校期间对学生的技能知识进行鉴定,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有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剪辑师、摄像师等,力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实现“双证”对接。
职业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岗位职业标准构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通过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传媒行业岗位新要求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