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斌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加快了舆情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减少了留给高校舆情处置的时间,增加了高校舆情处置的难度,给高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当前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不足与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高校舆情预警与处置机制,对于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和便捷为舆情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为舆情传播提供了快速高校的载体,使得师生关心的信息和话题能够以秒计算的速度呈几何级数进行传播,特别敏感的舆情通常爆炸式发生。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国内外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在高校交汇,由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专业背景等存在差异,看问题的立场和观点也不尽相同。尤其敏感性较强、争议性较大的舆情事件,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往往是分裂的,客观上给学校进行舆情回应与引导造成分寸和尺度上的压力。
高校网络舆情的起因、指向和主体越来越多地指向学校本身,或因学校处理某事不当引发舆论争议,或因学校某项政策引发学生不满,或因学校食品卫生、校园安全、师德师风等出现问题招致批评。在指向学校的舆情事件中,大学生群体的维权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他们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表达态度的时候,带有清晰而明确的维护自己诸如知情情、参与权等权益的意识。
随着网络发展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已经大众化,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在舆情事件的处理中,部分一线思政工作老师未能掌握有效的处置方法,在处置失败后反而被学生抓住把柄,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进行带有报复性质的扭曲曝光,引发次生舆情。
在舆情事件中,学校处于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举一动都被成千上万的人关注着,学校对事件的回应、处置、态度等都是舆论关注的重要内容。有的高校在舆情发生时未在第一时间发声,失去了舆论风向的主导权,被各种谣言和负面言论占据了网络平台。有的高校虽有发声,但是未能有效回应舆情关注点,引来新的质疑和批评,也未能引导舆论走向。
随着多元思潮涌入校园,校园网络舆情近年来出现一些涉及政治价值观的内容,具有极大的敏感性。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有些舆情属于不宜公开回应和讨论的。在个别高校网络舆情案例中,舆情内容是政治敏感内容,虽然引起学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但是学校为避免引起更大的社会争议选择了不公开回应,使得学校因此而遭受的形象损失无法弥补。
建立由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一线工作人员组成的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开展日常舆情搜集与研判工作,并对出现的舆情进行分析,准确定性,并评估该舆情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舆情处置目标。
搞清负面舆情借助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社交网络的迅速兴起而呈现出新特点,在控制和引导舆情方面存在不少的压力和挑战。为防止负面舆情发生并在舆情发生时做好舆情处置工作,有必要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舆情意识培训。尤其在处理事关师生利益的矛盾较为突破的问题方面,更加要注意处事的分寸与方式,提高负面舆情隐患意识,避免出现可能被炒作的漏洞,从源头上预防负面舆情的发生。
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业务知识全面、文字功底扎实、熟悉网络环境的舆情监控研判队伍,组建网络评论员,积极开展网上发帖、跟帖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及时开展正面引导。
[1]戴维民,刘轶.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4,1.
[2]聂文文.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7,10.
[3]陈燕.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引导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
[4]雍志强,殷遐,蔡有柱.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复杂化情况下的引导策略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