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会
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和有力补充,是报纸差错防堵的“最后一道防线”。校对室不是“养闲殿”,校对员亦非“走形式”,正因为其所从事的是一种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更需要其在幕后为保障报纸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公信力而奉献。与所有编辑、记者相同,校对员也有一套完整的业务标准、猎错改错方法、执行程序和纪律要求,笔者自2009年担任校对员以来,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并在实际工作中收获了诸多体会。
本义而言,校对是指比对原稿子或印刷稿,检查其中是否有因为排版、设计等原因所造成的漏字、错行、错图等情况。但是随着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以及传统报纸所承载社会意义的日渐深厚,如此的校对形式及内容已无法满足报纸相关工作的要求,这就要求校对人员重构自身的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校对员需要有判断报纸稿件内容正负、观点正误的能力。换言之,其要深入了解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社会导向。
其次,校对员需要有基于稿件预判其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的能力。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当前的我国社会舆论呈现出快速、复杂、灵活的特点,这就导致了一则新闻既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成为舆论焦点,亦有可能瞬息变化,出现舆论逆转,而这无疑为报纸自身引导舆论增加了难度。所以校对员需要在报纸正式发行前判断稿件所能产生的影响,对于一些内容敏感、不适宜见报或者措辞方面有争议的内容要及时向作者及总编沟通,共同决定发布的形式或是否发布。
最后,校对员需要有把握全局、统筹版面的能力。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单独校对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组合起来看,其所安置的版面将引发读者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对时,需要以全局性的眼光统筹版面、把握整体内容,避免导向性错误的生成。
强大的校对能力需要校对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换言之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在校对工作中不断增强精品意识。
首先,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业务水平。一方面要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知识,提高校对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校对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与错误,尤其是要不断从同事和行业前辈处汲取经验。
其次,不断巩固汉语基础,提高汉字规范使用能力。对于校对员而言,深厚的汉语基础是保障校对工作的前提,一来熟练掌握各种异体字、俗语、成语甚至网络用语更有助于校对员在处理文字信息时能够更加熟练地遣词造句;二来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能够让文章锦上添花,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当校对员重构角色定位后,其更需要认真审视自身的职业需求,增强职业敏感性,要以记者的素养、编辑的思维和宏观的新闻视野与格局,对报纸的字里行间进行精细审查,要做到“见样亢奋,落笔冷静”。
一查,客观信息的正确性。即报纸文章当中出现的各类名称、地名、人名(包括职衔)要仔细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避免因为信息滞后或俗语的大面积使用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误导;同时,对于文章当中所出现的各类数据要仔细核对、验算,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核验,以免贻笑大方,或是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误导。
二查,知识盲点的清晰性。笔者所谓的知识盲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个人不认识的字词,二是固有知识体系的“空白处”。对于前者要做到“有问必查”,尤其是因为全新汉字使用规范出台,部分成语、字词的用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沿用其原本的释义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许多作者在使用诸如五笔、智能等输入法时,默认词条容易连带出字形或字音相似的错别字,这就需要校对员勤查字典,校验准确;对于后者,校对员要做到积极翻阅书籍和互联网资料,面对知识的空白区,要及时增补内容,尽可能多地去接触和掌握历史、地理、科学、典故及生活方面的信息,并做好积累和记录。
三查,敏感信息来源准确性。以机关或地方报媒为例,其中所出现的政要名单、职务及排序,图片的重心等,都要细致查看,对于不清楚或难做决定的内容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不明信息一定要审核来源、仔细校对,在评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时,更要注重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总而言之,身为报纸校对员,我们要以认真负责和严谨细致的态度,以对语言文字及思想政治的敏感性,来捍卫报纸的完整性,不但要修改每篇文章的字词、语句,保证其逻辑和细节的正确性,更要保障其内容导向的积极性。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赋予了报纸校对员更为复杂和全面的工作要求,需要其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校对工作成为集客观性和创造性的劳动。
[1]陈海斌.论新媒体下如何提高报纸的校对质量[J].传播与版权,2014(09):50-51.
[2]祁兴翠.报纸校对工作中如何增强编辑意识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