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
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和知识驱动的经济时代,我们迎来了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创业黄金时代,创新创业正为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提供持久动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创新”即获得或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等对人类和社会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 “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抓住特定环境下的机遇,开拓创造新的事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创新”与“创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 两者也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创新的主体只要具有创新能力就能够完成创新,但是创业的主体不但要具有创业的能力,还需要具有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有时候还需要坚毅的性格和人格魅力。
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两方面的素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激发,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核心能力和素质,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从而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被称为除了毕业证、 职业技能证书以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
所谓系统化,是指通过某种形式或者方式,将各项分开制定的制度、流程进行整合,将分散的点连成线,将不同的独立制度打造成有系统的排列,形成统一的整体。系统化的核心是整体性,即将各个本来独立的要素,分析各自之间的联系和契合点,将这些要素捏合成一个整体。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系统化,是指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机制时要注意各自功能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机制之间的衔接性、互补性,最终实现不同制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系统性,同时该系统可以与外部社会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整体。
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机制能够让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承担国家和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与担当。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可以增加经济活力,提高社会发展速度,增加就业。 毫不夸张地说,保证创新创教育质量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不管是进入别的企业,还是选择自己创业,都能利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市场嗅觉、坚韧毅力等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在整体上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系统化机制的构建,能够让创新创业教育更上新台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后,可以为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话语权,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稳步迈进[2]。
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同时也培养学生发现市场机会的眼光,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等,这些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机制能够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二者相互融合和促进。因此,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高职院校整体培养质量起到一个正向的提升作用。
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系统化的教学,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是在埋头钻研专业知识上下功夫,对于“当老板”没有强烈的意愿。 很多学生觉得在专业上能有所创新就可以了,至于创业,更多的只是了解一下,处于观望、退避的状态,高职院校毕业后自主创业的人非常少,在大学期间就参与各种创业活动的学生也比较少。学生对于创先创业教育只是处于了解、兴趣的阶段,并没有认识到是在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截至目前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培养体系。特别是理论支撑上,目前我们只是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不知道为什么必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不知道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方面,我们现在只是看到高职院校一些零星的举动,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创办学校和社会联合的创客空间等,但是这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独立行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机制,起到的效果并不显著[3]。
当前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向融合,更多的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单独增设一门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教室里一起上课,创新创业教育沦为边缘学科。 学生意识不到创新创业与自身专业的结合,发挥不出专业优势,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在教材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系统性的教材,或者直接翻译国外的创新创业教材使用,或者临时拼凑一些案例当作教材,从而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相对于其他传统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机制尚未建立,这导致无法获得具有价值的反馈结果,对于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无法评估,更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4]。
面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重构高职院校整体课程体系来进行解决。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中,不再独立于专业课程进行独立设置,而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同时,在学生的实践课程中设立系列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5]。
除了在课程上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整体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进行融合,打造第二课堂体系。我们可以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整合形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包含五方面内容:科研创新,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发明、创新型实验等活动;创业训练,主要是组织开展创业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科技竞赛,主要是组织参加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和其他专业(技能)比赛;人文素质,主要是组织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主要是组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必备技能,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将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学分形式纳入学生管理中,作为学生毕业学分[6]。
一是强化实践教育,建立校内创客空间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二是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三是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组织实施机构;四是制定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生学分管理办法;五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加强财力和人力的投入。
当前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纸质测试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和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必须进行改革。新的评价机制,应该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真实的、风险可控的创新创业实践来完成评估,或者以让学生写调研报告、实践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评价,同时创新创业评价应该与专业课程的评价相融合,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和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