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平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安徽池州247000)
我国于1888年成立了第一所护士院校,1921年创办了高等护理教育,80年代中期后护理教育开始蓬勃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教育及发展水平仍有发展空间,专业实训及其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中的重要部分,是护生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护理实训室管理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不当、管理效率低、管理细节疏忽等[1-2],对护生的正常实训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吴丽妹等[3]研究指出,加强实训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在新的医疗时代背景下,实施科学有效护理实训室管理和深度变革,是当前护理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要求和患者的需求。
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室中的设备结构一般由教师拟定,在拟定时教师一般会按照自身经验,通过主观经验设置实训架构,然后根据课本内容选择需要的设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事先没有接触过设备,所以对这些设备还不够熟悉,下课后在安置实验设备时,由于护理实训实践时间较短,不能科学合理使用和处置,容易对设备造成破坏,导致下次课程不能继续使用。
在职业院校管理过程中发现,人员管理效率低下问题频发,并且情节较多严重。较多学院只是将护理专业实训室管理工作当成一般教辅性工作岗位,或由临时人员充任,并未重视人员的配备,这也为护理实训室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带来困难。必须要强调的是,护理实训是护理专业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是保证护生实际操作熟练度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让学生锻炼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因此,管理人员需要与时俱进拥有较高的素质,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才能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成长。
制度是成文的管理要求,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和院校特色的。科学明晰规范的制度有利于责任具体化,有利于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能够激发教和学双方的潜力,能够激发护生的参与积极性。目前,诸多职业院校的护理实训室管理制度仍沿袭传统制度,与时代脱节,总体来看缺乏规范性,杂乱无章。实训室中仪器闲置、设备丢失、物品损坏及污损等情况非常普遍[5],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损耗了大量的设备经费,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安全隐患。
细节管理是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满足患者需要的有力支持。通过不断完善细节,可提高护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在护理实训室管理过程中,教学往往是抓重点、要点,而忽略了很多基础的细节。常见的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主要包括:(1)物品、仪器设备等是否齐全、完好;(2)在护理前、中、后过程中,被护理者的舒适度和感受;(3)隔离观念淡薄;(4)无菌条件;(5)对查对制度的落实;(6)护理过程的终末处理。
职业院校要从强化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护理专业实训情况作出系统分析,然后制定一套适合的管理制度。将在现存的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完善。制度体系形成之后,要使每一个护理环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工作,并作出奖惩措施。在课程开始之前应当将设备摆放到相应位置,学生到达课堂便可以先熟悉实验物品,减少课堂时间浪费。课程结束后管理人员应当将设备重新摆放到仓库,并检查仪器是否有损坏。只有将管理制度完善才能够保障课堂实训效果良好,保障实验物品的完整性。在基础护理实训室中,采用五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包括实训室主任、教师、实训技术人员、护生、勤工俭学助学生五级。该模式能够有效加强实训室的管理,提高护生和老师的责任意识,并能有效提高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我管理能力[5]。
实训室可采用网络预约的管理模式[8],护生提前2-3天进行课程预约,并规定取消时间至少在课前4-6小时。可促进护生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不仅学生可以通过设定软件进入管理系统中,校方管理部门也能过对实训室进行规范管理,以保障课堂效率。可以将护理实训室软件管理系统划分为两个部分:门禁考勤系统、监控呼叫系统。通过这两个部门对整个实训室进行管理工作,将资源合理利用,提升管理职能,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信息化管理在满足训练需求的基础上,能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实训室相关物品、设备的使用频率。
细节决定成败。护理工作本身多项精细的项目组成,护生需要从多方面、全方位掌握护理操作要领。而基础护理又是重中之重,故职业院校在护理实训室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以保证学生精益求精,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可以成为优秀的护理人员。
在护理实训前,可安排护生参加多次细节专题的讲座或视频课程,须要保证护生的出勤率和听课效率。对关键的、易忽略的细节点展开积极讨论和总结。实训过程中,先由专业技术指导老师示范操作,然后由老师监督护生进行操作。下一次实训课前,抽选五名护生重复上节实训课程的相关操作。并让被选护生自评,其他护生点评。
护理实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实践上,实训室中大量的仪器、设备、物品的合理管理安置问题同样需要重视。与教学课程脱节的用品和设备,应及时清点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实训室可采用模拟病房模式和非模拟两种,根据实训要求再将护生分批到不同的实训场地,交替实践,以最大化利用已有资源。
实训室资源管理应细致,制定细化到个人的管理监护措施。将护生按照班级、课程安排具体划分成不同的组,每组护生名单张贴于明显处。实训前,护生需要检查、清点所需用设备、物品是否完好无损,签署使用登记;实训结束后由技术指导老师检查设备、物品无误后,学生再签署使用记录本。每学期由实验员进行设备的总体检查,及时维修和补充,以保证下学期实训的正常进行。
近年来,职业教育号召实训中心转型,并倡导相关院校与合作企业深入合作,以企业所在地作为高校的实训场所,以更真实的还原操作环境。实行“五位一体”实训,即对护生进行集实习实训、技能考核、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对提高护生的操作水平、综合能力及应变适应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护理实训室管理不足问题在我国相关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不当、管理效率低、管理细节疏忽等,在不同程度上对护生的实训和技能提升产生了一些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我们教育管理者应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要通过建立并贯彻落实完善的管理制度,扩大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和细节管理模式,同时合理利用和管理实训室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深度开展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以实现最优管理,提高我国总体护理实训管理水平,提高育人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