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研究

2018-03-29 06:11许瑞瑞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素质能力

许瑞瑞,刘 阳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风尚,开始从致力于高层次的科技研发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应用型大学异军突起.应用型高校作为区别于研究性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第三类院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能够很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的诸多高校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理论跟实践相结合,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

1.1 应试教育模式痕迹未减退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考试为主导,过分强调卷面分数,忽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往往容易造成高分低能.一味的追求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泛而不精,广而不深,甚至扭曲学习动机,造成畸形价值观.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不是完全撇除卷面考试,而是将考试作为一种分辨的手段,并能积极的扩大其手段的广泛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从而得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学习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学习的能力,在日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全面发展.

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点不同:从指导思想上,应试教育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升学率,而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从教育目的上,单纯的应试教育能够适应更高层次的学校,素质教育则更加关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对象上,应试教育重点用于培养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看重“通才”教育,多用于普及教育;课程结构上也有较大区别,应试教育只重视所谓的”主科”,考什么教什么,课业负担大,而素质教育则新增了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将两者都作为正式课程教授,平等对待,相对于传统课业,形式多样灵活,更具有启发性.

1.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模式尚未完全蜕变,课堂往往还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未完全激发.教师作为课改的先驱者,不仅要将课堂的形式进行改革,也需从自身出发,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关注自身综合能力.社会在选择学生时,也应多方面考查学生能力,不单纯从学历等方面,设置隐形门槛,将求职者划分成三六九等.同时,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其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呵护倍加,拥有多项爱好,敢于自我表现,智商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不愿吃苦,抗挫能力较弱,个人主义较重,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等缺陷,这些往往在日后工作中又尤为重要.

1.3 综合素质体系不完善

所谓综合素质[1],是指具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在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多种思维方式、多种综合能力,这样的人才可以统称为综合素质人才.传统的教育虽然划分了“德”“智”“体”“美”“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前三项,并且划分的不够细致.

笔者面向某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本次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收回943份,回收率达到94.3%.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其性别比例为:男生占72.5%,女生占21.8%;学生籍贯分布:来自安徽省占比95.44%,省外占比4.56%;其中来自城市占比18.75%,来自乡镇占比23.6%,来自农村占比57.65%.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中对待不同的素质,更倾向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较为看重心理素质,对于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相对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2 综合素质能力体系存在的缺陷

2.1 综合素质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今的教育虽考虑到素质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环节中运用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没有构建良好的系统将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可实施性不大,针对性不强,并不能满足对不同对象、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还是惯性的依据学校排名,工作经历,获奖情况来衡量学生,从而在班级、团支部及学生会中的学生干部、成果成绩突出的学生较易得到认同与肯定,但是大多数学生的个性表现,道德思想在评价过程中被忽视,这不利于现代社会对于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迫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有意的倾向于工作经历,学生活动,助长了读书功利化的心理.同时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未考虑到年级的设置.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应根据其每个时间段阶段不同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综合素质课程,使学生不仅能在学习生活中可以平稳过渡,也能及时将综合素质模块课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缺乏合适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

目前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相对生硬传统,不能根据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对大学生素质的更替提出新的要求,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团队协作、身心素质、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养等能力的评价.再者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量化数据.很多高校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过于细化、过于复杂,评价人员在打分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项内容逐一核对,工作量过大,容易造成结果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评价指标的项目严格控制,合理地进行合并分类,删除重复、过于细致化的项目,以便使整个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更加系统化,减少因人工统计出错而造成错误的因素.

2.3 缺少综合素质体系实际运用环节

单纯的综合素质模块课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老师主导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主导,增加更多生动实际的案例或现场模拟等活动,删除一些已脱离现实实际的课程内容.例如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相关内容时,不是仅仅告诉学生团队协作有多好,进入社会应该多加强团队协作,这只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倦感,对教授的内容产生抵触感,完全可以实际让学生去共同完成某个任务,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团队协作确实能在一定意义上比个人战斗取得更多成果,后期学生走上社会,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不仅在教学课堂上需要更多新的模式,更应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环节,让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对综合素质能力的理解,身体力行.

3 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提出的多项问题,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 改变教育思维模式

部分高校在认知上对综合素质能力体系有一定偏差,甚至将综合素质能力体系合并入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理论中混合灌输给学生.从根本上并未真正理解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所具体的真正含义.同时,应从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认可综合素质能力,并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学生就业环境中,占有一定的考查比例.甚至我们可以将网络教学[2]引入到日常课程安排中,合理规划教师资源,节约人力成本.

3.2 阶段性课程体系的安排

我院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中开设了多方面的课程,其中包含职业行为能力、交流合作、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并且根据学生大学期间各阶段的特点,分不同章节,侧重点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大一学生刚进校,对大学的生活是憧憬的,也是迷茫的,所以大一的课程安排更侧重于站在整体的角度概述大学的导向,树立学生从大一初期开始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大一的摸索,学生急需进行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让其能够在繁杂学生活动中安排主次,并给予一些沟通方面的技巧,让学生能更从容面对大三的挑战.到了大三大四,学生面临实习就业的压力,综合素质能力课程则将重心倾向于就业指导及职场礼仪上,保证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都有所学习,有所应用.

3.3 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更需要我们在大学期间有意识的加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的思维开发是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不是代表要求所有的学生毕业都去创业或者研发创新专利产品,而是培养学生更多创新思维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不仅只限于创业中用到,生活学习中其他地方都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我院不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更通过举办多项创新大赛,专利比赛等让学生创新能力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3.4 增加实训实习环节

我院在学生培养初期提前进行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查分析,从企业的实际位置,将当地企业的需求和高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相结合,共同制定加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于大三下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签订实习协议,通过实习反馈大学期间专业技能及能力的缺漏,补学补差,开展深入企业与高校教师、专业知识与实习实训的结合,实习反馈教学,教学贴近实际需求,最后实现实习转就业一站式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在这种模式,高校理论教学比重逐渐减弱,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加强了实训、实习的比重,逐步引导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树立企业化的思想.传统大学只承担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教授,往往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应用能力较差.这种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可以实现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实现大学、企业和学生的双赢.也使高校教学有一个更明确的对象视图,更能捕捉到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线讯息,由传统的制定教学计划转变为根据社会职位需求调整教学进程.对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既完善了人才供应,又通过大学这个平台,减少公司的人力资源投入成本.对于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内容更实用,也更容易找到工作.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学习专业技能,真正深入接触企业实际工作.同时对于教师的自身能力提高也起到很好的作用,颠覆了传统一本书,一辈子的局面.

〔1〕张媛媛.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5):141.

〔2〕傅鸿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问题探讨.管理与教育,1998(3):44-45.

猜你喜欢
应用型素质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