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燕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在学生发展方面强调了创新,要以发展创新的视角来管理服务好学生,这其中辅导员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管理服务者。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1]。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高职院校那更是经历多伦的改革,现在正加快迈入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梯队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基于发展性的学生管理理念来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存在的诸多问题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及相关理论提出了几条提升的策略。
所谓发展性学生管理理念,即遵循着“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2]办学宗旨,在学校一切工作中把学生作为关注焦点,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基于这一宗旨提出的发展性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指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采取个性差异的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传统灌输式教育管理的育人观向个性方案特异的目标导向式服务育人观的转变,为学生个性学习、全面发展和潜能开发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工作理念的根本性转变[2]。因此辅导员作为主要的参与者、执行者和管理者更需要在深刻理解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实践,从理念到实践还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
从目前实际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情况:首先辅导员职责不明确。辅导员忙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以及奔波于各部门之间,投入精力多,难有时间继续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无法对学生个性的思想、学习动态和个性核心点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3]。其次辅导员的教育理念落后及知识储备和素养结构不合理。大部分辅导员的教育目标定位比较低,完全忽略了辅导员工作的产生由来、发展历程和独特性,没有区分出辅导员与一般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教师在育人功能上的差别[4],由于忙于应付事务性事情,所以导致没有时间提升自己,这现象无论在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普遍存在。最后,辅导员的培训学习体系和未来发展道路不明确。由于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口号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缺少完整的相关制度来进行保障,更没有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来支撑。由于辅导员既具有教师身份又有行政人员身份,但是实际情况大量高领辅导员普遍存在。担任4年的占46.10%,对其工作满意的48.6%,辅导员身份的模糊、管理的模糊和发展道路的模糊导致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4]。以上几个情况是存在较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还有如辅导员男女比例问题、配备比例等相关事项。
辅导员能力提升要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始,因此,首先要解决辅导员身份和职责问题。由于辅导员是“消防员”“保姆”等诸多的代名词,证明其职责不明确,工作纷繁复杂,日常事务性事物较多,需要解决的各类事情也较多。为此要尝试着分担或者专门设立事务性的学生管理服务岗位,这几年有的高校设立了学生事物大厅,大大分担了事务性的一些常规性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回归最核心的本职工作中,使其首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回归本位。未来发展不明确也是困扰很多辅导员的一个“后顾之忧”。正因为不明朗的未来发展道理已经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和向上的动力。这一方面有的学校开始明确并实施“三个三分之一[5]”方案,但是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解决了辅导员职责和未来道路是首要必须确定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构建完整的辅导员知识结构和培训体系。按照国家的相关指导计划和规定,辅导员应该建立如: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培训制度[3],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阶段逐步提升战略。是辅导员结合自己的核心兴趣点及发展前途,实施专业化和专家化,努力构建一个各有专长的优劣势互补的高效辅导员团队。辅导员要从忙碌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业化学习培训,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构自己,是自己成为一名某一方面的专家化的辅导员。最后,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考核机制是保证辅导员能力提升,督促队伍健康发展的基石和促进机制。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并对辅导员队伍进行资源的倾斜和提高领导的高度重视程度,每年应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用于辅导员专项提升计划和培训工作安排,定期的组织开展工作。好的制度能够使坏人变好,相反,则是好人变坏。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满意度,工作的实际,创新能力及专家化程度进行落实考核机制。不能“所有方向”一个模具进行考核,同时,合理设计分数权重。美好的考核机制是保持辅导员长久动力的重要来源。也是辅导员满意度提升的最重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