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鑫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注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积极搭建一套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架构,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研究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资队伍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必须具有较强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并没有具备这个硬件条件,很多师资队伍实力相对比较薄弱,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匮乏,导致整体的教学水平比较低下,这样也很难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一些高校的教师并没有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技能方面,而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实现职位升迁或者相关职称评定方面,很多时候的进修都是为了自身的前途发展,忽略了身为教师最根本的职责[1]。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很多高校教师没有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相关培训中,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意识,导致了自身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没有很好的认知,很多时候都是在循规蹈矩地传授陈旧的专业知识,这种教学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标准。
很多高校的教育经费都是来自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财政支出,但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支出有限,大力地推动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很难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的。而社会的一些投资也比较匮乏,这也是高校教育经费比较欠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经费的欠缺影响相关教学设备、工作改革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顺利进行。
如何有效的评价人才质量是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成果的检验,通过这种质量的评价可以帮助高校及时地找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2]。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质量评价体制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培养理念方面都存在较多的分歧,很多时候学校都只是让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自身的创新、应用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另外,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其他综合方面的素质评价比较匮乏,导致整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自信的办学理念和社会评价标准,高校人才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存在一定的危机。很多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会缺乏一定的归属感。很多大学生从繁忙的高中生活迈入自由的大学时光后没有很好的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以及生活方式突然失去了目标。有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时选择独自承受,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包围圈或者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脱离了集体自己享受孤独,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没有归属感。
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合理科学地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高质量人才作为培养直接目标,摒弃传统一味灌输理论知识的落伍教学模式[3]。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高校学生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在面对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培养应该满足学生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从某种层面来说,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可以让学生在踏入社会时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完善学生的各项能力和自身特色。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响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注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高校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系,可以跟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很多高校在培养特色人才时都充分地结合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让人才的培养能够充分的服务于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需求。基于此,很多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时,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4]。比如,在一些旅游服务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高校应该积极调整完善关于服务专业的课程,诸如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服务性比较强的一些专业,这样才能将人才培养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管、办、评分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这对我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以及政府相关职能的转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对上述政策引起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要厘清社会、政府以及学校三者之间的权责关系,让三者之间能够真正地实现良性互动。因此,为了能够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高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充分发挥三者的作用,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应该给予教育事业更多的重视,认识到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责任,加强自身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监督和评价力度[5]。对于社会上一些相关的结构应该积极的构建一些教育的服务机构,并且要积极地去鼓励专业的学会或者行业协会等组织参与到高校内部办学的相关评价工作中。这些社会组织和机构一定要通过国家相关教育评价资质认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社会组织对高校教育评价的真实质量。
(1)作为政府方面,应该积极的推动管、办、评政策的有效实施,将其政策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在高校相关教育方面能够加大真实的放权力度,构建合理的教育行政审批体制,尽量减少对于高校的一些行政干预,通过合理的运用财政、法律以及政策等一些措施来加强对于高校办学的实时监督工作。(2)政府方面还应该积极的推出一些透明的管理策略,目的是向社会公开自己的管理职能、流程以及相关权限,这样有利于增强管理的透明度。(3)政府方面还要健全法律制度,真正地做到依法治教,通过采取一些行政强制以及处罚等手段来对高校进行相关的管理,这样也可以避免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违法行为。(4)对于教育服务的相关机制方面,政府也应该积极参与推动其完善工作,让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划更加合理、科学[6];同时还应该加大相关的财政支出,或者采取一定的政策吸引社会的资金来支持高校的教育事业。
高校自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必须积极的提高办学质量,同时还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校本章程。因为校本章程是高校办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依据,这涵盖了高校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管理要求以及发展规划等。另外,高校还要积极的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及时地改进校本章程中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部分,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情景教学、校企合作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融入新的校本章程中,这样有利于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步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高校有效提高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因此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三者进行良性的互动,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才能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