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振
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下的城市治理——以上海为例
王 振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调研室,上海 20190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治理观,正确地回答了治理“为什么人”的问题,代表着城市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上海在推进城市治理进程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中心,不断夯实人民至上的治理根基,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上海城市特色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治理;人民至上;上海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治理观的进一步深化,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呼应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海在城市治理实践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着力夯实人民至上的治理根基,着力补足创新不足的治理短板,着力释放体制机制的制度活力,开创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治理新局面。
马克思也关注社会治理,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治理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以往任何阶级社会里,治理成为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活动。治理的控制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政府成为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他们运用强制性手段以及国家机器迫使人们遵守他们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规则。劳动人民则是被统治对象,始终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他们只能在政府设定的既有框架内活动,治理成为少数统治阶级“精英”的政治游戏。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推进治理,一方面,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的解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处于异化状态,“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推进治理,最终应该是人的解放,使每个人都能过上“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的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人的解放还得靠无产阶级自己来完成。因为过去社会的一切治理活动以及一切运动都不能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无产阶级克服了自私狭隘的阶级性,克服了那种取得统治地位后就转而谋求私利的局限性。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意味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终才能解放自己。这就决定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有打破旧治理秩序,建立新治理格局的决心和勇气,治理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治理的主体必须是无产阶级,社会的善治必须靠无产阶级来推动。在新的治理格局下,治理的主动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治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治理是全民共同参与。
不难发现,马克思关注的治理话题始终绕不开以下议题:一是创新治理体制机制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什么。二是创新治理体制机制的最大受益群体是不是人民。三是治理依不依靠人民群众来完成。也正是由于马克思的理论始终是从现实问题出发,所以才有了对马克思“如果仅从哲学家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他有着严重的缺点——过于关注实际和现实问题。马克思的眼界局限于我们这个星球,在这个星球范围内,又局限于人类”[3]的误解。事实上,马克思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是现实中的人,归结到一点也就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善治的社会,在社会善治的环境里,最终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把人和人的发展置于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呼应了当前城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治理观成为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根本之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失时机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积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治理领域的运用和实践,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人民群众在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中作用发挥的支持与肯定,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人民主体地位;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治理观的深化和创新,也为治理的推进设计了基本原则和方向。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契合和深化了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治理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上海城市治理进程中的深刻体现和具体运用。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治理观的核心要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创新性理论成果,代表着城市治理的基本方向。上海在探索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成果人民共享,用实践回答了城市治理“为什么人”的问题,走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治理之路。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4]上海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的思想,[5]创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2014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一号课题应运而生,以一号课题为抓手,探索治理难题破解新路径,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将这项工作列为市委重点推进和督查工作,每年召开工作推进会,通过顶层设计,持续抓推进抓落实。2017年更是发布上海第一个社会治理五年专项规划《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为人民营造一个有温度的城市。
十九大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而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心中有人民,做事为人民,才能真正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区是城市的动脉,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在基层的延伸,是城市治理成效显著与否的晴雨表。城市治理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社区治理。社区治理好,群众满意高,城市才能治理好。上海牢牢抓住这一条,站在城市发展的全局高度推动社区治理,从整体着手,在小处布局,释放基层自治的制度活力。当前,上海在大力推动城市治理的进程中,以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幸福、安全、舒适、有温度的城市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特别突出基层的基础作用。社会治理重心转移到城乡和社区,完善社区共治自治机制,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区、街镇、村居三级区域化党建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党委运行机制,做实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指导协调和资源整合作用。推动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社区群众等各类力量共同参与,加强相互间的协同联动。理顺条块关系,实现条块对接,形成工作合力,为人民至上的城市治理土壤夯实根基。作为社区治理的创新性服务平台,上海宝山“社区通”2017年开通以来,始终坚持以基层治理需求为导向,设立社区公告、党建园地、办事指南、议事厅、左邻右舍、警民直通车、家庭医生、物业之窗、业委连线、公共法律服务、邻里交流、社区服务等板块,同时,针对农村特点专门开设“村务公开”“乡愁乡音”板块。人民群众的需求、问题第一时间在这里提出,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处置,真正让全区的工作资源、工作系统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群众,已然成为宝山信息速递的窗口、思想教育的阵地、为民服务的平台。从社区等细微处着手,解决基层群众的诉求,破解基层社区中的难题,化解基层社区中的矛盾,推动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以基层社区和谐、宜居、绿色、安全的治理局面带动并辐射城市其他方面的治理,以小带大,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善治局面。这也是当前推进社会治理“四化”的应有理念和格局。
几年来,通过找准基层社区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激发基层活力;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中的短板痼疾,持续做好补短板工作;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基层服务效率与城市管理效能;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在全社会树立规则意识,提高城市文明水平。[6]上海在城市治理精细化进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创新城市治理带来的益处。
以往的治理方式和理念,都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以有利于管理为目的,所谓的治理也就是政府对人民的统治和管理,是单向度的,治理更多的是在行政领域内单独完成,缺乏人民监督,缺乏人民参与,缺乏有效互动,治理成为管理,成为政府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派发行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和能动性自然也就不会得到重视和运用。
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就需要根本克服以上治理弊端,跳出政府单独控制的局面,更多融入社会和市民元素,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进去,从政府单方面支配到社会多元互动转变,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各个社会组织,甚至是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城市治理的一份子,尤其是当今处于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越来越多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治理和决策当中。“大数据时代本身就是共享、共创、共赢的时代。单纯依靠政府管理和保护数据的做法,会使政府在面对大规模且复杂的数据时应接不暇、不堪重负。”[7]基于此,新时代城市治理更需主动拥抱互联网,把大数据运用到治理的实践当中,发挥市民在治理中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当然,市民有效参与治理之中,在治理议题上发挥正向作用,治理决策的正确制定,大数据在治理中的科学运用等等,这些最终还是需要相关人才来实现。所以,《规划》提出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人才保障。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规划》重点列出了三类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是社会组织人才,实施以“百名社会组织带头人”激励计划、“千名社会组织专门人才”成长项目、“万名社会组织人才”能力培训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重点人才”培育工程。其次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再次是社区活动团队骨干队伍建设,加大对突出贡献团队骨干的激励、表彰和支持保障。[8]同时,强调在多个层次培育“共治”与“自治”,以解决社区公共性不足问题。比如,进一步激活居民区的自治活力,实现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社区共治发展;开始探索自下而上公共议题的清单、公共问题生成的机制。此外,调整分权结构,进一步提升居委会的治理能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最后,进一步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专业力量融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开始在区级层次探索公共服务外包市场的建设,不断完善三会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机制,提高居民的自制能力。
“完善互联网治理格局,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是上海十三五期间社会治理的一大任务,也是上海宝山“社区通”平台努力的方向。“社区通”通过民主的方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区治理当中,把他们吸收到治理的相关决策中,使他们的权利得到行使,自由得到践行,创造力得到显现,使他们合理可行的个人意志最终融入到决策和实践当中。目前,基层社区治理的公约规范基本做到由居村民、居委会、业委会等主体自己协商确立,公共空间依靠居民维护,社区环境的改善由居民共担共享,真正做到共同参与、共治共享,既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提升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推动了决策的部署和实施。
在摸索中前进,在总结中完善,在学习中发展。虽然上海城市治理实践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有些落后措施亟需改进,有些不成熟地方亟需完善,有些短板亟需补齐,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以人民作用为中心”治理理念在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切实贯彻和执行,无疑,这一过程中人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最大体现。
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最终落脚点。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是在现实实践基础上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既是生产力辩证运动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人民群众主体需要基础上的基本标准。[9]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持续。”[10]“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11]城市治理亦是如此。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始终以高标准高要求推进改革,朝着人民满意的治理目标和方向努力。李强书记指出,上海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一股子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锐气。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发布,2015年几经琢磨的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成果——《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6个配套文件公布。其中总结的基层六大具体问题包括:深化本市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那么,如何统筹政府、社会、人民三方主体,有效融合、发挥各方在城市治理中的智慧,提高各方共同推动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治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加美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上海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为抓手,设立了一号对外、内部流转的“一号通”政务服务新模式,构建了“服务市民、服务政府”工作机制(简称“双服务”机制),收到了“服务市民的重要平台、检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的实际成效。自2013年正式开通以来,“12345热线”不断改进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并对其他政务热线资源进行吸纳、整合、归类,市民只需拨打一个号码就可快速链接政府各类服务,实现了“一站式”受理,大大方便了市民咨询、投诉、建议、反映和获取信息。目前,“12345热线”不仅成为上海“1+1+1”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一门式”行政服务中心+“一网式”政府网上办事大厅+“一号式”12345热线),而且成为上海“1+1+1+X”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中,上海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不断得到提升。
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同样,治理成效的评价尺度也掌握在人民手中,以人民群众的价值性尺度为主观标准,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沃土,蕴含着人心向背,关系着治理的基本走向。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上海特色的城市治理才可以得到更高水平的彰显,上海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步伐才可以迈得更加自信和从容,坚定地朝着有温度的城市建设迈进。
通过对上海城市治理的实践分析,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不仅需要治理主体思想上的转变和治理方式上的灵活创新,还需要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从统治、管理到治理,不只是字义上的变化,反映在法律层面,则是立法思想和法治理念的变迁。这是因为从社会学上看,统治、管理是一种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即运用强制性手段以及国家机器迫使人们遵守维护者制定的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系列法律和规则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而治理是非强制性的,且不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实现。从政治学上看,治理与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其一,权力主体来源不同。管理的权力主体来源于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治理的权力主体则是多样性的,既可以来源于公共机构或公权力,也可以来源于公民社会组织或其它自治组织,甚至个人。可以说,这是治理与管理的本质性区别;其二,权威的性质不同。管理是强制性的,治理更多的是协商性的;其三,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管理的权力运行是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治理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的是平行的,“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12]其四,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管理作用所及的范围大都与政府权力职责范围一致,治理既涵盖管理所及范围,也包括公共领域,个人治理也涉及到私人领域。
鉴于此,城市治理实现精细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法的科学规范,权威公正,整个城市实现法治化。所以,法律的制定要有别于传统法制理念,要在新型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做出相应完善,包括调整、补充、删除、新增、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尤其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法规的出台,应该充分诠释新型治理的精神,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以有别于统治、管理思想下的法律条款。二是法规的制定,应该充分征询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并对各方意见进行考察和评估,吸收和采纳合理意见,并对不合适的方案进行释疑和答复,这一过程本身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的过程。三是法规的完善,应该充分吸收现有治理案例,注重对其中的共性之处进行归纳总结,对典型案例所蕴含的治理思想进行提炼升华,最后用法的形式加以肯定和推广。四是法规的落实,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法规保驾护航。五是法律顾问进社区。法规出台后需及时进行普法宣传,法律顾问一方面可以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居民调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为邻里关系和谐、平安社区建设发挥作用。通过对上海城市治理的实践考察,可以发现,“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除了一颗为民服务的心,还既要有专业知识,也要有法律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和吸收更多人才加入到城市治理行列。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上海城市治理实践表明,科学规范的城市治理要更加注重社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建设,更加注重社会组织的孵化及其作用的发挥,更加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各方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渐形成科学的社会治理网络。上海市徐汇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将联动联勤、“12345”市民服务热线、应急处置等职能统一纳入,坚持上下对接和全区联动,在工作机制、信息网络上互联互通,实现“发现—立案—派遣—处理—反馈—核查—评价”的双向功能链,完善区网格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搭起了现代化的、科学有效的、符合徐汇特色的“1+13+X”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宝山区“社区通”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对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和数据分析,并根据统计数据自动生成相应对策,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他们决策提供参考,使社区治理变被动为主动,变总结为预判,变应对为引导。“社区通”开通以来解决了群众关心关切的各类问题3.5万余个,[13]众多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相继成立、入驻,为进一步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支撑,成为社情民意显示器、问题解决推进器、基层组织力放大器,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宝山社区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
城市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城市变得更加有序,还在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望能够得到真正满足,这才是城市治理的根本目标和最终归宿。人性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性化治理首先要把保障人民的权利作为准则。一方面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发展权。在马克思的语境里,人的发展与人的权利是高度一致的,人的发展需要借助人的权利的落实得以实现,人的权利的维护和保障促进人的发展。当前在城市治理中,既要保障好市民各方面的基本权利,也要使市民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通过观念转变和机制保障赋予市民更多权利,使他们的权利与治理需要相对接。这同时也要求市民自己必须努力提升和发展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在治理中更好地履行义务和发挥作用。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就需要积极创新服务平台,健全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的形成机制,有序引导居民全程参与自治事务,为社会主体参与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切实提升社会自治水平;为街道减负,深化落实街道经费支出制度,把街道干部从繁重的“分外事”中解放出来,推动街道工作重心切实转到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上来;在思维方式的人性化、执行框架的标准化、服务机制的细节化上下功夫,为人性化治理搭台唱戏。
另一方面要充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14]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公平和正义仍然受到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城市治理的各项体制机制,营造整个社会实质上的公平公正,使人民沐浴在充满平等正义的社会环境里。考虑到上海城市移民较多,外来人口既是一个城市里的主要弱势群体,也是城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克服“迟钝却过敏”的管理体制,树立更加开放包容的理念,在推进治理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生活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为他们的生存发展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城市环境,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切实减轻城市治理的困难。只有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城市人民有爱心,有热心,有更高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城市具有向心力,城市建设的才会更加温暖。
从市委“一号课题”到村居治理实践,上海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治理理念,通过不断的“穿针引线”,把人民至上的思想“绣”到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里,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一桩桩、一件件的治理创新举措上,逐渐走出一条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路子。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上海在推进城市治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短板问题。如,顽疾难题的反弹表明上海城市治理中依然存在着“痛点”: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依法解决城市治理中的难题依然不够的“痛点”;提高超大型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仍需强化的“痛点”;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的共商共治水平仍然不高,社会参与依然不够的“痛点”;人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诉求无法得到及时回应及其引发的社会分化、矛盾堆积、认同危机的“痛点”,等等。下一步即是补足短板,解决存在的“痛点”、难点,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下不断探索治理创新的新举措。
总体而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创新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代表着城市治理的水平和方向。上海在城市治理实践中积极融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开创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治理新局面。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7.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2.
[3] 罗素. 西方哲学史: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6: 343.
[4]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4.
[5] 习近平. 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 新华每日电讯, 2014- 03- 06(01).
[6] 沈竹士. 管理超大城市像绣花般精细[N]. 文汇报, 2017-05-05(01).
[7] 于少青. 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的价值归宿[J]. 社会人文, 2016(3): 75-76.
[8] 何海兵. 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新路[N]. 文汇报, 2017-04-07(08).
[9] 张富文. 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向度[J]. 科学社会主义, 2017(2): 28-29.
[10] 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552-553.
[11] 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91.
[12]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7.
[13] 周楠. 社会治理上“社区通”三千难题迎刃解[N]. 解放日报, 2018-04-16(01).
[14] 葛翠茹.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构建和谐社会[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1): 195.
Urban Governance under the Thought of “People Centered”: Taking Shanghai for an Example
WANG Zhen
(Party School of Baoshan District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anghai 201901, China)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it fits into the Marxist view of governance, and the correctly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for which group of people” and represent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direction of urban. In the process of advancing urban governance, Shanghai has deeply implemented the “people-centered” governance concept, taken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the people’s role, and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as the center, constantly consolidating the people’ s supremacy of governance, who has gradually stepped out of a new path of governance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Shanghai’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people-centered; urban governance; people first; Shanghai characteristics
2018-07-25
王振(1989-),男,河南正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治理研究
C 93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8.05.015
2096-059X(2018)05–0088–06
(责任编校:彭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