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3-29 03:11王洪新曹昌勇吴军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机械类应用型创新能力

王洪新,曹昌勇,吴军荣

(皖西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传播知识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能力、素质的培养通常被以记忆和模仿的学习方式忽略,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己独立的个性.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给机械类专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些年,尽管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加强了学生应用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将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融入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当中,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将机械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发展急需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具备一定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机械类专业当前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

创新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继承与发扬.需要立足现实、批判继承、尝试探索、标新立异.对于创新的界定,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但总体可以归结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和精神,通过创新性劳动能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创新涉及一个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涉及各种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2 机械类专业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机械类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体现工程项目特点以及可操作性特征.所以,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对于机械类专业而言,一是通过问卷、走访调查毕业生及企业,了解培养什么样的机械类人才符合企业要求,从而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二是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把企业的特色资源转换为育人资源,与企业协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学生具备“一技之长”,同时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还须结合企业需求,多开设实用性强、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开发的通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学生可跨专业选修学习,进而突出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上,增加工程类动手能力强的项目,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于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地方特色比较明显,所以将该专业划分为机械设计,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三条主线进行培养,因此,构建了以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教育为主的创新类课程.

2.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可采用“引入典型案例、启发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方法,并把学生的学习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营造与工作环境相似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要,在实习基地完成授课任务,聘任企业兼职教师,教师到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等.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作品以企业原型产品为依托,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当然,也要重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不能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所有学生都是一个衡量标准,应制定适应个体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各种考试、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可采用开、半开、闭卷等,命题、自主命题进行分组讨论,写小论文,现场答辩,实验抽考,社会集中或分散实习等,主要如何有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应加强对课余学习的考核,构建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满足共性与个性发展,总体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2.3 建立应用型创新教学团队

机械类的许多专业课教师都是出了校门就在高校教书,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所以缺乏实践经验,因此,缺乏创新教育的基本素养,更难做到启发式教学.所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素质的、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自身具备优良的创新思维和素养专业师资队伍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高校可通过双能行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教师自身专业特长,让教师到企业锻炼,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也可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博采众长,为己所用,既拓宽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能力,为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储备师资队伍.本校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每周创新创业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备课学习,互相讨论,在实际教学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4 改善实践教学设施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否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设施作保障,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依据企业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企实训基地,对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管理,基地的设备与企业通用,让学生有真实入职的感觉,同时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时,对其的考核和要求与企业员工一样,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身临其境,可以很好地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了解企业文化和内涵,对自己今后的就业目标做好提前谋划,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借助学校的影响力进行宣传,实现校企双赢.学校和企业也可以按照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不同建设“一般性、紧密型、示范性”三个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

2.5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

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给学生配导师,让导师引导学生参与其课题研究和产品研发,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及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从其项目经费中进行适当补贴,不但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弥补实训基地承接产品、教师承担项目缺少人力的不足,也可以确保实习实训、教师项目研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方式,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2.6 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为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及专业建设需要,联合行业或企业主管部门,积极举办各级各类技术讲座和讨论,如皖西学院一年一度与优秀毕业生校友所在单位开展的“优秀毕业生校友论坛”,每年参与的企业专家很多,通过论坛,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了解前沿动态,熟悉行业的创新趋势,给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互相交流的学习平台,可以激发师生斗志,营造很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参与全国或全省的机械相关技能大赛,如国家级机械创新设计比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省级机械工程协会举办的“无碳小车”比赛,以及省级机械工程成图大赛等,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但学生自己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高了创新意识.每年都举办的由企业冠名赞助的科技作品比赛,不但为优秀作品提供奖学金,如果作品获奖,企业可通过立项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研发,或保送到更高级别的赛事进行参赛.以这些比赛为依托,学院成立了电子工程协会,工程设计协会,汽车爱好车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2.7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科技活动的开展一直是提高创新能力有效措施,学校要联合科技公司多进行科技宣传,举办科技进校园活动,现代大学生都对新奇的高科技产品充满兴趣好好奇,因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参加科技实践,并对感兴趣的问题主动研究和实践,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8 考核制度改革

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让学生从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思维发散式题目及有利于创新思维开发的试题数量,让学生真正通过学习和测试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也可以通过多样的测试方式如纂写科技论文,进行产品实体设计,问卷调查等,既做到考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思维能力,这种多样的考试模式既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高等院校更是责任重大.今天,创新型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与时俱进,使高等教育跟上时代步伐,这样才能完成时代所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 丁海娟,郭晓云,等.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4):224-226.

〔2〕 陈亚玲,王力.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及学生满意度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5(6):64-69.

〔3〕 胡东唐,川林.导师制在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教学研究,2015(6):72-77.

〔4〕 黄民,李启光.建设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突出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16-19.

〔5〕 彭三河,眭满仓,周传喜.面向工程应用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2015(11):78-80.

猜你喜欢
机械类应用型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