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高校舆情管理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强,使得很多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人士都可以借助某一平台参与到同一事件的讨论中来,而且当前的网络实名制尚未得到有效的落实,使得很多公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时不负责任,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目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形势复杂的网络舆情,高校必须要引起重视,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教育作用,通过先进的舆情管理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保证校园环境的稳定。
社交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产品,受到年轻人的广泛接受,而高校学生又是社交媒体受众的主要范围。高校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发出声音,进而影响到了高校的网络舆情。因此,校方要根据社交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来进行舆情管理。
由于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网络社交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促进了各类社交媒体的诞生。网民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从而形成网络舆情。因为网络舆情的参与门槛、难度很低,所以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即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互动中。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媒体平台为了吸引流量,会将一些信息进行歪曲、放大、删减,而高校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有时会无法识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及价值,然后将虚假的信息进行传递,容易造成高校舆情失控,甚至对现实生活造成不可控的影响[1]。
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受众,高校学生这一主体关系着高校网络舆情的状态。大学生的思维活跃,且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再加上高校的集体居住,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舆情的活跃。但是,大学生的人生经验有限,对事件的看法存在片面性,会以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容易受到别有居心者的利用,影响到高校舆情的严肃性[2]。
社交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再加上受众多,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变化速度更加突出。对于高校舆情而言,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QQ群、贴吧社区、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网留言板等渠道获取并传递信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此外,由于信息在传播中可能会受到歪曲、夸张的表达,进而造成信息的真实性大大降低,容易产生垃圾信息以及网络谣言,而校方要通过舆情管理来对网络信息进行回应。
大部分高校将舆情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对校外不良信息的甄别和拦截上,从而帮助高校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但是对校园内部学生群体的舆情控制存在力度不足的现象,再加上现阶段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多,使得学校控制舆情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且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高校在应对校内突发舆情事件时,往往会采取封闭消息、打压舆论、或者忽视舆情反映,很容易造成舆情事件失去控制,或者令高校在学生间失去公信力,甚至会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行。具体来说,通过对舆情信息进行封闭,虽然可以减轻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影响力,但是也会造成很多谣言的产生,引起学生的恐慌;打压舆论,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反抗心理,甚至会致使部分学生采用偏激手段;忽视舆情反应,高校在舆情事件中采取不作为的方式,以消极的态度去回应学生的诉求,以搪塞回避的措施去管理舆情,在事件结束后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会造成高校公信力的丧失[3]。
社交媒体的普及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在此背景下进行舆情管理时,首先要正视社交媒体对舆情的影响力,切忌以排除、轻视的态度去应对;其次,要认识到社交媒体在舆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科学地利用社交媒体来拉近学生与校方的关系,让校方可以深入了解到基层学生群体的想法;最后,高校在舆情管理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建立可靠的公信力,并且在突发性舆情事件中,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群体相信官方的声音。
由于社交媒体在传播信息速度快、渠道多,甚至会对原本的信息进行歪曲和放大,所以高校舆情管理时一定要做到防范于未然,通过加大对舆情的控制力度,及时发现舆情征兆,并且加以处理,防止舆情事件的爆发。很多高校拥有校园电台、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学生社区论坛等社交媒体,这些渠道应当在舆情管理中发挥主动作用,成为学生对话的途径,并且在舆情事件的产生、处理、结束后都要发布官方信息,对错误的舆情作出澄清[4]。
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是高校舆情管理的侧重点之一。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是非观不成熟,再加上年轻人容易冲动,所以很容易在舆情事件中受到别有居心者的利用。因此,高校在舆情管理时要加强学生对舆情的认识教育,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讲座等形式,向学生讲解舆情的性质,让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要以冷静的态度、正确的是非观去处理,可以有效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做到流言止于智者,从而缓解高校舆情管理的压力。
高校社交网络舆情事件结束后,一方面高校应注重舆情的后续处理和跟踪,使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避免舆情的再度出现,给高校带来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舆情结束后要注意安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尤其是参与的工作人员和较为关注的学生群体。高校的管理者应做到舆情的官方信息发布和总结,辅导员或基层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话题讨论或沟通,做到及时的疏导,这样既可以维护学校的形象和威信,又可以避免学生的恐慌和猜测。
综上所述,由于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高校作为一个人员集中的场所,如果无法做好舆情管理,很可能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从而酿成严重的后果。高校在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舆情管理时,要摒弃陈腐的说教、命令式的交流方式,运用亲民、平等的文字对话来拉近学生与校方的距离,从而深入了解到学生间的舆情现状,以便学校及时进行舆情的控制和梳理;其次,在舆情管理时,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充分听取的学生想法,建立良好的信息导向,通过舆情管理来帮助学生营造安全可靠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海波.社交媒体时代高校的舆情管理 [J].青年记者,2016,(11):122-123.
[2]刘凌云.美国高校社交媒体指南分析及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7,(6):257-258.
[3]单兰兰.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研究——基于实证的调查[D].东南大学,2013.
[4]蔡攀攀.社交媒体时代热点舆情的传播机制与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