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好故事》栏目以“中国梦·赶考行”为主题,通过基层党员群众的生动讲述,诠释了他们“追梦、筑梦、圆梦”的精神追求,作为一档周播节目,《河北好故事》虽开播时间不长,但其背后的线下活动——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365百姓故事汇”已有了四年的深厚积累。四年来,万余名基层党员群众在全省各地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河北好故事》所报道的人物中,有见义勇为,解救患者家属的90后男护士;有寂寞夜行,十年没休过一天的清洁工;有坚守岗位,为救护患儿痛失儿子的护士长;有独守空山,与429座坟冢相伴的护林员;有浴火重生,以残疾之躯挽救他人性命的电焊工;有身患绝症,把苦日子过成一首诗的普通农民;有薪火相承,百年来扶危济困的武德之家……无论是大公无私的博爱者,还是百折不挠的勇敢者,都蕴含着一种深邃的精神力量,这力量让平凡的人成就伟大,让孤单的人赢得喝彩。
他们都是故事的亲历者或见证者,这些故事仿佛带着泥土露珠,生动鲜活,真挚质朴,在无数感人至深的细节中,蕴含着正确的价值引导,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人文关怀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不仅仅是对小人物的同情”,归结起来更要关注人的精神的生成和再生,《河北好故事》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邯郸妇幼保健院的护士长李军勤,因为当地手足口疫情爆发,被迫离开已经身患绝症的儿子,投入救治一线。最终,大量患儿得救,而儿子却病情恶化,失去生命。她无尽悲伤,甚至产生辞职不干的想法。但最终她擦干眼泪,回到岗位,“走不出爱的半径,却要无限放大爱的功能”。节目着力挖掘她在无情的命运面前,性格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善良美好,以及走出绝境的精神升华,让人们潸然泪下,油然而生敬意。
秦皇岛精神卫生中心的男护士龙浩然,在下班后协助警方处理一起精神病患的持刀暴力事件,他奋不顾身扑将上去,被连捅四刀,失血3000毫升,险些失去生命。节目不光展现了他电光火石之际的英雄义举,更挖掘出他们家三代行医的家风传承,梳理出一个年轻人心灵成长的轨迹,令人感叹,更让人信服。
价值观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河北好故事》的价值就在于要通过人物的讲述来映射时代的风貌和价值取向。每一个故事都在体现人们的选择:面对艰苦的工作时该如何选择?遇到重病打击时该如何选择?看到别人遭遇危险时又该如何选择?
按照黑格尔美学的说法,“把人放在一种异质环境里可以检验人的本质”。《河北好故事》正是集中而精炼地展现出普通人如何面对非常考验,进而充分地表现出“人心灵深处的美好和人本质里的伟大”,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道德教育。
节目秉持“真人讲真事”的原则,以纪实的力量打下了故事的根基。为了还原故事主人公的真实生活,《河北好故事》团队无一例外,都会走进他们的生活场景中,以最贴近的方式挖掘故事的土壤,梳理故事的根脉,触摸主人公最真实的心声。点点滴滴的细节都在节目的微纪录片中一一呈现,没有旁人解说,只有主人公的独白,这些独白常常不是采访得到的,而是拉家常的收获。“真”一点、再“真”一点的不懈追求,使得纪实感成为节目最首要的气质。
而在节目录制环节,在舞台之上,主人公会不会紧张僵硬,言不由衷?讲述的故事会不会略显“失真”?这是《河北好故事》团队最初的担忧,但随着节目的不断推进,他们发现真情实感能够战胜面对镜头时的局促不安。节目伊始,舞台上“独角戏”式的灯光设计也营造了一种倾诉心声的情境,随着讲述的徐徐展开,讲述者会越来越感觉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而不是讲给台下的观众听。
在以脚踏实地的点滴纪录萃取了“纪实”的养分之后,审美思维的融入更像是春风拂来吹开的花朵,提升了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也进一步地升华了主题。
承德云雾山林场的护林员吴志勇,十几年来独守空山,与妻女聚少离多,对家人常怀愧疚。当其故事讲述完毕,歌曲《父亲写的散文诗》在舞台响起,歌里写着一个父亲的无奈与伤感,与故事交相呼应。待歌声高潮时,女儿突然出现,父女深情相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邢台南和县农民白茹云,身患淋巴癌,可她酷爱诗词,苦读不辍。她讲到自己的病,“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她讲到自己的顿悟,“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她讲到幸福,“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节目现场,伴随着讲述,古诗词的韵味配合音乐、视效得以艺术化呈现。诗词与人生的相互映射,恰如其分,引人深思,道出了人生的况味,闪耀着哲思的光芒。
多种艺术手段与故事讲述的交融整合,实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拓展了故事的内涵,提升了节目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