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广播电视台,辽宁 丹东 118000)
近年来,电视演播室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投入资金,进行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的升级改造。通常来说,改造后的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基本在300平方米以上,涵盖大屏站播区、小屏互动区、联屏点评区、嘉宾访谈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在该演播室内,主播景别变成了全景;播报仪态从坐着变成了站着;播报形态从原先“闸门式”播报变成了引导式、参与式;新闻主播从原先的解说人,变成了节目核心。这意味着新闻主播除了要具备坐播状态下的语言艺术和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拥有电视播音副语言的把控能力,充分利用表情、肢体动作等电视播音副语言,参与新闻节目的创作,适应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的播报要求。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福州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例,着重分析了电视播音主持人的播报形态在演播室条件下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08年美国大选时CNN的直播,其核心理念是:运用多种电视技术手段为电视栏目提供内容支持,其目的是改变栏目的播出形态,打破传统的“闸门式”播报方式,采取站播、走播等形式,增加播报的空间感及互动性,通过多种电视栏目包装技术的应用,打造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媒资群”,引导观众全面、多角度走进电视栏目内容,凸显电视内容的引入式报道方式。在国内,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沈阳电视台等电视台均采用这种演播室播报形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多在300平方米以上,涵盖大屏站播区、小屏互动区、联屏点评区、嘉宾访谈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机位设置上也在常规演播室固定机位的基础上,增设了摇臂机位、斯坦奇康机位和机器人机位等。总而言之,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形象靓丽、机位丰富、功能性显著提升。
1.边走边播的演播室调度功能
在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里,新闻主播脱离了固定机位和定位灯光的限制,可以在演播室导演的调度下,在各个功能区内边走边播。如福州电视台民生类直播节目《新闻110》,开场后新闻主播在摇臂的调度下,走播入场,在小屏提要区播报“今日看点”。看点播报结束后,继续在摇臂和灯光的配合下走向大屏站播区,开始播报当天的新闻内容。在演播室导演的调度下,主播同灯光、音响、摇臂、固定机位等演播室工位配合默契,节奏感极强。
2.及时丰富的全媒体播报功能
随着全媒体大屏技术在新闻演播室里的应用,新闻节目的在线包装形式更加丰富。突发事件来临时,主播既能站在大屏前解读刚刚由现场记者回传过来的视频资料和图片,也能通过4G信号同前方记者实施现场连线,甚至还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实时直播由市民广泛参与的事件讨论。如南京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直播南京》,在广西水污染事件中,利用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的大屏展示污染现场的全景背景图片,由主播结合大屏图片解释污水区域、流向,让观众一目了然。节目现场还连线新华社现场采访污染事故的记者,了解最新处理情况,观众则通过微博发表自己对此事的观点意见。这一系列的互动报道,很快就形成了关注热点,这在传统新闻演播室里是无法做到的。
3.全区域联动的组合报道功能
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内通常涵盖大屏站播区、小屏互动区、联屏点评区、嘉宾访谈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在重大事件的直播特别报道中,可以实现全区域联动的组合报道。即一次直播特别报道当中,调动两位以上的新闻主播,分别负责不同功能区的新闻播报,让整个报道逻辑更加清晰、层次更加丰富、视觉冲击感更强。如北京电视台《永远的丰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特别直播报道》中,就调动了四位主持人,实现了主播区、互动区、嘉宾访谈区的全区域联动。
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的功能提升,除了让节目播出形式更加丰富之外,也给新闻主播的播报形态带来了巨大改变,要求新闻主播要能适应全景站播、区域走播、互动直播等新形态下的业务要求,成为新闻节目的核心。
随着演播室功能的提升,对新闻主播的播报形态和主持技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改变如下:
(1) 播报方式从原先单一的坐播形态,转变为站播、走播、坐播结合的复合型播报形态。
(2) 从特写景别的单一景别播报形态,转变为远景、全景、近景、特写组合切换的多景别播报形态。
(3) 由“闸门式”单向播报形态,转变为结合图文信息、新媒体资讯等在内的全媒体互动交流播报形态。
(4) 由对新闻现场简单语言描述的播报形态,转变为结合3D虚拟技术的情景再现讲解形态。
播报形态的转变,也给新闻主播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新闻主播为核心的“媒资群”里,主播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电视播音主持主语言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驾驭能力。否则的话,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非但不能为节目添彩,甚至会让节目效果大打折扣。
在全景式全媒体演播室内,新闻播报形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让电视播音主持人的作用大大凸显。一个好的播音形态,有利于让全媒体互动交流更精彩,有利于让大区域联动节目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