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海
邳州市新河镇陈集小学 江苏徐州 221000
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走向了急功近利,失去了人性化和科学性;教师垄断课堂,灌输沦为主要手段,对课文进行的条分缕析,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与美感均被教师束之高阁。如何改变现状,增强语文教学效益?笔者认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读”字当先,以诵读为突破口来推动阅读教学改革,使之回归理性,回归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诵读,一方面要做到声音洪亮、高低抑扬、快慢有致,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字里行间,赋予缄默的文字以动听的声音,以从中体会韵律美及节奏感,品味作品的韵味和情趣。诵读,体现出的是技巧,传达出的是感情。它不需要跟朗诵那样需要肢体语言来配合,但用了也不多余。“诵读”,也包括语文教材中所说的“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在教学媒体不断更新的今天,它依然拥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诵读,是一个读书的过程,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可以从诵读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盘活阅读课堂,培养学生语感、美感,达成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目标。诵读,所以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策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二是因为感性思维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占主导地位。诵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感知与感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诵读活动中伴随着形象思维,学生需要去融入情境、展开想象与联想;诵读,也伴随着直觉思维,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诵读,还伴随着逻辑思维,需要去分析语句,作出判断与推理,进行概括与归纳。从诵读所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来看,诵读有感知、有理解、有探究、有表达、有审美;从诵读所凭借的手段来看,有听、说、读、写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影响。一言以蔽之,诵读是一种传统而又现代的语文学习方法,阅读课堂上将诵读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在“人文”里感悟,在“工具”上养成,“工具”与“人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阅读教学走出误区,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首先,教师要通过读悟结合,促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阅读教学”,顾名思义,要阅、要读。当然,“阅”是指通过眼睛看来接收信息并伴随着相应的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就是“视而不见”。“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根据是否发出声音可以分为无声的默读和有声的朗读。诵读,当属于有声的朗读这个范畴,它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生成性。吟诵诗歌早在周朝就成了学校里的必修课,但那时人们追求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今天我们倡导的诵读活动,则要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教法,做到读思结合,即在诵读这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读后思”,将感知、感悟、理解、欣赏、表达融合到一起,从而将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思考,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其次,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范读来给学生施以有效的指导。如关于停顿、语音、语调、语速等技巧要结合诵读的句子,进行恰如其分的指点,以期让学生想象出文本中描写的场景,悟出句子中的情理,传达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让读者与听者皆受到感染和审美教育。
鉴于诵读与感悟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教育专家呼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构建“以读促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这一模式的提出是对教师进行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的批判与否定,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它彰显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学生真正地去读了,完全融入了文本的字里行间,那么,就会获取感知与感悟,就会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摹的事物或塑造的人物产生情感,就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就会产生共鸣,产生一种向往、仰慕之情。而这些读书心得,完全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而是自主阅读、探究所得,是“以读促讲”的必然成果,这是一种重过程的读书训练,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对母语的深厚感情。
“以读促讲”教学模式中的“读”指的是有声的诵读,这个有声的诵读要把握好三个宗旨:(一)通过诵读为作者代言;(二)通过诵读追求个性化的理解;(三)通过诵读与听者进行对话。所谓“代言”,就是要走进文本,跟作者进行心灵上的碰撞与沟通,去领会、领略作者的思想、胸襟、心灵、性情、品格等,以至产生共鸣。比如,诵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要读出杜甫那种喜极而泣的情态、归心似箭的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所谓“个性化的理解”,告诉我们诵读所产生的感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拒绝教师的生硬灌输,不迷信教辅书上的精彩分析,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但个性化的解读不代表随意性,而要忠实于文本的主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谓“与听者对话”,这里的“听者”既指自己,也指其他的听众。比如某位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性的朗读,自己是听者,周围的同学也是听者。这位朗读者要通过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以真情动人,而作为听者的同学也会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产生心灵上的共振,达到思想的交融与沟通。这体现了“以读促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总之,诵读法的作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不可小觑,缺失朗朗书声的课堂,阅读教学将大打折扣。教师应树立诵读意识,让学生成为诵读的主角,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