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河北广播电视台影视剧频道,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民生新闻是普通民众比较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之一,新闻节目中不仅有国家大事,还有很多关于普通老百姓生活事件的新闻报道。电视民生新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达着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以及实际生活和精神状态。但是在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里,民生新闻的播报形式单一、枯燥,不能满足电视观众丰富、多元的观看需求。需要我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应时代而生,既满足观众的猎奇的心态,也增加了民生报道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但是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对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提升故事化表达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应用水平。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最重要的是报道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让观众了解和知晓社会发生的事情,它是电视观众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还原度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最根本要求,也是电视工作者的行业准则。但是由于电视民生新闻故事化的表达方式的应用,新闻的文案或者编辑人员就会将新闻事实进行夸大、歪曲甚至是伪造,为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进行违背事实基础的播报和报道。新闻媒体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时追求第一时间和关注度,为了争取第一手的新闻材料,有时忽略新闻事实,擅自进行新闻加工、报道,侵犯了当事人的利益和电视观众的知情权,也突破了电视媒体的真实性底线。
其实我们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差异,对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对于新闻同样是如此。电视观众在观看民生新闻的时候,会根据个人的角度,发表不同的看法,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导向石和方向标,对社会民众和电视观众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引导和指向作用,新闻工作人员在进行民生新闻播报的时候不应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由于很多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电视观众没有办法立刻进行判断和确定,但是新闻的文案编辑或者主持人在进行民生新闻播报的时候融入自身的主观思想,做出一些过于主观的观点和判断,有些是与社会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的极端思想,容易对电视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民生新闻的报道主体应该是社会群众,这是民生新闻的根本要求。但由于群众日常生活的枯燥和重复,很难引起新闻媒体的兴趣,不能引发舆论的共同关注点。媒体关注的民生新闻基本是以猎奇、新颖、罕见为目标,吸引民众的关注度,媒体争相播报,而真正需要被关注被报道的民生信息和民生情况却石沉大海,得不到大家的关注。这样就导致民生新闻不再是以群众为主体,以民众的实际生活为主题,报道民众家长里短的节目,而是变成一个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的新闻节目,违背电视民生新闻的初衷。
对于民生新闻事件的报道,很多新闻工作者的跟踪报道缺乏,或者跟踪进度不够。由于民生新闻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的实际生活,很多事件的发生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后续事件的发生情况不止于此,也许还有性质上的反转。新闻工作人员要保证民生新闻故事的完整性,要对民生新闻进行后续的跟踪报道。很多媒体只重视新鲜的新闻开发和采访,而忽视民生新闻的跟踪报道。
电视民生新闻的类型丰富多样,如果有些新闻不适合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则不能强行运用故事化表达的方式,这样会适得其反,掩盖了新闻的本质和本真表达。关于会议和国家政策的新闻性报道不能进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的应用,由于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娱乐趣味性,而对严谨、严肃类的新闻播报类型就不太适合应用。对于自身故事性强的新闻和趣味性强的新闻事件,可以采用故事化表达的方式。根据相适应的新闻素材,进行加工、编辑、整合,当然要重视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实际性,不能进行错误的舆论引导和指导。要保证新闻的真实程度和还原程度。针对合适的新闻题材,进行相应的方式表达,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虽然好处众多,但是也不能频繁使用或者乱用。
电视民生新闻能够被故事化表达的前提条件是报道的新闻事件中涵盖了故事具有的全部要素。故事的要素包括事件、人物、地点、情节、事件等等。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以及拮据的全部过程需要新闻工作者有意识地设置悬疑,给观众留白,让观众对故事的发展产生兴趣,运用观众的猎奇心态和好奇心理,增加电视民生节目的收视率。由于大部分观众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流程比较了解,新闻工作者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不能设置相应的悬念,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那民生新闻的报道对于观众来说没有吸引力,观众也不会产生观看的兴趣和热情。当然,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工作的底线,合理设置悬念的同时,不能脱离新闻的事实,凭空捏造或者歪曲。
民生新闻的素材基本来源于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而观看新闻的绝大多数也是普通老百姓。民生新闻节目在进行内容的定位的时候,对于前期的素材选取、后期加工、节目报道等流程都要增加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节目内容应该将重点放在阐述人性的美好。对民生新闻的内容进行筛选的时候,如果忽视人文关怀的主题,那民生新闻的播报和发展都脱离了群众基础,这个节目肯定不能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故事化的民生新闻就是要以老百姓为主体,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上和身边的事情,用老百姓的角度进行播报和报道,采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将民生新闻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中央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节目举例,节目就是根据老百姓个人发生的具体的时间,用新闻事件讲述人的口吻对故事的整个情节进行描述,通过具体的个体化的法治事件,讲述法治的道理。这种新闻就是将原生态的新闻素材进行加工、编辑,精简新闻中的时间、人物,主持人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讲述出来,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报道民生新闻事件。《法治进行时》既是一档法治普及类型节目,也是民生新闻类型的节目,其他民生类的新闻节目可以借鉴他们的表达方式,根据自身节目的独特性,制作属于自己风格的民生新闻节目。
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和持续性,很多民生节目只针对事件进行报道,而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也是许多电视观众所关心的。有可能后续事件的发展是反转或者颠覆前面的事件认知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保证新闻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对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和结局进行及时播报和报道。即使是最简单的民事事件都有可能具有不同的走向和发展。比如近日淄博临淄区交警大队处理的一起交通肇事的案件就非常离奇,一女子报警说,自己驾驶的轿车撞人了,不幸的是这位被撞者当时就不行了,值班民警迅速出警,然而,接下来的调查却让这起交通事故变得蹊跷。原来是女子的老公驾车撞倒了路人,因为害怕,让自己的老婆报警顶包。如果新闻报道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后续的跟踪报道,大家肯定不知道后面的更离奇的事情。大家在谴责肇事车主的时候,觉得他没有担当和责任心,殊不知,这事件背后还有隐情,原来被撞死的男子,刚刚杀了自己的儿媳妇,在高速上游荡而被撞死。这就是新闻追踪报道的现实意义,让大家明确事实真相。
电视新闻行业的改革是电视行业想要在网络大环境中生存的必然方向,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工作势在必行。电视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方式,是吸引电视观众,增加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手段。新闻行业工作者应该重视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改善表达方式的缺点和不足,让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体现民生新闻播报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