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研究

2018-03-29 00:28马军伟王剑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经管类卓越应用型

马军伟,王剑华

(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一、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背景与必要性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培养一批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队伍,这项计划主要应用于工科专业领域。卓越计划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理念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地方性、应用型等定位的高度吻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该计划推出以来都比较重视,积极参与试点和探索,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尽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进入到卓越计划行列,但卓越计划中提出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按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特色标准培养人才以及强化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和要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可以运用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理念来培养卓越的经济师、管理者和创业者。学者们也对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比如宋素娟和王宏提出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专业要培养卓越经济师和管理师,这需要构建柔性人才培养模式。[1]秦红霞以常州工学院为例,探讨了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程宇从校企合作角度探讨了经管类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3]吴价宝等对淮海工学院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可行性、模式及要点进行了分析。[4]于善波等从创新人才“大类培养”和“卓越计划”实施背景入手,提出了卓越经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与计划。[5]还有的学者探讨了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具体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模式。

目前,卓越计划已逐渐延伸至法律、教育、经管类专业等领域,并在不少高校中进行了探索实践。比如,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实施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普华永道、立信等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也推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持续三年的工作实践和全方位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以及积累服务全球顶尖公司客户的工作经验和机会;湖南工学院进入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就有经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重庆工商大学也实施了卓越经管人才培养计划(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其实,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典型做法已经具有普遍性意义。将卓越计划应用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利用产教融合机制培养卓越的经管类人才,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对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层次和区域性不同,学生培养目标也不同,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探索研究卓越计划在经管类专业领域的适用性及地方本科院校的特殊性。

二、当前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专业选择上一般都是学校的优势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实施卓越计划的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积累经验。但由于各个高校资源条件等情况有所差异,实施效果也有所差异,甚至在某些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各界出现了对卓越计划模式的质疑。我们认为,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核心或特质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相吻合,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该模式的实施差异。从一定程度来说,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更有难度,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师资力量、校企合作、评价标准等方面。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一般来说,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都是学校优势专业。经管类专业比较热门,但并不一定是所在学校的优势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为主的学校。但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它完全可以参照卓越计划的标准来培养。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定位应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岗位需求来设置或调整专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经管类专业定位不明确,基本按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来设置或新增专业,各高校专业设置基本雷同,也没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方向。经管类专业的设置或调整也并不是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调剂,而是按学生第一志愿填报率、就业率、师生比等指标进行调整,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有可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而且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岗位比较广泛,有些热门专业的人才需求在当地可能已经过剩。

(二)教师数量和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卓越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师资力量是短板,师生比不达标一直是其专业建设的制约因素。对于实施卓越计划来说,经管类专业师资的社会实践经历相对缺乏或不够,大多数师资的引进是从高校到高校,而高校在师资引进条件上还是看重学历和职称等因素。也就是说,经管类专业师资一方面数量少,另一方面企业实践经历相对缺乏,这严重制约了经管类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现有专业教师大多虽然拥有高学历,能够很快融入理论课教学,但是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不足,无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这种状况会进一步使得教学脱离当前实际,影响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同时,经管类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往往重点考虑教学计划的系统性,求大求全,形成了比较固化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根据需要主动灵活地获取知识,当然,外部环境中出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不能及时设置于相关课程中。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不深、范围不广

一般来说,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这对经管类专业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经管类专业虽然都建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但大都停留在一纸协议层面,很少有学生去签约的基地实习或就业。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不持续的,或为一个项目,或为了招一批实习生,有的根本就没有合作。同时,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意愿并不强烈,对于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会太多,或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并不欢迎,难以接收大批量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进企业实习或就业,这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泛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希望学生能够为其生产经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否盈利是影响其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主要因素。学校在运作校企合作项目时一般不会安排合适的对接导师,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也没有考虑项目对学生而言所需要的技能条件;同时又往往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大多数合作都是停留在表面,主要以参观走访为主,合作层次比较浅,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实习、实训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评价缺乏标准

卓越计划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探索建立卓越人才评价标准,工科专业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但经管类专业目前还没有一套被认可的评价标准。经管类专业认证标准目前在一些高校试点,估计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还需一段时间。经管类专业学生一般热衷于考级考证,但随着国务院取消和下放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多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以后,职业资格类认证的热度和可信度都要降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2017年推出了新文科专业改革项目(百千万工程),试图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面向学生提供涉及100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体验、科学工作训练和工作能力资质认定,但工作能力资质认定是否能够获得社会认可还是一个未知数。

三、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对策

(一)明确专业定位,打造专业品牌和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办学方向和专业定位上,要以人才培养为重心,密切联系地方、行业和企业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灵活设置专业。

首先,要求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素质与专业、共性要求与特性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策应企业的需求。其次,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再次,要以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依托,打造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实践应用性强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最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向企业,一方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为专业设置或调整、课程设置等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强化导师辅导作用,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二)全面提升教师的资质和水平

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努力构建既能动嘴又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第一,建立导师制。如指派优秀的教师作为中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并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专业方向制定适合各自教授的课程计划;组织中青年教师在校内甚至校外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观摩;引导注重应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崇尚基于问题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以及研究式学习。第二,指派教师赴对口企业和事业单位研修,实施不少于半年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动员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及联合企业进行项目的研发等,使专任教师能够真实地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增加其实践教学经验。第三,要打通对外交流的渠道,创造性地拓宽国际交流的路径,用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来革新教学和科研方法,结合地方发展实际,走开门办学和面向世界的应用型教学和研究的道路。

(三)校内教育与职场锻炼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共建专业领域的校企联盟或项目研发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在合作之前,首先要考虑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解决哪些问题,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致力于在节约成本和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双赢。第一,邀请企业深度介入经管类专业建设,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科学研究、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建立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二,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快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各实习基地通过“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生产实践,学习从事产品生产或项目运作所需的相关经济管理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了解专业领域的市场前景,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第三,企业可以借助经管类专业的校内实验室,成立商学院、研发中心及客服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将学校作为企业新技术的研发地和人才培训中心。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适应能力和自主意识较强。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初次实习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企业分派给学生的实训项目比较单一,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小,或实习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训练,学生们就会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训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在企业实训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在探索和实践中,制定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系和沟通。

(四)积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利用教育部应用型文科改革项目(百千万工程)的契机,探索建立各行业的岗位工作标准体系,实现“岗位工作标准-岗位工作锻炼-岗位工作能力资质认定”的闭环链条。在此链条中,岗位工作标准、岗位工作锻炼、岗位工作能力资质认定每一个环节都要和行业企业深度对接与合作;特别是岗位工作能力的资质认定要实现政府机关、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联动,只有这样,才能既解决学生能力资质认定问题,又解决资质的认可度问题。

(五)课程设置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要构建重应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学分和学时分配中,经管类专业要重视基础课程,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通过开设专业实验、实训模拟以及校企合作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应该精心设计通识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及人文精神。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应设置就业指导、社会礼仪等内容,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具体课程安排方面,经管类专业可以按大类招生,进校时不分专业,前2年学习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针对学生第7学期忙于找工作、考研等与课程冲突问题,可将第7学期的课程集中于前8周,后8周集中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课程、项目或顶岗实习,第8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实习企业为研究对象选择论文选题,做到真题真做,把毕业实习和论文做实做好。

二要重视实验室建设,建立实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总体培养方案指导下,由每位学生的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导师根据学生情况共同制定学生个人培养计划。在选修课程环节,学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中完成选修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同时结合行业存在的技术难点,展开相关研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环节。

同时,实施卓越计划不是在已有模式基础上对实践环节的简单改进,也不是为了实践训练临时压缩校内理论课程,而是结合专业的定位、专业的特色、历史沿袭等具体情况修订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经管类实验或实训课程,可采用项目驱动模式,以项目为纽带,学校和各专业教研室负责教学监督,指导老师进行课程指导,学生将项目付诸实践的“企、校、师、学”四方共同参与的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宋素娟,王宏.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6):131-133.

[2]秦红霞.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2(63):152-154.

[3]程宇.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卓越经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2(1):120-122.

[4]吴价宝,孟力强,宣昌勇,等.浅析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模式研究[J]. 大陆桥视野,2014(16):105-107.

[5]于善波,刘宇会,刘洪彬.“大类培养”与“卓越计划”背景下经营人才培养探究[J].北方经贸,2014(6):241-242.

[5]王海燕,何景梅,马云俊.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经管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5(7):152-152.

[6]项益才.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C].重庆: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2012.

猜你喜欢
经管类卓越应用型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