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品牌大学建设的形势、方法与关键

2018-03-29 00:28朱士中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特色

朱士中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2007年,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正式明确了“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奋斗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校顺利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从师范到理工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形态大学到应用型大学的“二次转型”,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在办学特色方面,初步形成了“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的办学道路”,创新了“以行业学院为主要平台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基于现代管理理念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化校园”,打造了“体现传承与创新相汇通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我校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重点培育“以学科专业特色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特色”和“以人才产出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质量”,深入推进“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建设。

一、应用型品牌大学建设的新形势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时期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6年则达到42.7%,预计2019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50%,全面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际上,北京(2003年)、上海(2002年)、天津(2004年)、浙江(2013年)、江苏(2014年)等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早已超过50%,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将改变人们的高等教育观,使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高校的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形式与师生关系、学生的就学方式、教育机构的特点与界限、院校规模、高校的领导与决策、高校的管理形式及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将与精英化、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有很大差异[1]。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后,由于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更加多样化、入学条件的非选拔性、大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等原因,特色、质量和品牌,越来越成为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关键所在。特色、质量和品牌,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体现,也是其提升内涵、加快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机遇期

自从2010年合格评估替代水平评估以来,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新要求——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性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明朗化。2013年,教育部开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之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直接通过工程项目的形式推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打造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产教融合一揽子政策体系。

应用型大学从最初个别院校的自发探索,发展到当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并越来越多地得到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大好趋势。由于应用型大学建设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并无多少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各地方本科高校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与政策、所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高校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去探索实践。我校是最早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之一,在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有很深的积淀,完全有条件赢在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起跑线”上。

(三)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跨越期

有人把高校的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中兴期和成熟期,后两个时期可以看作高校生命周期的高级阶段。在创业期,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建基立业和建章立制;进入中兴期,高校发展的重点就是充实内涵、培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内涵得到充实、特色得到彰显的时候,高校发展进入成熟期,只需常规化办学,就能做出高水平的贡献。我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创业期向中兴期过渡或中兴期建设开局阶段。创业期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中兴期的任务已经提上了日程,如学科专业内涵不足,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比较弱,师资引进、教职工工作安排以及绩效调整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过程的学术含量和创新性缺乏,等等。所以,我们在解决创业期问题的同时,更要关注和重视中兴期的任务,要着力解决办学的内涵和特色问题。

同时,培育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学校目前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几年来,我校增加招生数量,新建学科专业,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教职员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学校快速的提升和发展。由于学科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科专业数量;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积累的,新开办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新的学科专业数量越多,我们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办学资源就越稀薄。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学校的发展必须发生转变,要从常规发展转向内涵式的跨越发展。

二、应用型品牌大学建设的方法论

(一)改革发展,观念先行

1.竞争的意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新阶段,截至2017年5月,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计124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52所,其中,部委属10所,省属31所,市属5所,民办4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江苏本科高校数量多、类别齐全、水平高,又处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竞争的压力非常大。虽然我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较有影响,但由于升本时间相对较晚、学校所在地理位置限制等原因,在省内同类院校竞争中并无明显优势。我校强调“特色鲜明、质量著称”和“品牌”大学,正是基于此种状况的考虑。只有强化竞争意识,才会有意识地在发展中独辟蹊径,创出特色;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质量和内涵;也才能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特色与质量的基础上,最终铸就学校独一无二的品牌。

2.发展的意识

“发展是硬道理”,当前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在高等教育从外延式扩张转入内涵式发展的现阶段,发展意味着办学水平和实力的提升,指向的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高校“履职”能力的提升,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都必须转到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服务社会水平的提升上来。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转型”,那么,现在则必须聚焦到“发展”上来。发展需要加强战略管理,做好整体规划,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发展需要激活教师和行政两支队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要我干事”转变为“我要干事”;发展需要借助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在校地互动、产教融合、开放办学中获取各种社会资源办学;发展还需要我们直面问题,改革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老教条,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3.服务的意识

公办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质上是一种“利他”的组织。传统大学的服务对象,抽象地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承担的是观念(理论、理念)层面的批判、超越、引领作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术理论型人才。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其服务的对象大致上可以有以下四大类:一是学生,这是高校最主要的服务对象,高校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主办者(地方政府)和地方行业企业,结合起来说,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教师,教师既是服务的主体,也是服务的对象本身,因为随着高校内部职能的不断细化、复杂化及高校与外部联系的加强,学术与行政两支队伍的分化将会越来越明显和必要,行政服务于学术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因为教师才是高校履行自身职能的真正的力量。以上的几类服务对象,实际上也就是应用型大学发展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4.应用的意识

应用型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改造世界、参与建设”,其大学精神和价值就在于直接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其教学和科研都要以服务为导向。[2]应用型大学与传统大学的核心区别在于,应用型大学高度重视“应用”:教师及其培养的学生,都要会应用并且乐于应用,“将服务社会职能置于科学研究职能之前”,为应用、为服务而研究,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强调应用,也反映了应用型高校面对激烈的院校竞争,“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基本发展思路。强化应用的意识,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做”而非“是什么”上;要求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侧重应用研究而非理论研究,更加关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也要求应用型高校切实履行好服务社会这一新职能,真正走进社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二)制度是发展的根本保障

1.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要求[3],也是一所现代大学走向成熟的前提条件。从外部关系看,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厘清与外部各种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从内部看,则体现为高校内部各种权利的相互关系,核心是学术与行政的关系。这些权利义务关系的核心内容,概要地体现在学校的章程当中。从依法治校的实践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念层面的,“将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高度概括为办学的理想、信念和观念”[4],成为学校一切行动的准绳;二是通过制度的形式,明确相关的权利、义务、体制和机制,按照制度规范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组织、协调;三是在长期的依法治校实践和制度规范下,逐渐形成依法治校的文化自觉,使依法治校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到办学的各个方面。

2.制度创新

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即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用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我们强调依法治校,这个“法”,也就是“制度”。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好”的制度会促使“坏人”变好、“弱者”变强,相反,“坏”的制度却会导致“好人”变坏、“强者”变弱。制度创新在组织的转型、变革、跨越发展时期显得尤其关键。因为在新旧交织的转折时期,旧的制度体系与新的发展需要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阻碍新事物的顺利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过渡,经济社会发展也进一步转型升级,我校则刚刚实现从传统形态大学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特色培育、品牌创建均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系列的内外部变化,都要求我们在遵循教育学、管理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现实情况,结合发展目标,在原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人是发展的动力之源

1.师资队伍

“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是学校办学和育人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无论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教师的行动上,最终都必须依靠教师才能实现。综观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名牌大学”,优秀的教师,才是其水平之高、品牌之响的关键。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吸引优秀的学生,结出优秀的成果。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竞争,始于人才之争,也将终于人才之争。近年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高校,无不花大力气广揽人才。我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其成效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在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精神,通过制度改革,一方面使最优秀的人愿意去做教师,使教师能够得到最好的福利和荣耀;另一方面,逐渐推行高校职员制改革,从根源上厘清学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提高效率和效益。

2.管理队伍

如果说教师是高校“利润”或“产品”的创造者,制度是保障,那么,管理人员则是“服务员”。从这个角度,就比较好理解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当然,这是对于一所“成熟”大学而言的,对于我校这样一所外部形势严峻、转型刚刚完成、志在跨越发展的“新”大学,管理队伍的作用则显得特别重要。伯顿·克拉克认为,对于这样的一所大学,其变革“总是先从大学基层单位和整个大学的若干人开始,他们志同道合集合在一起,通过有组织的创新,改革大学的结构和方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才能发生。”[5]2-3这说的就是管理队伍在变革发展中的重要性。管理队伍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应用型大学内涵的深刻理解,对品牌大学创建过程中战略问题的清晰界定及与应用型品牌大学内在关联的创业品格的养成。

三、应用型品牌大学建设的关键点

(一)基于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

高校的首要职能是教学,高校的特色与质量,首先体现为专业的特色与质量。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专业招生,上海、浙江等部分省市已经开始实施。按照专业招生,意味着所有高校的同一专业,在同一平台上竞争。这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再限于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我们将可以在专业这个层面上,向全国一流迈进。而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和提升专业质量、凸显专业特色与品牌的需要,通过各类专业认证已经成为专业建设水平的基本标杆。专业认证要求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过去的基于精英教育的(以最优秀学生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经验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建设方式,转变为基准性的(以最差学生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性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建设方式。

面对按照专业招生的新形势和应用型专业建设的自身要求,我校已经开始启动基于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主要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等。相关专业按照专业认证的要求进行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到2020年,所有相关专业要基本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为全面通过专业认证做好前期准备,2018-2020年期间力争1-2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教师教育专业通过省级认证。

在专业特色和品牌培育方面,重点打造与地方行业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建设体系,加强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材料工程、服装工程、经济管理、教师教育等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通过实施专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现有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到2020年,重点打造3个左右品牌专业,成为省内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地位,在全国同领域中叫得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专业。

(二)面向应用的学科与科研工作

应用型大学的核心是“应用”,学科与科研工作皆以应用为导向,是应用型大学的特色,也是应用型大学学科和科研工作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学科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衡量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是否有利于提高专业教育水平,二是研究是否利于知识转移、创新以及地区发展”[6],前者反映的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后者反映的是服务社会与科研的关系。

经过升本以来十多年的发展,我校学科初步形成体系,学科与科研的制度、梯队、研究方向、基地、项目等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加快发展与地方急需行业产业相适应的特色学科,坚持“有所为有所缓为”的策略,重点建设与苏州区域产业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材料、高端特种装备、现代农业、纺织与服装四个特色学科,倾力打造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三个符合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点要求的学科群,遴选三个高峰学科;在学科带头人、团队、基地、高层次项目成果及获奖上有重大突破,努力成功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对外,科研工作与服务社会工作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科研的应用导向,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依托常熟理工学院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将其建设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结合学校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当前,科技服务应以研究能力较为欠缺的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共同搭建更多的研究平台(甚至省级和国家级平台)和智库建设,积极参与苏州市的“名城名校”项目建设,加快解决“二院二所”建设问题,努力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器。

(三)致力于产教融合的行业学院建设

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我校的行业学院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又内在地契合了产教融合的大方向,极具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两方面进一步推进行业学院建设。

理论研究方面,要深入研究行业学院、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等的内在关系,从高校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管理等角度梳理行业学院的相关体制、机制,使行业学院的建设有理论指导和支撑,有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有科学的实施路线图和建设标准。学校鼓励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围绕行业学院进行理论研究和项目申报,通过项目研究的方式推进行业学院的理论研究,学校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也将专门设立相关课题,推动行业学院研究工作。

实践创新方面,学校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破除制度壁垒,坚持产教融合,深入落实行业学院建设,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将行业学院建设成为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典型和范例。建立行业学院建设的激励机制,激活行业学院办学积极性,出台行业学院吸引优质生源的配套奖励方案。到2020年,要真正建成2-3个严格意义上的行业学院。各相关学院要在学校整体框架内,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和对应行业情况,自主探索行业学院建设的新路径、新举措、新形式。

(四)定位“校内第三方”的质保体系建设

特色和品牌均以质量为内核,高等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更须以教育教学的质量为第一着眼点。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既需要优秀的教师和资源配备,也需要一套科学完整、有序运转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学校要建立满足学生对教育服务要求、政府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并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个层次的内部组织机构中去,同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通过过程控制的方法,逐步实现质量目标”[7]3,并持续改进。

新世纪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文件,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确立了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其关注点不再是一次性的单项评估工作,而是对本科教育评估制度的整体性顶层设计,其核心则是本科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持续提升。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不少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与校内其他机构的交叉重叠现象比较严重,有些教学质量管理机构还具有临时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专业性和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的客观性。从2009年6月算起,我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已正常运转接近十年,很好地促进了学校教育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高效运行,有力地确保了学校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正在进行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省专业评估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聚焦专业认证、教学过程管理与持续改进,按照“校内第三方”的理念,将我校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性的“校内第三方”评估机构。

结语

建设应用型品牌大学,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抓住机遇,要更新理念、创新制度、以人为本,围绕提升专业与学科(科研)的质量和水平这两个核心,使我校的专业、学科、行业学院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更加特色鲜明。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1-6.

[2]朱士中.应用技术大学的价值整合[N].中国教育报,2015-05-07(13).

[3]宋维明.在章程建设中夯实依法治校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7-19.

[4]罗丽华.高校依法治校的现状与展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27-532.

[5]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井美莹,杨钋.以应用研究指导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的转型——来自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和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6(10):30-36.

[7]傅大友,钱素平.常熟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特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完美的特色党建